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晓法师著:摄大乘论解说(6)
2014/9/3   热度:1219
现等觉非有 一切觉非无 一一念无量 有非有所显 第三个颂子是说的“现等觉甚深”。“现等觉非有”,就是一切相妙智、一切智智成就了,觉悟了我是不可得的,法也是不可得,这叫“非有”,也就是遍计执无所有、毕竟空。“一切觉非无”,但也不是没有所觉,“非无”就是说在假立名相的道理上,还是得说有释迦佛、弥勒佛等。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一念无量”,在每一刹那都有菩萨在无量无边的世界里成佛。就是说,从第一义谛上来说,无佛道可成,但从俗谛上来说,还是有成佛这回事儿的。“有非有所显”,“有”是指从圆成实这一方面来说,一切佛的自性清净法界是有的,“非有”是指没有一切障碍,烦恼障、所知障都没有。 非染非离染 由欲得出离 了知欲无欲 悟入欲法性 第四个颂子说的是“离欲甚深”。“非染非离染”,“非染”就是贪、嗔、痴等一切的染污,这是用四寻思观、四如实智把那些染污都给灭除了;“非离染”是说染污的种子还没有断尽。这是怎么回事儿呢?“由欲得出离”,正因为菩萨有染污种子,所以菩萨才能度化众生出离生死。这是在菩萨位的情况,还没到佛地。“了知欲无欲,悟人欲法性”,菩萨是先断烦恼的现行,到金刚道时断烦恼种子,怎么断?“了知欲无欲”,就是说,他知道遍计所执的欲其实是根本就没有的,连一点儿的影子也没有。他知道遍计所执的境界(即所遍计)从本质上说,根本就是依他起,这样呢,能遍计、所遍计其实都是依他起,遍计所执是没有的,遍计所执的欲当然也是没有的。所遍计毕竟空,能遍计也毕竟空,在毕竟空里根本就没有欲可得。知道了这些,就是“悟人欲法性”了,就是证悟了佛的根本无分别智,证悟了一真法界。从烦恼法上也能证悟法性,这道理是甚深的。 诸佛过诸蕴 安住诸蕴中 与彼非一异 不舍而善寂 第五个颂子是“断蕴甚深”。“诸佛过诸蕴”,诸佛成就了无分别智,超越了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境界,这是因为根本无分别智而证悟了遍计执是毕竟空的,这样,佛的心就不住于色受想行识五蕴上了,就与清净法界相应。“安住诸蕴中”,说,虽然诸佛已经超越了五蕴的境界,但因为大悲心,他不弃舍一切众生,他就还住在五蕴里,不过他的住给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是住在有漏五蕴上,诸佛是住在无漏五蕴上,他住于五蕴而不受五蕴之苦,为什么呢?其实就是说,他的住于五蕴是化现而已。“与彼非一异”,别看佛住在五蕴上,其实佛是超越了五蕴的。也就是说,佛实际上是住于清净法界,他所表现出来的住于五蕴的五蕴是清净法界化现出来的,你可以说它是五蕴,也可以说它根本就不是五蕴。也就是说,超越诸蕴的清净法界,和幻化的诸蕴是“非一异”的,为什么不是一?因为超越诸蕴的清净法界是无为法,而诸蕴是有为法,当然不能说是一!那又为什么是非异呢?因为离开了诸蕴,根本就没有清净法界可得,谁也不能离开诸蕴去证悟清净法界。这就叫“与彼非一异”。“不舍而善寂”,说,佛的大悲心是不弃舍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因为众生就是五蕴和合的,舍弃了五蕴就是舍弃了众生。所以“不舍”。“善寂”是指佛陀能够在有为的五蕴之上离一切相,证悟寂灭法性、清净法界。 诸佛事相杂 犹如大海水 我已现当作 他利无是思 第六个颂子是“成熟甚深”。“现等觉甚深”是成就一切种智,离欲甚深、断蕴甚深,是弃舍杂染的因果。这个成熟甚深,是说诸佛度化一切众生。“诸佛事相杂”,诸佛要做的事儿都是利益一切众生,这尊佛与那尊佛没有区别,所以说,一切佛所作的事儿放在一起是可以的。这其实是因为诸佛的自性都是真如,是一样的缘故,是不分彼此的,再说了,一切佛都是没有我执的,所以诸佛是可以和而为一的。其实这就是咱们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杂”就是和而为一、不分彼此、揉在一起。“犹如大海水”,这是一个比喻,很多江河里的水,流到大海里以后,就融汇到一起了,不分彼此了。“我已现当作”是说,我过去就在作利益众生的事情、现在也还在作利益众生的事情,未来还是要作利益众生的事情。“已”是过去,“现”是现在,“当”是未来。“他利无是思”的“他利”就是利益众生;“无是思”是说,诸佛是没有这种分别心的。我们知道,诸佛的境界是合而为一的,没有你我的区别。 众生罪不现 如月于破器 遍满诸世间 由法光如日 第七个颂子是说“显现甚深”。