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禹:道在人中 生道合一
2014/9/6   热度:246
在新千年到来之际,我在一篇《祝福你,新千年》文中提出了“生活道教”的议题。这个议题的提出主要是 基于两方面:第一,古老道教文化的弘扬,需要走出一条更新发展的道路。更新就是要重塑形象,既执信我们固有的信仰,又倡导适合当代社会的教义内容,使之不断丰富,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发展就是必须与时俱进,也就是要找到传统道教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从而不断激发出古老道教新的活力,使深厚的道教思想文化 不至于被历史的烟尘埋没,道教文化所具有的智慧光芒能够喷薄而出。第二,就是要将道教的精神、道教的智慧从各个方面贯彻到人们的生活中,立足于生活,利益于生活,圆融于生活,从而达到不离生活而又升华生活的目标,给人们提供一种生存的智慧,引导人们妥善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获得圆满的人生。 人在道中,道在人中,说明道就在我们的生命与生活中,也是人皆可以成神仙、修道得道的基础。道不可见,因生以明,达成生道合一的境界,从而生生不息,最终能得道永远。今天,我想以《道在人中,生道合一》为题再抒拙见,请益于方家。 一、人在道中,道在人中 元始天尊传经布道,太上老君历世显化,历代宗祖阐道弘教,都是以度人为宗旨。太上道祖宝诰中说:太上“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人是万物 中最有灵性的,经曰:万物之中,人最为贵。人有知有识,故能修道、行道、悟道、体道、得道。道由人显,教赖人传,因而,道教的一切教化都是以人为基本,并围绕着人生而展开的。人与天地俱禀自然一气运化而产生,《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人的生命之本,是一切生命和存在的源泉,是 一切变化中永恒不变的因子,普遍地存在于宇宙万物包括人的生命和生活中。人与道的关系,正如道教经典《西升经·在道章》所说:“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 水中,水在鱼中;道去人死,水干鱼终。” 认为人不离道,道不远人,道就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是不可以须臾而离的。人不能失去道,就像鱼不能失去水一样。道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道教由人事通向天道的不可分割的纽带。 道祖通过阐明人与道的关系,既为我们确定了“人”的重要性,又为“人”的修行与信仰确立了方向。在此,就道与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关系,谨从三个层次来做进一步阐述: 第一,道常存于人类生长的宇宙之中。人是生长在宇宙自然之中的人,在我们这个宇宙自然之中,人以其最灵的特性来参赞宇宙万物化育,但却并不是主宰,确实有一个无形力量在支配着人类生存的宇宙世界,并使之有序地运行,道教把这个无形的力量称名曰道。道,先天地而生,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其大无 外,其微无内。道化为气弥满六合,经纶万有,既是宇宙万化的太初本原,又内在于自然与社会的万物万事之中。是故《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开篇就说:“大道 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太平经》说:“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道在物中,有如月在水中,物虽各异却都涵藏有道,如同江河湖海之水虽各异,但水中之月都是天上之月的映照。水中有月,并无损于天上之月;万物虽流变不息,道却不因之而有增损。道是永恒的存在,纷繁多样的宇宙世界都是道的展现。 道是生化万物的本原,人与万物都源出于道并内涵有道。《道性论》说:“众生道性,譬如盐味,置于诸物,乃至水中,皆悉咸物。”人能通过修行 来感悟到道在身中的存在,修行感悟道的途径,要在归身于道,经曰:真道在身,莫能睹见;舍身求道,不知道在身中尔。从信仰来说就是要皈依道、经、师三宝:皈依道,体味道体虚无自然之真,体味道的通达之义,从而体悟到宇宙世界为什么能涵育生化,万物为什么能繁荣长养;皈依经,感知道的存在和宝贵,以经为径, 得理之所由,从而感知历代得道真仙的德行事迹;皈依师,以正行正见,勤修自身之德,从而体悟道德的尊高和慈爱力量。修道信行之士,通过皈依道经师三宝,体悟德善与道真,一是当修心以合道,张伯端《悟真篇自序》云:心者,道之枢也。二是当为善以亲道,经曰:道无亲疏,唯善为亲。三是当修真以证道,经曰:少思 寡欲,守玄思空,积久不殆,与道合真。 从人对永恒的信仰追求来说,这个永恒并且无处不在的道就是我们信仰的本体。《道教义枢》中说:“道本无形,感应生象。”《老子想尔注》则 说:道散形为气,聚则为太上老君。道教信仰的三清道祖,以道为身,是道在生育长养天地万物过程中的应感之象。道教所信奉的一切神仙,或是道所感应的,或是修行得道的,乃都是道德的化身,也就是道德的形象体现,生化万物的道和长养万物的德因之而得到显扬。