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职场的“舍得”之道


2014/9/6    热度:250   

“当你站在这个山头,觉得另外一个山头更高、更美的时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走下这座山头;舍不得,你就很难走上另一座山头。”

2个多月前,有位朋友向我推荐一期他认为“绝对精彩、值得一看”的电视访谈节目,为佐证“嘉宾妙语连珠、极富哲理”的看法,他引述了上述原话;正好那期节目的访谈嘉宾——曾16年位列台湾畅销书作家之冠的刘墉,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之一,得闲时,我观看了这期节目的网络视频。刘墉的这番话,于我心有戚戚焉。

对于这番话,那位朋友与我一样心有共鸣,是有原因的:他原本在江苏一家著名的家电企业从事品牌与传播工作,阅时10余年,位至营销副总之职。今年初,朋友圈里的一位媒体总编,邀他赴京负责报纸的一个版面。尽管“做一名中央级媒体记者”曾是该朋友多年的夙愿,但真若选择成为“北漂一族”,于他就意味着要舍弃很多既得利益:熟悉的环境、可观的俸禄、得心应手的工作、住在自家舒适房子以及与漂亮女友每天相聚的机会……

那位总编嘱我帮忙“撮合”,而我也乐见两位挚友能聚到一起共谋事业,遂为该朋友分析得失:以眼下观之,尽管损失良多,但一旦“舍得”啦,将能收获全新的事业平台、难得的历练机会、更为宽广的人脉资源,以及可以期待的职涯前景;盖人之及老,让我们后悔的,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没做什么。该朋友闻言,似有所悟,未几,终如所请。转瞬已过去大半年,从媒体报道上、电话问询中,我经常可以得到他的讯息。他告诉我说,“我现在很快乐”。

其实,我们每天都面临“舍得”的两难抉择。“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的道理,固人所共知也,然知易行难,“舍”的不菲成本和“得”的不确定性,使很多人选择了索取而非给予、悭吝而非大器、保守而非涉险。有一则寓言说的是:某旅人行经沙漠,焦渴濒死。忽见茅屋,内置木盆,存水仅半。欲饮,见有留言曰:以盆中余沥作为引水,可从屋内“压井”汲水。旅人犹豫久之,终不饮,依言操作,果得井水。对于我的那位记者朋友而言,为了未来可能得到的满满的一井清泉,他舍弃了眼下的“半盆水”。

我们不可能鱼和熊掌兼而得之;既不愿舍去、而又想占全所有好处,其结果或许是什么都得不到。就像手中的沙子,越是想把它攥紧,从指缝间流失的沙子也就越多。而如果抛开功利心,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去舍,不仅于己更为开心,而且,往往还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看小说或传记,但凡成功人士,莫不都被描绘成少有大志之人兼算命先生,似乎他们有今日之成功,早在n年之前已被他们掐指算出;事实的情况却不尽如此,一开始,很多人并非刻意地追求名利,只是一味默默付出,而随着他们自身不断进步和为他人创造更多价值,地位、荣誉、名望、金钱等等,也就自动自发地送上门来。以当前陆续揭晓的诺贝尔奖为例——你见过专门为了赢取这一至高荣誉才投身各自研究领域的诺奖得主乎?固大多数情况之下,他们只是埋头本职;而诺奖,乃是他们努力之后不期然收获的“副产品”。

而作为职业经理人,也须心存“舍得”精神:舍得以“空杯”心态融入新环境、舍得时时向人展现真诚的笑脸、舍得为达成一致目标而不厌其烦地上下沟通、舍得无所保留地带出一支素质精良的队伍、舍得为顾全大局而牺牲小我、舍得付出更多的刻苦努力、舍得经受住各种诱惑……当我们能一一做到上述要求时,不惟自身修为和重要度已攀新高,而且只要这样的人一多,企业面貌已焕然一新矣。

  这个道理,放到企业身上也是成立的。最近,有朋友由于健康原因,从他服务6年的企业请辞,他黯然告我曰:“我舍不得离开公司”。盖这家企业非常重视人本管理,试举一例:该朋友任职时,一日神色恍惚,老板询知其远在西安居住的爱人时生病住院,乃密嘱手下安排驻地人员,为朋友的爱人送去了鲜花和慰问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即连员工离职,公司也会专门安排欢送会,这令员工心怀感激、罔有恶评。是故,该企业历年的员工主动流失率极低。因为企业的“舍得”,换来了雇员的“不舍得”。

  要得便须舍,有舍才有得。当一切尘埃落定,当一切归于平静,我们才会真正明白,舍得其实也是一种美丽的收获。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当年去见五祖,没说上几句话,五祖就派他到槽房里面去做苦工。他的工作是舂米破柴,八个月跟五祖没有见过面,你想想看,五祖传了他什么?我们看好像没传给他什么,事实上,惠能大师是真正得受用!那是教他什么?教他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教他把一切知见统统放下,恢复到心地清净,一念不生。心清净,心不动,也就是《金刚经》末后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修这个。他每天破柴、每天舂米,身在劳动,心里面没有一个妄念,他在黄梅是用这种功夫,完全在那里修清净心。“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他用这个功夫。这个功夫成就了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智慧就开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