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后我们才读懂了他
2014/9/6   热度:298
——《他们是开国元勋,他们也是父亲》系列访谈之一 刘太行:刘伯承长子,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一直在部队工作。曾任空军某研究所副所长,后任装甲兵部队作战部副部长。 刘蒙:刘伯承次子,毕业于清华大学,作家、编剧。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军区装备部副部长。 刘太行对童年的回忆,已经很模糊。他过去常说那是艰辛困苦的岁月,不记得也罢。直到父亲去世了,他突然后悔不迭。他想知道抗日战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想知道晚年双目失明的父亲,当年如何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沿着父亲打仗的地方,刘太行每年至少去一次,或者两次,与当地的百姓促膝谈心。 他一点点了解了年轻时的父亲,在战场上如何威风八面,对老百姓怎样谦恭爱护。这个戎马一生的男人,私底下其实细致入微。刘太行记得,小时淘气把课本撕烂了,父亲先揍了他一顿,然后在油灯下细细地帮他粘好课本。 刘太行在延安长大。他还记得与妹妹刘华北偷了父母的津贴买西瓜,兄妹俩一个闪失,眼睁睁看着西瓜滚到山下。父亲后来骂他,却一个劲儿问妹妹有没有摔跤。 后来刘华北在延安被谋害,成为父亲心中永远无法修复的伤。直到临死前,刘伯承还对妻子说:“我太对不起华北了,我没有把她养大。” 刘伯承一生最大的爱好便是看书写字—在中共的高级将帅中,刘伯承的军事才能为许多人所称道,赢得了诸如“当代孙武”、“军神”的美誉;与他的军事才能同样被认可的,是他的学识和修养。邓小平就曾夸他是“大知识分子”,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留下了390万字的军事著作、190万字的翻译作品。父亲为何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次子刘蒙最有发言权。 “父亲的生活很规律:每天早上5点起床,先读一段俄文—他有一个习惯,喜欢早晨起来上厕所时坐在马桶上大声朗读俄文,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他72岁双目失明为止;然后打一套自创的操,最后便开始写毛笔字。”耳濡目染下,年少的刘蒙也跟父亲学书法。如今身为广州军区装备部副部长的刘蒙,另一个身份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受父亲影响,不管每天工作有多忙,刘蒙现在依然会抽出时间读外文。 刘蒙对童年的感受与普通平民家的子女无太大差别。自己上学的时候,妈妈一分零用钱也不给,于是他每天都走路上学,把节约下来的8分钱车钱放到储钱罐里。等春天来了,才舍得把小储钱罐打碎,用攒下来的钱买风筝、山里红。一直到上中学,刘蒙还穿着姐姐穿过的女式旧军装,总是被同学取笑为“大姑娘”。 刘蒙还记得,自己家里电话旁贴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告示”,这是母亲汪荣华写给孩子们的:“儿女们,电话是党和国家供你爸爸办公的,你们有什么私事绝对不许用这些电话。假公济私是国民党的作风,不许带到我们家里来。”父亲办公室一左一右两个抽屉,左边放的是私人信纸,右边放的是公文纸,如果是写私人信,父亲绝不会打开右边那个抽屉用公家一张纸。过一段时间,他就会听到父亲跟母亲叮嘱:“我的私人信笺用完了,别忘了帮我买一点。” 但是,孩子们也都知道,父亲是爱他们的。刘伯承的大女儿刘解先说,父亲希望他们都长得漂漂亮亮的,在他眼里,最漂亮的女演员就是秦怡。他怕孩子们长个塌鼻子,所以直到孩子们很大了,刘伯承动不动还要捏他们的鼻梁。 1965年,刘伯承剩下的一只眼睛也失去了光明,从此陷入了整整21年的黑暗。看不见东西后,他对孙子辈表达感情的方式就变成了捏屁股。但有一天他对夫人说:“我以后不捏孩子们了,我手重,怕捏坏了。”大家听到后都忍不住掉眼泪。 刘伯承失明后,老想跟儿子聊聊天,可刘太行、刘蒙一是太忙,二是嫌年老的父亲絮叨,所以总是找借口不回家陪父亲。等到他们领悟过来的时候,父亲却不在了…… 缘起: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绕不过叶剑英、刘伯承、陈毅与李先念这些光辉的名字。我们走近这些开国元勋的家庭,他们有太多世人皆知的壮举和功勋,在民众眼里,他们英武多才、指点江山气壮山河,但是子女眼中的他们又是怎样的呢?这恐怕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 从选题的准备、到资料的收集再到联系采访,我们花去了整整半年时间。当这些元勋的子女坐在我们面前,看到他们在各自领域里出类拔萃,看他们谦卑温和、才华横溢却无半点骄纵跋扈,他们会耐心又骄傲地陪你回忆那些久远的过去。他们都不再年轻,但是提到父亲,他们就像个孩子一样,会雀跃欣喜,也会心酸落泪。 所以,旁人的语言都失去了力量和魅力。让我们在这特殊的日子和美好的年代里,和这些为共和国的建立、发展而奋斗终生的伟人的子女们,一起走进他们与众不同却也平常琐碎的家庭生活吧!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一定要善巧,不懂善巧,你每天读经,每天听经,不能开智慧;不但不能开智慧,反而天天增长你的所知障。会听的人听而无听,无听而听,就会开智慧了,那是《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的秘诀“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相,不是不要相,譬如我们今天对着经本,这是相,师父在那里说,我们在听,是相,这个相接触,接触怎么样?不执着。我看经,不着文字相,我听讲,不着言说相,心里面不打妄想,什么念头都没有。你听经,“这段讲得不错,那个讲得很好”,那就糟糕,你着了相。你要是着了相,你永远开不了悟。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教我们三个原则:不着言说相、不着文字相、不着心缘相。我们无论是读经、听经,第一要“离言说相”,不能执着言语;第二要“离名字相”,不要执着这些名词术语;第三要“离心缘相”,心里面不要想这些道理。这里头没有道理,你才能够体会,你只要起心动念就错了,你一起心动念统统叫妄想。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