诸佛一直在作度众生的事儿,可是我们从来就没有看见过,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呢?“众生罪不现”,原来呀,是因为我们众生有太深的罪业。“如月于破器”是一个比喻。有一完好的罐,装满水,放在外边儿,就可以在水罐里显现出一个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可是现在呢,你这个罐子破了,水漏了,这样呢,水罐还在,可是里边儿就现不出月亮来。我们就像一个破器,装不了水,自然显现不出佛。虽然罐破了,罐里显不出月亮,但月亮仍然在天上呀。我们是个破器,见不着佛,佛也还是照样在度众生。“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诸佛是遍满一切世间的,在世间任何地方都说法度众生,就像太阳一样,遍照一切大地,可你要是一个盲人,太阳照着大地你连一点儿也看不见。“法光如日”,佛陀的教法就像太阳一样,遍满一切世间。佛陀的教法就是光明。 或现等正觉 或涅槃如火 此未曾非有 诸佛身常故 第八个颂子是“示现等觉涅槃甚深”。“或现等正觉”,就是说,诸佛为了度化众生就来到人间示现八相成道,示现一个化身佛,其实是佛早就成佛了,不过是在这儿再显现一次而已。“或涅槃”,佛陀示现一下,成佛了,又离开人间了,这都是示现而已。示现成佛,是因为这儿有可度化的众生,要是没有可度化的众生,他就不在这儿示现了,把可度化的众生度完了,他也不需要长住世间,于是就示现涅槃,这就叫“或现等正觉,或涅槃”。“涅槃”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但这儿要说成离开世间。“如火”,这是一个比喻,就像世间的火一样,有缘就烧起来了,烧完就灭了。佛的示现等正觉、示现涅槃也是这样子的。“此未曾非有”,说,佛在世间示现,我们觉得世上有佛了,其实根本就没有一个老和尚叫佛,真正的佛是无形无象的,有形象的就不是真的。佛示现涅槃了,我们觉得世间没有佛了,其实根本就不是没有佛了。未曾没有佛,也未曾非有。示现成佛来到人间,我们叫“来”;示现涅槃,我们叫“走”,其实根本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这叫“此未曾非有”。“诸佛身常故”,我们觉得示现成佛是生,示现涅槃是灭,实际上佛根本是没有生灭的,示现的生灭根本不是真实的。这是“示现等觉涅槃甚深”。 佛于非圣法 人趣及恶趣 非梵行法中 最胜自体住 第九个颂子是“住甚深”。“佛于非圣法”,佛来到世间度化众生,世间的境界是非圣法的,因为非圣法,所以有很多的过失,即使说有点儿善法,也是不圆满的善、是有漏的善。可佛是最胜的境界,佛的自体是安住在清净法界里的,这于凡夫是不一样的。佛虽然来到世间,但他绝对不会退到非圣的境界来,他是不被世法所染的,“最胜自体住”,他还安住在圣法境界里。“人趣及恶趣”,说,佛来到人间度众生,或者到三恶道去度众生,“人趣”是人间,还包括天人,指三善道,“恶趣”是三恶道。这些众生佛都度,佛在度这些众生的时候,他的内心里还是“最胜自体住”,佛还是安住于最胜处,不被六道所染。“非梵行法中”,“梵行”就是清净行,这里就是指慈悲喜舍,说,佛所度化的众生几乎都没有慈悲喜舍,佛在度化他们的时候,绝对不会被他们染污,佛还是“最胜自体住”,住于慈悲喜舍的清净光明里。在清海无上师的说法里,说我们本来是佛,我们来度众生,度久了之后我们变成了众生,我们现在就是尽力地回到我们的来处。净土法门法师说:十法界里佛还不行,还会退,只有到了法身大士的地步才不会退转。这都是邪说。 佛一切处行 亦不行一处 于一切身现 非六根所行 第十个颂子是说的“显示自体甚深”。佛的自体就是真如。“佛一切处行”,佛到处行化去度众生,到各界去。佛本身有自己的境界,为了度众生,他就到一切境界去化现。“亦不行一处”,佛虽然到各处去度众生,其实他哪儿都没去。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佛是无分别智,到哪儿都是佛的境界,哪儿都是清净的真如境界,所以说,他是一直在清净真如境界里哪儿也没有去。这就是到一切处与不行一处的高度统一,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于一切身现,非六根所行”,说,佛不但心念一直安住于清净法界里,而且身相也很奇特。“于一切身现”是说佛有大悲心度化众生,能够到一切处去现身,现各种身度化众生。这正因为法身无相所以佛才能现各种身。“非六根所行”是指佛虽然现各种身,被各种众生见到,但佛的本身境界,凭众生的六根还是见不到的,就是说,佛是方便示现—切众生所能见到的身相,但佛的境界众生还是不能知道的。