真人朱象先说:“神仙宗道德以为本,道德托神仙而有传。”《道德经》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所以,尊道贵德与敬祀神仙共同构成了道教的信仰。 第二,道常存于我们的生命之中。道是永不枯竭的生成本元,造化无穷。道教重要经典《太上老君内观经》云:“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道的存 在,就表现于万物化生的生意之中。《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天地间洋溢着生气,生气阴阳流转,阴阳相对成二,阴阳冲和为三,从而生成万物。道永不停息地生化万物,从而有了我们这个生意盎然、多姿多彩的世界。所以《老子想尔注》说:“生者,道之别体也。”生生不息就是道的表 现形式。 大道赋予我们每个人以生命,是我们生命的真父母,生命的存在和完美实现是道的显现与反映。人生可贵,生命神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体道、悟道,就在于使大道赋予我们的生命得到完满的实现,从而于其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人生宇宙天地间,得其钟秀之气而最灵,能够体悟宇宙天地之间的生 机流转,应因自然而体道成真。人体的小宇宙中蕴藏有天地大宇宙的秘密,人的生命之道与宇宙大化之道是相通的。人只要能调和自身生命中之阴阳,就可以返本复初,与道合一,从而生生不已。所以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在其《坐忘论·序》中强调,“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鱼之有水”,并引 《妙真经》说,“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道与生相守,即以道养生,重在保持生命的朴真, 不受外在财货声色的缠绕,保持心身的宁静与和谐。《道德经》说是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要明白“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尽可能不让生命受到与生俱 长的私心欲望和外在物欲的影响,以至于失道失生。真道务朴,人道务华,务朴最重要的就是清静心源,《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人的生命存在形式就是道的体现,不能思道并保持心身的朴真,也就没有生命的清宁与和谐,而没有生命的清宁与和谐,也就没有鲜活的生活和鲜活的生命。人与道相亲则相近,就能将个体的生命与宇宙大化自然融为一体,使个体的生命达到永恒。从整个宇宙自然来说,要当遵循的就是道法自然的原则,也就是 如何去辅万物之自然而不妄自尊大,忘乎所以,从而促进世界和宇宙万物的长久繁荣。道教的生命和谐理念和“长生久视”思想,不仅仅是要求得生命的健康与长寿,更是要通过对生命之道的探索,从个体的生命之道中去发现宇宙自然的大道。 第三,道常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南华真人说目击则道存,道就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会常说不要锋芒毕露,不要自以为是,要适可而止,和气生财等等,而人们却不一定会知道这些都是道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简而言之,什么是道呢?清静 无为是道,谦虚宽容是道,慈善利人是道,俭朴寡欲是道。反之,追名逐利非道,贪嗔怨恨非道,奸巧欺诈非道,自私妒忌非道。《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说了一百种人类生活中与道有关的常见问题,发人深省。可以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道所包含宇宙人生的至理无时无刻都在给我们以启示,如少私寡欲的生活态度, 济世利人的生活责任,逍遥无碍的生活艺术,和而常通的生活智慧,返朴归真的生活价值,成仙得道的生活理想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确信,以道为教的道教所具有的这些精神和智慧,至今在人们的生命和生活中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就人生来说,我们的许多人常常都会感觉到人生很累很苦,这个苦这个累,事实上主要是心苦心累,这在道教看来,是因为我们背离了道所造成的。关键是不能知和知常、知止知足。《道德经》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和是要知和则相生的道理,知常是要知事物自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知足知止则才能更好地促进事物的健康发 展而免受挫折和失败。但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不知足、不知止,以致被苦累纠缠不休,甚至伤害自己的生命。