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五)
2014/9/3   热度:782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五) 白云老禅师 继续介绍般若的观行。般若的观行,我们曾谈到缘起、过程与功德。“功德”,我说过要圆满,圆满功德,是要成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从何而来?还是来自“智”!所以接着介绍十种智的力量。这十种智的力量如何去圆满功德?谈佛法首先要把握“法”在哪里?“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如果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才是“佛法”,否则的话最多是“佛教”。所以大般若经里谈佛法,有名相、有法义,可是同样有缘起、有过程,还有一个圆满的结果,这是其它很多都不谈的。般若经比较难,难在何处呢?缘起相同,过程有差别,可是,它讲究究竟圆满的功德,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圆满功德必须具备十种智的力量,才能完成所谓的功德力,功德力还是以佛法对于修行者的利益而言,利益在哪里呢?就是以最后的境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来说,以佛法修养完成的力量,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以智能的力量来说它的道理,完成它的功德。 下面我们谈这十种智能的力量: 第一个、“是处不是处智力”。是、不是,好象是矛盾对不对?其实不矛盾!“是处”是什么?是依于佛法的道理,我们常说佛法是归依处,就是我们学佛者的“是处”。为什么又讲“不是处”呢?那只是归依的一个所在地而已,从这中间能不能得到好处,就不只是归依而已,还必须进入到去学习、去认识,还要去修养;所以“不是处”是依于“是处”来讲;只是“是处”并不够,这么一说,是处不是处智力,原来“是处不是处”不是说有的是“是处”,有的“不是处”,不是这么分别。是说依于是处不能够执着“我皈依了”,或者“我学佛了”,“我是佛弟子”,“我就是佛菩萨”,这不是“是处”;可是,并不舍弃这些,也不可以少于这些,这就是“是处不是处”。把“是处”做为依归,“不是处”成为依归里进一步去解跟行,才能产生智力。这种智力,也可以说是道,或者是从业中显现出来的一种力量,或是完成菩提的,就是刚刚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种力量。我们虽然知道是处不是处是这么解释,可是,于功德圆满而言,它的智力如何能成为圆满功德?因为一般学佛的人总是离不开我执、法执,就会造成烦恼障跟所知障,可见所知也会成为障碍、法也会成为执着。即使烦恼中能显现菩提,业中能显现道,这是“是处”,但并不表示这就能够成就了,或者就能够展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力量。一定要怎么样呢?因为道理方法只不过是一个指标,或者是一把开启的钥匙而已。真正要登堂入室,才能够发现它的真实面目,而且还要转变为自己的力量,那才是智力;否则的话,就只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的三宝弟子而已,“是处”就是这么的意思;可是归依三宝如果不修行办道,“是处”也变成“不是处”了!如果还能修行办道的话,就可以突破“是处”,就能成为智力。当然,这还是谈一个概念,如果把这十个全部讲完了,做一个整体的解释,就比较容易把握。 再看第二个,“业报智力”。业报能显现智力吗?承受业报时已经受不了,在前面我们讲过程的时候,从缘起到过程,谈到苦、集、灭、道,从尽到无生那一段的道理方法,就能知道何以业报也能显现成为智力。例如一个受苦报的人,往往生活很困苦,他的际遇都很不好,甚至会生病,所谓贫病交加,这都是苦报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有机缘,他可以得到救济,也能得到医疗,结果病好了,也不致没饭吃、没衣服穿了,“苦报”好像已经受过了,得到了什么?得到我不挨饿了,我没有病了,这不是智力。而是说一旦你病好了,身体健康了,生活也有依归了的话,应该怎么做?记起你贫病交加的时候,假使当时你死了,又如何?现在病好了,贫苦也消失了,应该怎么做?如果你说,我身体健康了,更可以吃喝玩乐了,我现在也有钱了,这就成为一种伤害;所谓业报能显现成为智力是什么呢?从业报中去显现道!显现什么道?认识贫病交加是一种果报,一旦果报过去了,要了解,还有别的果报会发生。如果只是“事情既然会发生,我将来再承受果报就好了”,那就是随着业报在那里过一辈子,这就是所谓的众生。真正一个学佛修行者,从业报中能够显现智力,是什么呢?业报来了,欢欢喜喜承受,从业里还能显现出道。譬如说,当懈怠放逸时,还知道用精进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智能、培养自己的修养,久而久之,是不是会成为一种智力?也就是因为业报而产生一种道的智力,这叫做业报智力。如果因为业报不好受,就怨天尤人,随着业报在那里转,那就是凡夫,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是讲“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名称很长,禅定解脱三昧以及净垢分别,要这么去看这个名相。第一个是禅定、第二个讲解脱三昧、第三个是讲净垢分别,从这三种完成智力。千万不要把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摆在一起看,连成一贯的话,就很难理解在说什么。“禅定”是针对人往往是妄想杂念、散乱最多,为什么?因为业报的关系。譬如说业报,自己过得不好,就希望哪一天过得很好。“希望”,只是一种梦想,往往会造成一种妄想,结果反而变成自己很乱,所以需要有禅定来修养这种现象。当然,修养这种现象要有方法,是什么方法呢?就是解脱三昧!解脱三昧又说什么呢?解脱三昧是不是一个什么道理、什么方法呢?不是!譬如说像一把上在门上的锁,解脱三昧只是一把钥匙。钥匙,能够把锁打开,看起来是一种方法,对不对?一旦锁打开了,你真正要面对的是什么?不是说钥匙把锁打开了,我的智能就开了,我的道就成了,不是!