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减中的人类智慧


2014/9/6    热度:194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据有些道书上讲,远古时期的人个个都是得道者,他们朴实无华,无欲无求,而且没有时间概念,也不知自己活了多少岁,有些人只知何时生,不知何时死。后来慢慢地人们有了贪念,有了私欲,用脑用心,寿命就逐步减短。再后来,人们的贪心、嗔心、痴心不断膨胀,同时伴生着盗、杀、YIN荡等恶行的出现,人类的寿命大幅减少,苦难猛增,而人类的智慧也被世俗的尘垢越埋越深,变得越来越愚钝。

所以庄子说,远古时期的祖先,那智慧可是了不得,高得很啊。

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古人智慧到底高到什么程度呢?他们与万物相伴,竟然中心没有万物,你告诉他某山中有宝藏存在,他们会说,那又怎样?你到底想说什么呢?我怎么听不懂呀。他们没有大小、贵贱、高低、我他的观念,这实在是太高明了,简直不可能有比这再高明的境界了。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到后来,古人开始认识到万物间的区别了,知道了哪座山更大,哪条河的水更蓝,但还没有私欲,还没有把某个东西归于己有的意识。

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再后来,人类出现了私欲,常住某座山的人就开始宣布说,这座山是我家的。常住某条河的人也把自己当成了那条河的主人。但那时还没有争斗,还没有是非。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我们现在的世界是个是非纷争的世界,人类自从有了是非,其本性就开始亏损了。等到本性全无的时候,也就是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了。可见,修身养心,滋养本性是多么迫不及待。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之成。

人类伤失了本性,爱的观念就形成了。

爱,有什么不好吗?我们不是提倡“爱”吗?孔子不是也提倡仁爱思想吗?

其实,在道家眼里,人性是本善的。当有了爱的观念,这就意味着对立出现了。爱是因为有了恨,善是因为有了不善,美是因为有了不美。所以,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家提倡的是:大仁不仁;上德不德;至孝无孝;大忠不忠。如果人人守仁、守孝、守德、忠良,那又何必要提倡仁义道德呢?提倡就意味着伤失嘛。现在再来看看“爱”的形成不是一种悲剧呢?

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

爱的观念形成了吗?人的本性亏损了吗?庄子说,我说错了吗?难道爱的观念没有形成吗?人的本性没有亏损吗?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庄子说,依我看,爱恨的观念是形成了的,人的本性也是亏损了的,所以才有昭文这样的人出来弹琴。他为什么要弹琴呢?无非是要标榜自己,抒发情感嘛。如果说爱恨的观念还没有形成,人的本性也没有伤失,那么,就不会出现昭文弹琴的事情了。

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昭文弹奏他的琴,师旷倒腾他的乐器,惠施玩弄他的口舌,这三个家伙的智慧差不多了吧,世人都说他们到达了顶峰。这不正说明末法时代的来临吗?

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

他们是不是真的了不起呢?其实不过是恰好说明人类产生了分别心罢了。他们对自己的“喜好”是情有独钟,认为自己喜欢的与他人不同,是个有特长的“特长生”。并想方设法去宣扬自己拥有的才是最好的。

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

那些人连自己都没搞明白,还想去彰显什么,结果只能是以谈些坚硬的石头不是石头,白色的马不是马之类的愚昧言论而告终。或者用玄妙的谈吐,华美的文字蒙蒙人,一辈子也不可能得道。

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

如果说那些人也算得道了,那么可以说,我也得道了。

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

庄子说,如果他们都不算得道,那么,你与我也不能说是得道了。因为,你还在看我庄子的文章,而我也还在说话嘛。

庄子是不是个得道人呢?有些道书上说,庄子留下些文字后就隐遁而去,不知去向。但每当世事纷乱,百姓不宁时,他又总是以不同身份,不同名号出现,当局势安定后又悄然而去。传说老子也没有死,也是在乱世时出现,和平时隐去。我们在历史上的确见到过一些这样的人,他们是不是老子、庄子的化身就不得而知了。你可以不信此说,那就只当是戏言,付之一笑吧。

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所以,圣人追求什么呢?追求滑疑之耀,这是一种不显能,不谋划,不争要的境界。他们视“无用”为有用,视“无用”为大用,这就叫“以明”,是一种本性毕现的状态。

相关链接:

语言是个大骗子

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见到别人好、见到别人善,要生欢喜心,成人之美,不但不能有嫉妒,而且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的善行。你要是心里面欢喜,你有力量,你还是不帮助他,这不叫随喜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