因此,太上曾告诫人们: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只有知足之足,才能常足矣。此即人们常说的知足常乐。人生之所以苦与累,另外的因素就是自是、自私,心胸不能开阔。因此,太上告诫人们 要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贵,不自生。并进一步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生者不久。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对于人性这样一些弱点的克服,太上强调要自知以明。诚然,上述的这些道理探究好像很深奥,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参照却又那么近,可说就在 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稍加警惕就能明白。 真常之道,具于每个人之中。生活中有道,体道、悟道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对道的体悟其实并不必刻意要求人们超出世间之外去寻找,道就表现于宇宙自然的万化之中,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信道、修道、悟道也不必从根本上否弃现实的世界。通过弘扬道教文化的精神,发掘深蕴在道教文化中的智慧, 涤除现实世界的尘障对自己清净本性的蒙蔽,将自己最本真的道性彰显出来,就可以升华我们的生活,和谐我们的生命,和谐我们的世界,实现与大道的相通。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含有道,人类的生命、生活离不开道。正因为有了道,人类的生命才有了精神和灵性!正因为有了道,我们的生活才显得快乐、和谐! 二、道不远人,修之则应 《神仙可学论》说:“人能思道,道亦思人。道不负人,人负于道。”从道与我们的信仰、生命及人生的密切关系中我们知道,道虽玄妙莫测,但并不 是感知不到的,是可以思而应之的、修而得之的;道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味,并修而行之,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大道的慈爱和亲近。《太上妙法本相经》说:“道性淡泊,无有亲疏,道慈众生,如母爱子”,道对众生而言,就好比是慈母,慈母之爱,是无限宽广、无比真挚的,众生只要向道、求道,道无不应,正所谓“道不远人,修之则应”。人生宇宙之内,其责任就是要辅助自然万物长养和显扬道 德教化。道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成仙得道,神仙代表了人们的多种美好愿望和理想:既是道德楷模,可以称之为忠孝神仙;又是济世楷模,可以称之为度世神仙;还是得道楷模,可以称之逍遥神仙。 第一,我们修道体道,首先要尽人之为人的责任,做忠孝神仙。道教以道德为宗本,道德在现实中表现的就是忠孝仁义和顺诚信。因此,道教徒要内修道德之诚,外修仁义之信,以和顺来检束自我,基于人伦,裨益社会,淳厚风俗,正心明性,以复归道德之本根,亦即老子所说的生养万物的道德。做忠孝神仙, 就是要忠于国家,孝于亲长,积功累德,济世利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功德成神,由人道达成仙道。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国家的公民,学道之人必须从自身做起,不仅使道德润泽自身,而且要润泽家、润泽乡、润泽国、润泽天下,利益身、利益家、利益国、普益于天下,《道德经》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 普。道教认为,道德宗本的基础也当以忠于国家、孝于亲长为前提。这也是道教道德教化与中国传统伦理相契合以利济社会、教化世人的一种实践。因此,早在道教教团建立初期就十分注重道德教化。《太平经》说:“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也强调要“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 顺”。神仙道教的集大成者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金元时期全真道始创人王重阳亦以“忠君王,孝敬父母师 资”为修持的重要内容。《太上感应篇集注》进一步说:“立善多端,莫先忠孝。”《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更说:“仙经万卷,忠孝为先。” 道教常说没有不忠不孝、无信无德的神仙,以忠孝和顺仁信为先,既是强调社会的伦理准则,以维护家国的稳定与和谐,也是强调修道体道之士要力尽社会责任和人之为人的道德义务,并以此为基础修成忠孝神仙。忠孝诚信等伦理准则,其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道教所要强调的就是要裨 益世教,通过裨益世教来升华自己的人生,最终得成神仙。在道教历史上有许许多多以忠孝立身,以济世立德而得道的神仙,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倡导忠孝神仙的净明道初祖许逊大真人。