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来源


2014/9/6    热度:231   

有个少年请教一位智者:“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

智者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少年说:“这是说,在我感到痛苦时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痛苦就减轻了;当我喜悦时把自己当成别人,喜悦将变得平和中正。”

智者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说:“如此就可以真正同情、理解别人的需求,在别人需要时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说:“如此是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

智者说:“第四句话,把自己当成自己。”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一时体会不出。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智者说:“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人到世间上来莫不是为了追求快乐,如何拥有快乐呢?

其一,快乐来自家居和谐。一个家庭里,每一分子都应该为家庭的和谐贡献,不能自私、执着、计较。如果有人每天只想外出散心、郊游,把家庭视如牢狱、冰窖,甚至本来是亲人骨肉却当成仇人相聚,这样的家庭生活如何会快乐呢?

其二,快乐来自天然环境。居家在山边,可以在山居小路散步;居家在水边,可以在河川堤岸休闲。居家附近有公园、市场,散步、购物当然都能称心如意;假如居家在人烟稠密的大楼,出门举步艰难,或是住在偏僻陋巷,进出都感不便,当然就会心浮气躁。古代孟母所以要三迁,现代的富贵人士所以要找风水宝地,就是因为环境会影响人的心情。环境对于吾人的快乐与否至关重要。

其三,快乐来自人际关系。一个人处身社会,总会有许多朋友。平时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和各种人士互动往来,假如自己会做人,经常帮助、赞美别人,则“敬人者,人恒敬之”,别人也会对我们赞美、帮助,人际互动融洽,当然就会感到快乐。反之,有的人处事不够圆融,经常嫌这个不好或怪那个不是,自己没有培养好因好缘,自然不会获得友谊。难堪、烦恼一大堆,人生怎么会快乐呢?

其四,快乐来自心胸宽广。有时候别人有心把快乐带给你,可由于你心胸不够宽广,没有容纳的空间,快乐则会自然远离。懂得包容,就不会锱铢较量。心胸豁达开朗的人,凡事看得高远,不会被眼前得失所蒙蔽;心量狭隘自私的人,处处与人计较,无法成就大器。一如杜甫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其一心为民的广阔胸襟,如果能以豁达的心胸包容一切,自然能看见美好的世界。

其五,快乐来自内在的宁静。圣雄甘地一生大部分时间住在牢狱里,但他无时无刻不感到安稳自在,就因为他内心永远保持着宁静与淡泊。不论环境如何纷乱,我们每个人都要让浮躁不安的思绪找到一个出口,从内在的宁静中寻得真正的快乐。

其六,快乐来自主动的关怀。心怀慈悲的人常会主动关怀别人,如观世音菩萨常做“不请之友”,以三十二应化身寻声救苦,故为众生所尊崇、信仰。从别人的给予中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只是一时的,主动地布施关怀他人,带来的心灵快乐才是真实的。

其七,快乐来自自己内心。是快乐还是烦恼,要靠我们内心去制造。假如能将内心的产品改良,给别人一些利益,多为别人着想,快乐自然就会从心里源源不断而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个人都希望过得幸福,但是,有人心中往往充塞着执着、乖戾、嫉妒、骄慢等不良的种子。有的人一味追求物质,追求享受。其实,快乐的人生不在山珍海味,而在清和淡雅;不在盲目追求,而在真诚相待;不在别人的施舍,在自己的努力;不在遥远的未来,在当下的获得。

所以,快乐的根源是:

一、身心的健康。身心健康是快乐最重要的条件,西谚云:“健康生快乐,快乐生健康。”试想,你的身体四大不调,卧病在床,或者你的心中三毒炽盛,障门大开,起惑造业,能快乐吗?有人说欢笑能补脑,胜于服食药物;每日笑口常开,身体自然能健康调和。

二、仁慈的心念。有仁慈心肠的人,别人会喜欢接近他,他的仁慈行为会让人永铭于心。古代高僧大德的仁慈,如智严躬处疠坊、高庵看病如己,乃至像智舜割耳救稚、僧群护鸭绝饮,他们悲悯众生疾苦的精神,不但为时人所崇仰尊敬,也为后人立下仁慈爱物的楷模。

三、虔诚的态度。《礼记•大学》说:“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对人虔敬,可以邻里和睦,兴家旺国。宗教信仰上对真理的追求也须真心虔诚,方可体悟佛性真如。

四、纯净的信仰。小孩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拐杖,走路才能安稳;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灯,行人才能看清方向。信仰如同我们的依靠,纯净的信仰能做人生的导航。生活有了信仰,就有勇气面对困难与压力;家庭有共同信仰,精神理念相同,自然能和谐。孔子曾云“仁者不忧”,如果能对人生的穷通得失、成败有无能够不忧不拒,何愁人生不会自在快乐呢?当然,快乐要经过勤劳努力才能获得,没有牺牲奉献的精神与实践,无法体会真正的快乐。

  佛光菜根谭

  知足常乐是“天堂”,慈悲喜舍是“道场”,

  服务助人是“福田”,欢喜融合是“乐园”。

  佛眼看世界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人就不报怨吗?对,学佛的人是明白人,知道业因果报,他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这有前因,你得把原因找出来,明白之后,你就不会怪他了。一般的原因是什么?总的来说,一定是妨害他的利益,今天人讲的名利,所以他造这种业。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