所以就有净垢的分别。如果依于业是垢、道是净的话,就只分辨在业与道、净与垢上面起分别而已,解脱三昧告诉你什么呢?从业的垢、净的道上面要分别认识之外,还要如何于垢而不染、于净也不执着,这才是解脱三昧的道理。如果把这个名相反过来看,就很容易了解。因为众生都有业,也有道,这只是一种业与道的分别,并不行,那只是一种垢、净的分别而已;要怎么从业与道里能够认识了解,于垢不会受污染、于净也不会生执着,这需要有修养。这种修养,要从禅定工夫上面下手,如此所完成的就叫解脱三昧。这个名相这么一讲,就很容易了解,也就很容易显现智力,显现我们智能的力量。否则的话,“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是一种什么智力?名相很长,其实讲清楚是要了解,“净”、“垢”本来就是一种分别,如何用禅定的工夫达到解脱,就是三昧。这么一来不就全都了解了?而且就可以显现智力了?!也就不会随着业在那里转,或者在道里拼命的去追寻什么了! 再看第四个“知众生上下根智力”;上下根就是讲众生根器的高低。如何知道“众生”根器的高低?当然需要有智力。智力的本身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来自哪里?是从“是处不是处”以及“业报”、“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而来。也就是这三个能够显现智力的话,就可以把这份智力展现在知众生根器的高低了。可是,知众生根器的高低不是分别,什么样的根器是大乘根器,什么样的根器是小乘根器,不是这么说,必须要把握的是什么呢?根器的高低不是在乎你去分别,而是在佛法道理的修养上,或者认知上。举例来说,有的人刚出家法喜充满,非常精进,经过了两三年好像越来越马马虎虎了,是不是这个人就根器很低呢?说不定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之后变得更精进!有的刚开始连佛法都不相信,根本不信佛教,可是一旦他的信心发起,走上了学佛的道路,比谁都精进!此中该如何去定他根器的高低?这很难定。所以不要只是以根器高低去分别,应如何去深入众生,使他们能得到佛法的利益,那才是“知众生的上下根智力”。理由何在?因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众生有不同的业习,看他适合什么样的法门,还要他喜欢,他才能够得到利益。如果只凭借一味单方:教人念佛,念佛就可以往生,这等于你不辨根器;若对方说:“我根本不喜欢念佛,你叫我念佛,我怎么办?”八万四千法门,法门多得很,为什么就以一个方式去接引众生呢?所谓知众生上下根的问题,不是分别根的高低差别,而是你要知道众生的根器,用什么方式去接引他、帮助他。要是能具备认知这种不同根器的智力,就不只是在根器的高低上分别,而是可以依于这种差异去帮助他、接引他,使他能够在佛法上得到利益,这样才叫做知众生上下根智力。经过前面是处不是处的、业报的、以及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的,展现了这种修养成为智力,进入到众生根器的分别,而且还能帮助他得到佛法的利益的话,那就不只是分别而已,是要完成了智力才能够做得到。所以经典上说应病与药,你要知道什么病,吃什么药,而且相同的病也不一定就是吃相同的药。为什么呢?假使说感冒。流行感冒,有A型的、B型的······,是不是凡所有患A型感冒的人都吃A型感冒药就可以好?不一定!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生活习惯不一样,所以必须知道每个人本来就不一样。虽然病是相同的,但是下的药就不相同。假使说必须要吃相同的药,有些人的胃根本没有办法吃药的话,可以用注射的方式,对不对?其中还是有不同的方法。可见,很多事情我们不能说:“你只适合做什么。”那是根器的分别,不是根器的认识!根器的认识是什么?就像我经常讲的一个道理,有很多人说:“师父,我学什么最好?”我说:“我没有办法告诉你学什么最好,你需要花很多时间,多接触佛法,慢慢去发现,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道理就是在这里。如果你认为学什么最好,就告诉人家去学什么,不见得适合对方的根器。所以要认识众生的根器适合于什么,否则的话只是以一种分别心在帮助人家,就不会成为一种智力。所以,要知道众生的上下根,也要有智力去认识,不是去分别;尤其要完成前面的“是处不是处”、“业报”、“禅定解脱三昧以及净垢的分别”这些修养之后,才有机会进入到第四个──可以知众生该怎么办。可是该怎么办还要了解,并非以自我意识,而是要显现智能的力量,不是权威式的告以怎么做。只用权威式的,并不表示你是智力。就好像过去印光大师专门弘扬净土,以净土而言,印光大师他是权威;你如果说,他是权威,找他学佛准没错,那就不对了,为什么?他的权威、他的专长是念佛,他的修养与显现的智力就是往生净土,你如果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也不适合于这个的话,他是权威也帮不上忙。比如有人生病了,我说要去找医生,他说医生也找了,我说可能机缘没有到,为什么?如果是内科,同样的内科医生还有各种不同的专业,同样是外科也有不同的专业,更何况除了专业知识,还要有临床经验!可见从事现实的世间法都还要这样的去深入、去分别,才能帮助,那不只是一个分类而已。所以般若的观行,能从察觉到观照,才谈得上是一种修养。为什么这么说?十种智能,一定要成为力量,才能有用。否则,那只是自以为是的力量智能,或者只是一些世智聪明而已,不一定是般若!因为重点是在从缘起到过程完成的圆满功德,功德有没有缺失?才是最要紧的。如果不能把握这个重点的话,往往完全是以自我意识而去说佛法,最后,最多只能够学这个人。其实,学人也并不容易!这个人的优点你能学到多少?可是,要学这个人的缺点很容易。人法不是佛法,“佛法”一定是觉悟之法!“人法”往往会造成迷惑。就好像xx一样的分身、发光,那是迷惑众生,不是佛法!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福报是自性里本有的,智慧也是自性本有的。我们今天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什么是自性,这叫迷惑,智慧没有了,福报就没有了,那就得受苦受难。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