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禅的演变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禅的演变可分成两大段落来介绍:
  (一)印度的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时代
  这又可分作两个方向来说明:
  在观念上,以正知见为基础,以戒、定、慧为范围。所谓正知见,就是确信“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为不变的指导原则,然后持五戒、修十善,以清净身、口、意三业。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则是把五戒里的戒妄语口业细分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四支,再加上意业的贪、嗔与痴。制不饮酒戒则是佛教的特色,因为佛教重视智能的开发,而饮酒会使人心智昏乱。
  修定是修九次第定,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定,再加阿罗汉的解脱定,亦即灭尽定,合而为九。这些定境从浅而深,从深而浅,次第出入,所以称为九次第定。
  阿罗汉有两种解脱,一种叫定慧俱解脱,即从九次第定达成解脱的目的,解 脱的本身就是智能。另一种叫慧解脱,直接从观慧悟入解脱境界,这也是佛教的基础观念。
  在方法上,用五停心、四无量心、四念处来修行;这些都是观行的方法,又叫禅观或禅数。所谓五停心,就是用五种观法,使得散乱不统一的心停下来,而达到入定的目的。其内容是数息、不净、因缘、慈悲、界分别等五种;特别是数息观和不净观,被称为二甘露门。甘露是印度传说中的不死之药,用此二门方法可以进入涅槃境界。
  至于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是依色界四种禅定而修的,这是佛法的特色。为什么呢?一般的世间禅定耽著于定乐,而佛法要以定发起慈悲,生大欢喜,舍去所有一切的执著及定境,利益众生,如此就能出三界。所谓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也是佛法的特色。凡夫以不净之身为清净,所以有执著;承受迁流不已的现象而不以为苦;心念经常念念变动而以为常;一切现象无一是真却当作是我。用这四念处观,就能厌离身心而不贪恋世间一切现象,达成出世的目的。
  (二)印度的大乘佛教
  可分成四点来讨论:
  大乘佛教的禅定以三昧为目的。初期的大乘经中,以“三昧”为名的经典共有《首楞严三昧经》、《般舟三昧经》等二十四种。三昧是什么意思呢?早期是指“定”,后期是指定和慧所产生的解脱的力量,可以说就是解脱的别名。例如《大智度论》卷二○云:“三三昧同缘一实相”,“三法印即是一实相”。《阿含经》中已有“空”、“无相”、“无愿”的三三昧,亦即三解脱。三解脱皆缘“一实相”,亦即实证三法印。《巴利文藏经》相应部的“质多相应”也以四种三昧为心(定)解脱。所谓解脱,就是智能。无漏的智能能产生解脱烦恼的结果,因此古来的印度祖师们无不重视以三昧为目的的禅修方法的实践。
  大乘禅定的四种三昧。根据中国天台智顗大师的《摩诃止观》卷二,把印度大乘佛教所用的禅观方法整理成四种三昧,即:
  常坐三昧,根据《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而来,又称一行三昧,就是常坐不动,亦即通常所说的坐禅。
  常行三昧,根据《般舟三昧经》而来,所以又称般舟三昧,是以经行的方式来修行,不休、不眠、不坐,为期九十天。
  半行半坐三昧,根据《大方等陀罗尼经》和《法华经》所说,因此称为法华三昧。除打坐之外,再加礼佛、诵经、忏悔等修行方法。一般禅堂禅修的方式,多采用半行半坐。
  非行非坐三昧,又叫作“随自意三昧”,或“觉意三昧”,也就是不硬性规定行、住、坐、卧的四威仪,只要心念不懈,随著自己的意向,精进修持,一样可以达成三昧的目的。
  大乘的禅定就是生活。根据竺法护译的《阿差末经》所说:“令此禅定住平等心,是名菩萨修行禅定……心行平等,心相平等,毕竟平等,发行平等,是名为定。住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及诸法等,是名为定。……自心等故,他心亦等,是名为定。”这是以心住于平等(众生等、法等),是为菩萨的禅定。其文意是,菩萨修禅定,只要以平等心做一切事,不必一定以打坐的方式进行。这与《维摩经》所说的“直心是道场”以及后来马祖道一大师所说的“平常心是道”,是同样的意义。
  大乘的禅定不异于行、住、坐、卧四大威仪。例如《贤劫三昧经》卷一说:“修三品:一经行,二住立,三坐定。化诸不调,从是超越。”(《大正藏》一四册.一页下)
  又如《阿佛国经》卷上,也有说:“为无上正真道者”,若“世世作沙门已(而)不常在树下坐,世世不常精进行三事,何等为三?一者经行,二者坐,三者住,……我为欺是诸佛世尊诸不可计无央数。”(《大正藏》一一册.七五二页中)
  还有早期的《中阿含经·龙象经》第二中的“龙相应颂”,称赞佛为大龙,而说:“龙行止俱定,坐定卧亦定,龙一切时定。”(《大正藏》一册.六○八页下)
  《维摩经》卷上〈弟子品〉也说:“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大正藏》一四册.五三九页下)
  从以上四种经典可见,大乘佛教的禅定是多样的,它重视日常生活,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修行禅定,也就是重视心的定境,不拘泥于身体的坐姿,这正是后来中国禅宗理论之依据。
  摘自圣严法师《禅与悟》

 
 
 
前五篇文章

地狱化极乐

圣凯法师:一夜的美丽

上师阿弥陀佛祈请文·极乐坦途

净土圣贤录续编卷1-1

净土圣贤录续编卷2

 

后五篇文章

中国的禅宗

自在念佛禅 通达涅槃岸

加持近传诸上师祈请文——悉地穗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三祖僧璨禅师信心铭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