他一生力行忠孝,劝善济世,治水救人,深受民众的敬仰,功德成神,拔宅飞升得成神仙,被世人奉为普天福主,成为后世修道者的模 范。《净明大道说》中云:忠孝为大道之本,修道贵在“忠孝立本,方寸净明”。认为忠孝净明四美俱备,则神渐通灵,自然道成。亦即始由忠孝立本,以至大忠大孝,即一物不欺,一体皆爱;中于去欲正心,即心无尘物之染,心无欲念之累;终则直至净明境界。 第二,我们修道体道,要在度己度人,做度世神仙。虚无自然之道是宇宙的根本,清虚无为而合乎道是人生修养的至理。人与天地俱禀自然一气所生,人的天性本应也是清净、纯朴的,是淳善不杂的,《内观经》说:始生之时,神源清净,湛然无杂。所以太上教人要复归于婴儿。欲望的恶性膨胀违背了大道的 清虚无为之旨,戕害了人天真的淳善、清静的本性,在这里,人是否求道亲道、自度求度,人的行为与信仰起着决定性作用。道经中说:人自求道,非道求人;人自求度,非道度人;人自亲道,感而致果。《西升经·我命章》中则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要成为度世的神仙,一是 保守自己的清净纯朴修行亲道以自度;二是济世利人显扬道德以度人。 道教认为,人们通过自身的修炼是可以成仙证道的。修炼的核心无外乎性命心身二事,《道门十规》说:学道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所谓性命二事,性即心性,命即生命,性即是人的灵觉,命即是人的生机。《性命圭旨》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为 之命?一气氤氲是也。并说: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学道修炼,一是修炼人的心神品性,二是修炼人的气血身体。道教有许多关于修持修炼的重要经典,如《周易参同契》、《黄庭经》、《西升经》、《坐忘论》、《钟吕传道集》、《悟真篇》、《青华秘旨》、《性命圭旨》等等,自度和度他的道术方法多种多 样。 道体虚静而又能显应万物,故修道者既要虚静其心以自我修养,又要行现实的仁行功德以济世利人。为善积德与去欲澄心,都是求道亲道的必由之路。南朝高道陆修静于《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说:“夫道三合成德,自不满三,诸事不成。三者,谓道德仁也。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三事合乃和道也。若人但作功德而不晓道,亦不得道。若但晓道而无功德,亦不得道。”清代高道刘一明《修真九要》认为“道者,为己之事;德者,为 人之事。修道有尽而积德无穷”,“不积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他所谓“德”就是“恤老怜贫,惜孤悯寡,施药舍茶,修桥补路,扶危救困,轻财重义,广行方便”等济世利人的善行。无济世利人之善行,则不能修成仙道。大道无私,道性普遍,大道不为一己之私心而存,无济世利人之善行,则不能修成仙道。利人越多,则自利亦愈多,《道德经》指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我们在普行利人教化的同时也正是在培护自己的德行与道性,并通过修炼使自己得成度世神仙。 纯阳祖师吕洞宾就是道教最有代表性的度世神仙,他一生历经了度己的艰难过程和度人的生动故事。他因黄粱一梦,感悟人生之无常,毅然入道修行,断烦恼、断色欲、断贪嗔。发愿欲度尽众生,方肯上升,其灵应事迹遍及神州,被世人奉为有求必应的度世神仙。他在点化侯道人时说:学仙须立功 行,功即勤苦修炼,行即济人利物。他告诫人们: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作。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甚么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并说:济世功德,不在大小,不计多寡,但须出一片诚心,即救一昆虫,爱一草木,随力所为,便有无量功德。应“阴功暗心修,善行长日积”。他说修道虽然不止 于忠孝,但忠孝乃为行道之始。吕祖认为,修道就是要通天地之化,运阴阳之用,源道德之妙,达性命之真。炼形住世以度人,炼神归虚以通真。 第三,我们修道体道,要在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做逍遥神仙。人是不可能只生活在现实的,追求逍遥是人生必然要求,生活与修道的过程应该是实现健康人生、完美人生的过程,也是健康生命、升华生命的过程。完美人生、升华生命离不开美好的理想,这种美好的理想更多则是一种宗教的信仰。就道教来说, 生活的最高理想和“道”的信仰是统一的。道教所主张的人生,是一种艺术般的人生。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无拘无束、知足常乐。道教引导人们放眼于广袤无垠的天地自然和历史长河之中,从一时一事的是非、得失、荣辱中超脱出来。淡泊名利,冷静面对挫折与磨难,面对苦与乐,通过凝神沉思,无欲澄心,去感悟万物 的同一性,感悟与道合一的境界,从而确立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信仰向往之道,超越自我,超凡脱俗,升华精神,做逍遥神仙。 (一)逍遥神仙是上善若水的。《太上感应篇》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人之为善行善,日行月积,即所谓“善不积无以成名”。由善行的不断增 长,建立起了无量功德,最后成就了自我,得成道德神仙。大道之善,是像雨水阳光一样润及一切,利益一切,功济如流,物无所知,却悉受其润泽。为善也就是要达到《道德经》所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境界。 (二)逍遥神仙是齐同慈爱的。齐同慈爱就要一体皆爱,即不只爱自己的亲人,不只爱自己的家族,也不只爱人类。要齐贵贱、大小、圆缺、等差,当哀孤者、矜寒贫、行大慈、念一切、广救济、开生门。《太上感应篇图说》云:“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功累德,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命虽微,亦系生命”。《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度人经》说是“齐同慈爱,异骨成亲”。 (三)逍遥神仙是虚怀若谷的。道具有其大无外的包容性,她像大海一样广纳百川,不拒细流。人们常说:虚怀若谷。道就是以虚为体性的。南华真人说:唯道集虚。因为虚乃能容,虚乃能生,虚乃能长,从而使万物各适其性,生气蓬勃。张宇初真人说:非虚则物不能变化周流。《悟真篇》则说;道自虚无生一 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四)逍遥神仙是纯朴自然的。葛仙翁说:老君体自然而然;抱道德之至纯。也就是说,纯朴自然是修道体道者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要当固守人的纯朴自然的本来真性,防止人性被扭曲和异化,行俭朴弃华丽,以保性命之真。道性自然,大道以自然为法则,《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事物的本性,人的作为也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妄为,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五)逍遥神仙是无所碍待的。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无待无碍要在澡雪精神,保存性命之真,使心无所碍,身无所待,动合无形,德充于内,无心而任乎自化。南华真人说: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唯神是守,与神为一。达到天地与我并 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心与道通,体与道冥。 (六)逍遥神仙是天长地久的。天地无私无我故能长久。《道德经》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得道神仙,无私无欲,无我无累,慈心守一,清静无为,住世功济如流,归虚合道永远。 道在乎神,神在乎真。夫道与神,无为而气自化,无虑而物自成。忠孝神仙、度世神仙、逍遥神仙的思想,既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践行积极的人生、潇洒的人生、利益社会的人生,培护起自己健康的人格,陶冶性情,升华精神,又能够引导人们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护起理想 的社会道德,构建和谐美好的人类世界。 结 束 语 《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道不 可离,道在人中氤氲涵养了我们的生命,人在道中得以完善升华自我。道不远人告诫人们莫自远道背道,神仙是人人可学、人人可修行成功的,其一以贯之的精神就是要促进生命和谐,理想追求则是生道合一,亦即天人合一,成仙得道。其核心纽带就是两个字,一个是“生”字,一个是“和”字,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德经》说:知和曰常。生命最佳状态就是达到“和之至”的境界。《南华经》说,广成子“守其一以处其和”,故修身千二百岁, 而形未尝衰。应该说,人心和则心身宁,心身宁则神气生、智慧长;社会和则大众安,大众安则瑞气生、事业长;世界和则乐太平,乐太平则紫气生、财富长;自然和则风雨顺,风雨顺则道气生、万物长。是故《老子想尔注》中说:和则相生,生则不竭。保持生命的灵明与生机,以至得道成真;促进天地的清宁与繁荣,以至生生不息,是生道合一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无论过去结的缘是“善缘”、是“恶缘”,都是有缘人 。这个缘有四种:第一种是“报恩”的,这是前世你跟他结的善缘,他来报恩;第二种是“报怨”的,是“恶缘”。过去的冤家对头,这遇到了,他来报仇的、来报复的。第三种是“讨债”的,叫讨债鬼。你前世欠他的债,今生遇到了,他要讨债。第四种是“还债”的,他欠你的债,他来还债。人与人的之间,无论是父子、夫妻、亲朋都是四种缘。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