也就是说,佛可以方便示现,但佛的境界一直没变。 烦恼伏不灭 如毒咒所害 留感至惑尽 证佛一切智 第十一个颂子说的是“断烦恼甚深”。“烦恼伏不灭”,烦恼令人不愉快,菩萨可以调伏烦恼,可以令它不活动,但是还没有把它们消灭,没有把它们的种子给断掉。“如毒咒所害”这是一个比喻,有一条毒蛇,它要咬人,所以要用咒术把它降伏,这样它就害不了人了,但是,你也用不着把它杀了呀——它咬人是它的业力所使,它已经够苦了。到它业力尽了的时候,它自然就咬不了人了。“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到金刚道以后,成佛了,自然就把烦恼种子给断尽了,到成佛的时候,就是清净法界。凭大神通、大智慧就可以度众生了。在天台中有一个伏惑润生,就是还要保留烦恼种子,说要是没有它的话,就不能在生死中来了,那就没法度众生了。这是因为神通还不够、智慧还不够的缘故。到成佛的时候,智慧够了,就不用烦恼种子丁,凭神通、智慧就可以到生死中现身度众了。 烦恼成觉分 生死为涅槃 具大方便故 诸佛不思议 第十二个颂子说的是“不可思议甚深”。“烦恼成觉分”,“烦恼”是流转生死的动力。“觉”是令人安乐的原因,“分”,妙老说是原因。烦恼是染污的,可是它能够成为无上菩提的因,这是不可思议的。“生死为涅槃”,生死是令人不如意的,而涅槃是大安乐、大解脱的境界,现在说生死就是涅槃,这是不可思议的说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具大方便故”,因为佛菩萨有方便善巧的智慧。佛的生死其实只是示现而已,他根本就安住在最胜境界上,佛陀的烦恼也是示现而已,它其实根本就没有烦恼。“诸佛不思议”,这是诸佛的不思议境界,不是凡夫所能了知的。 应知如是所说甚深有十二种: 这样,我们就知道甚深有十二种甚深,具体是哪十二种呢?下边儿给说一下,因为前边儿没有说名字,只是解释,下儿给出名字。 谓生住业住甚深,安立数业甚深,现等觉甚深,离欲甚深,断蕴甚深,成熟甚深,显现甚深,示现等觉涅槃甚深,住甚深,显示自体甚深,断烦恼甚深,不可思议甚深。 第一颂是“生住业住甚深”。第二颂说的是“安立数业甚深”。第三颂说的是“现等觉甚深”。第四颂说的是“离欲甚深”。第五颂说的是“断蕴甚深”。第六颂说的是“成熟甚深”。第七颂说的是“显现甚深”。第八颂说的是“示现等觉涅槃甚深”。第九颂说的是“住甚深”。第十颂说的是“显示自体甚深”。第十一颂说的是“断烦恼甚深”。第十二颂说的是“不可思议甚深”。 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几种念应修此念? 十门差别的第九门是“念”。“若诸菩萨念佛法身”,要是有菩萨欢喜修学念佛法身这个法门的话,“由几种念应修此念”?有多少种方法来修这念佛法门呢?也就是说,这个念佛法门怎么修行呢? 略说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此念: 念佛法门广大甚深,现在说不了那么多,只能简单地说,最简单地说,有七个念佛的方法。 一者、诸佛子一切法得自在转,应修此念,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 第一,我们要念“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佛有自在转变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威力,这需要我们在禅定中观察。佛为什么有样的威力呢?一切法怎么搞的,难道本身都不能决定,佛想怎么改变就怎么改变?为什么会这样?“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原来,是因为佛有无障碍的大神通,能够人一切法界的缘故,“得无碍通故”就是说佛有无障碍的大神通。 此中有颂 无著论师说了一个颂子。 有情界周遍 具障而阙因 二种决定转 诸佛无自在 佛在一切世界都能自在地往来、自在示现。真的这样吗?我看未必。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想,佛既然可以自在地到各处度众生,他无始以来就在度众生,那么众生不是早就该被度化了吗?我们不是早就该成佛道了吗?或者我们早就该成罗汉、成辟支佛了,可我们直到现在还在生死中流转,这就说明了佛并没有来度我们吗?我有这样的疑问,无著论师就用了这个颂子来回答我。“有情界周遍”,说,有情很多很多,佛确实是要度一切众生的,可是“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我们到现在还在生死中流转。