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对话 传授做人法则
2014/9/6   热度:217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 颜回听说卫国混乱,想前去出把力,被孔子骂了好半天。但颜回还是想去,于是说,我到卫国后,自身端正,谦虚谨慎,勉励自己专心做事,这样可以吗? 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孔子说,这怎么可以呢?那个卫国君王骄横之气非常张扬,喜怒无常,一般人都不敢去违逆他,他身边的大臣们都困惑得不知怎么办,只求迎合他的心,别得罪了他。那些人过去肯定也希望感化君王的,但很长时间过去了都不见成效,何况你突然出现,用高深的大德又怎么行呢?卫王必定会坚持自己的做法,表面上同意你的建议,但内心里会排斥。你还是不能去。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 颜回说,那我就内心耿直,外表恭顺,与古人的做法相一致。 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已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 颜回进一步解释说,我内心耿直,没有私心,这与上天的品质是一致的。与上天的品质一致就可以说明卫王与我都是上天所造,这时候我再用好言劝他行善,难道他还会希望行恶吗?这样一来,我展现的是一颗赤子之心,这可是上天的品质啊。 老子说,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这里庄子所谓的“童子”与老子所谓的“婴儿”是同义的。那是与天地同质的原朴状态。 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 所谓外曲,就是外表恭顺,这是符合常人习性的。我与卫王相处时不会表现得高傲的样子,我会虔诚地行或抱拳或跪拜这样的做臣子的礼节。大家都能做的事,我也不会不做的。既然大家都这样做了,就不应该有什么毛病。这就叫符合常人习性。 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讁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所谓成而上比,就是与古人的做法相一致。古人的话虽然充满着教导的意味,但所指责的也是实情。古时候都有的那些道理,也不是我独创的。这样一来,我可能直率了些,但不应该有问题。这就叫与古人的做法相一致,我这样做总该可以了吧? 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孔子说,还是不可以。现在卫国的许多政治、法律都有缺陷,很不妥当,但还是维持了多年,那个烂摊子,你怎么可以转变呢?你也太高看自己,太自以为是了。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颜回说,那我就实在是不知该怎么做了,请老师告诉我方法吧。 孔子有两个得意的学生,一个叫子贡,另一个就是颜回了。 有一次,鲁国受到齐国的武力威胁。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说齐国,想劝说他不要攻打鲁国。最后孔子只同意了子贡的请求。子贡不但去了齐国,还到了南方的吴国、越国和北方的晋国。子贡“挑唆”起这几个大国间的混战,小小的鲁国就免去了一场浩劫。 虽然子贡这么能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比颜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是不如他,我同意。”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现在颜回要到卫国去从事政治干预,他说出了好多自认为不错的做法,却被孔子一一都批驳了,可见从政之难,立世之难。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 孔子是最喜欢颜回的,他看这个学生实在是无计可施了,就说,你先斋戒吧,然后我再传你人间法则。你想做一件事就那么容易吗?如果容易了,上天都不会答应的。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颜回很委屈地说,我家里很贫穷,好几个月都没有饮酒,也不知肉之味了。我都这样了,难道还不算斋戒吗?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孔子说,你所谓的那些不喝酒,不吃肉都是装装样子的,不算数。 孔子在批评颜回,其实也是在批评世人。现在有太多的人爱走形式,不求根本的。比如到道观里上上香就想发财,到寺庙里拜拜菩萨就想得个胖小子,如果不灵验就大骂神灵,结果是玷污了神圣,折损了自己。所以孔子说,要心斋,不要走形式那一套。 回曰:“敢问心斋。” 那么什么是心斋呢?颜回问。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孔子说,你不要有杂念,要定神专一,也不要上了你耳朵的当,被外界所干扰,只管内观其心,最后连自己在观心也忘了,只剩一个“虚”字。但你的耳朵也不聋,也还能听到声音,怎么办呢?别人听到了什么就动心,而你听了就听了,不动心的,就像没听一样,达到心如止水的地步。我说的“气”,就是一种虚空的状态,只有内心虚空了才可能包容万物。得道的人都是要内心虚空的,只有内心虚空,心无牵挂了,才是我说的心斋。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颜回按照老师的教导,应该是“闭关修行”了一段时间,又来向孔子报告说,我刚开始没有找到要领,我还是我,总是忘不了自己;后来掌握了老师所说的要领了,已经不知道还有一个“我”的存在了。这样可不可以说是一种虚空的状态呢?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孔子说,对,你修行到家了。我现在告诉你,你要到卫国去,不要执着于各类名相,不用管谁是宰相,谁是军机大臣,谁是小舅子,因为你已经到了有言而无心的地步了。哪个愿意听你的就多讲几句,不愿意听闭嘴就是了。你能做到没有害人之心,没有索取之意,不得已而来世间走一趟,有这种心态就差不多了。 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绝迹易,无行地难。是指人不走路是很容易的,但走路不留痕迹就难了。或者说,你隐入山林很容易,但置身世间却无心而为,即便是有所为也不留形迹就难了。按照人间法则做事是很容易作假的,但按照天道做事就不容易作假了。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对人作假可能瞒过人眼,但对天作假,你能瞒过天眼吗?孔子在告诉颜回,只有按照天道行事,才能确保无碍。 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我们听说过有翅膀会飞的东西,从未听说过没有翅膀会飞的东西;听说过有知识的人去炫耀自己的知识,没有听说过一个一无所知的人去炫耀自己的知识的。孔子说,出事的危险的烦恼的痛苦的都是那些自认为有学问的人。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 看那些得道的人的心境,空空如也,这才是最吉祥的。你如果不能按下心念,表面上你坐在那里,但心却在乱动。有些寺庙经常会有不少人盘腿而坐,听闻佛法,咋看上去静悄悄的,其实个个心里都在乱动。有时法师说,跟我打坐吧,一个个坐得更是端正肃穆,而心呢?早跑到别处了,有的在想晚饭和谁吃,有的在想晚觉和谁睡。这就是“坐驰”。 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孔子说,如果能做到天眼开了,天耳也开了,一切外界干扰都不入其心,就是鬼神都会信服,都会到你那里报到的,何况是人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般的情形?是因为万物被你感化了。大禹、舜帝之所以成为人中之杰,关键也在这里。就连伏羲、几蘧都至始至终地坚守“空其心志”,何况是我们这些凡人呢? 这一段是庄子借助孔子传授人间法则。颜回本来是个智慧很高的人,但由于带着私心杂念和有所求的心态入世,种种想法都被他的老师孔子一一否决了。 如果说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在宣告出世法则,告诉你如何做个天仙的话,那么之后的五篇都是在宣告入世法则,告诉你如何做个人仙。有句话说的好: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在山林修行,没有诸多干扰,比较容易,所以称为小隐;而不离人间修行则需要更大的定力,否则很难成功的,所以称为大隐。小隐也好,大隐也罢,总不离一个“空”字,只有“虚室生白”,方可“吉祥止止”,别无他法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教上讲疾病一共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生理的病,像伤风、感冒。饮食、穿着不小心,感染这些疾病。染上这些疾病,你一定要找医生,医药有效。第二种就是鬼神附身。这个病吃药没用处,因为它不是生理上的疾病,是冤鬼。这些要调解,就是化解,所以经忏佛事化解会起作用,大多数都会起作用。第三种是业障病,如植物人、老人痴呆症。过去生中造的罪业很重,带到这一生来,受这个报应。这个佛菩萨也没有法子调解,真正叫自作自受。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