“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这二句颂子说了四个原因,因为这四个原因,所以佛到现在还没有度得了我们,我们到现在还在生死中流转。第一个原因是“具障”,我们有烦恼障、业障、报障,所以佛要度化我们是非常的困难。现在有一个电影,好像是《青蛇的故事》,王祖贤演白蛇,张曼玉演青蛇。那里边儿法海有一句台词:人太难驯服了,比妖还难!就因为我们有这些障,所以还在生死中流转。烦恼障是我们情绪方面的。一种情况是我们因为三毒而不接受佛陀教化;另一种是接受佛陀的说法但做不到。这样的人只能在生死里流转。业障是指造了极重的恶业,比如造了五逆重罪,这些罪障碍了我们,所以我们在生死中流转。报障就是果报的问题。比如说你又聋又哑还是个瞎子,你又生在人间,你接受佛法的障碍就特别大。第二个原因是“阙因”,就是没有善根,这是因为无始以来你就没有对佛法的熏习,让你一下子接受佛法,这不现实。“二种决定转”这一句包含了二个原因,一个是业决定转,一个是报决定转。“业决定”是说你非要造这种罪,诸佛虽有大神通,他不让你造,可你偏要造,那么佛也就不干涉你了,佛有的是时间,他耐心大得很,他等着,到机缘成熟了再说。这是造业。下一个是“报决定”,这是说业你既然已经造下了,有了这罪业,你必须为你的所作负责任,你就得去受果报。佛也不能使你不受报。就因为这原因——具障、阙因、业决定、报决定,所以我们现在还在生死中流转而不得出离。“诸佛无自在”是说,诸佛也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情况。 二者,如来其身常住,应修此念,真如无间解脱垢故。 这第二种念佛法儿,其实就是实相念佛,刚才说的第一种念佛法是观想念佛。“如来其身常住”,这很简单,因为佛法身其实就是清净法界、就是真如,自然是常住的。“应修此念”,那么,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就要这么念佛,在禅定中这样观察,观察什么呢?“真如无间解脱垢故”,说,众生的身体是无常的,为什么佛身常住呢?因为佛以真如为身。“无间”在论文中是指成佛以后连一刻不清净的时候也没有了,在还没成佛的时候,他所成就的境界还是有个别间隔的。论文中的“垢”,就是烦恼障、所知障的垢,它可以搅局,但成了佛以后,它就搅不了局了。 三者、如来最胜无罪,应修此念,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离系故。 这是说,佛是最殊胜的,连一点儿的过失也都没有了。所以我们要这样念佛:佛没有了烦恼障、所知障,我现在学习佛法,也要像佛一样,也不能有烦恼障、所知障。要时时观想自己就像佛一样慈悲、智慧等等。 四者、如来无有功用,应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故。 说,佛在度化众生时,“如来无有功用”,佛并没有刻意举心动念去度众生。我们应该这样念佛,“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佛没有刻意努力去度众生,度化众生的事业是任运的、自然的,而且是永久的,佛不会说我这会儿不度了,没有这样的事儿。 五者、如来受大富乐,应修此念,清净佛土大富乐故。 这是说成佛以后,有无穷的富乐,主要是“清净佛土大富乐”。咱们看《阿弥陀经》,极乐世界是黄金为地,到处是七宝。佛的世界确实是大富乐。这是因为佛在因地的时候广修福慧的缘故,可不是无因缘的。这说的是佛的受用土。佛的富乐不是只自己享用,是可以与别人一起享用的。 六者、如来离诸染污,应修此念,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故。 这一个是说佛的变化土。“如来离诸染污”,佛来到凡夫世界度众生,凡夫世界是染污的,但佛离诸染污。“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生在污染世界,但这世界无法污染他。 七者、如来能成大事,应修此念,示现等觉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故。 佛来到世间能够成就大事,就是广度众生。“示现等觉般涅槃等”,就是示现八相成道,示现在这儿成佛。“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让一切众生培植善根,没有成熟善根的让他成熟善根,“已成熟者令解脱”,已经成熟善根的让他解脱。“成熟”就是得到,“成熟善根”就是得到善根。 此中有二颂: 这七念,无著论师用二个颂子给说一下,这样好记。 圆满属自心 具常住清净 无功用能施 有情大法乐 遍行无依止 平等利多生 一切佛智者 应修一切念 “圆满”,指前边儿的七条都是圆满的,是圆满的大自在境界。“属自心”,指第一条“于一切法得自在转”,一切法都随心。“属”就是随顺,随心所欲,想怎么着都能成就。“具常住”是指第二条“其身常住”。“清净”是第三条“如来最胜无罪”。“无功用”是第四条,“如来无功用”。“能施有情大法乐”是第五条,“如来受大富乐”。“遍行无依止”是第六条“如来离诸染污”。如来人一切法界,皆不受染污。“平等利多生”是第七条,“如来能成大事”。佛的悲心平等地度一切众生,能饶益一切众生。这七条都是圆满的。颂子中说“一切佛”,就是说一切佛都具足这七种圆满。“智者应修一切念”,有智慧的人就应该修学这个念佛法门。 复次,诸佛清净佛土相,云何应知? 佛的法身圆满,那么其依报如何清净呢?也得说说。 如菩萨藏百千契经序品中说, 先引用经文,这是圣言量。菩萨藏百千契经,印顺法师说是《华严经》,但你翻一下,下边儿的一段其实是《解深密经·序品》中的。我把《解深密经》也带来了,下边儿的一段文字在《解深密经》的第一、第二到第三页。在这部《菩萨藏百千契经》的“序品”里有这样的话。 谓:簿伽梵住最胜光圃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 “簿伽梵”就是佛。“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佛住的是有殊胜的光明照耀的七宝庄严的宫殿里。这个宫殿放出大光明来照耀一切世界。这是说佛的净土显色圆满。显色就是青、黄、赤、白等颜色。这里说的佛应该是受用身佛。 无量方所妙饰间列, 这是说佛土形色圆满,形色是一个偏正词组,重点在“形”上,形色本是形象颜色,一偏正就成了着重于形了,所谓形色就指长、短、方、圆等。“无量方所”就是指这个大宫殿(这大宫殿是一个建筑群,当然,这是瞎说)的各处,“妙饰间列”,这宫殿装修得都可好了。“饰”是装饰,“间列”是布局合理。佛的世界是自在的境界,想怎么变都可以。 周圆无际其量难测, “周圆”,你划一个平面图形,要求面积相等,那么圆形的周长最大。是不是这样,我有没有说错?平面几何的内容也忘了。这个“周圆”就表示最大,说的是宫殿最大。大到什么程度?“无际”,无限大。“其量难测”,没法测量、没法思惟。这是说佛土的大小,俗话叫占地面积。这一句说的是佛土的分量圆满。 超过三界所行之处, 佛土超过了凡夫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圆满。我们的世界是有漏业成就的,佛土是无漏业成就的。这是说的佛土的方所圆满。 胜出世间菩根所起, 佛土是怎么成就的呢?“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是这样成就的。善根有世间的、有出世间,我好心作了一点儿善事儿,这是世间善根,“胜出世间善根”则是成就道业的善根,成就道业还有成就二乘道业和成就菩萨道业的不同,这里指的是成就菩萨乘的道业。有人说还兼顾成就二乘道业,比如说极乐世界就有许多的大菩萨,还有大阿罗汉等。这也是一种说法吧。这是佛土的因圆满。 最极自在净识为相, 这是佛土的果圆满。这佛土就是由胜出世间的因所创造、所成就的。佛土是“最极自在”的,“最极自在”就是达到自在境界的极致,大自在!“净识”就是无垢识。这句论文说,成了佛之后,是以无垢识为清净世界的体相。也就是说,佛土是“胜出世间善根”为因而有的,但它也是佛的清净心所现的,要是没有佛的无垢识,也就没有那个“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的大宫殿。总之,就是说,佛土也是以识为体性。唯识无义。 如来所都, 这是主圆满。佛土是由如来所“都”的,“都”就是首领、头目的意思,这个我是查过字典的。就是说,在佛土里如来是头领。 诸大菩萨众所云集, 这是辅翼圆满。说,在佛土里可不是只佛住在那里,还有很多的菩萨也在那里住,他们在那里帮助如来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这里我想还包括阿罗汉之类的,因为比如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很多阿罗汉之类的。反正这里指的是圣者。 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茶、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 这是眷属圆满。这是因为佛摄化一切众生的缘故。佛土里也有很多的天人;龙,龙是水族;还有药叉,药叉用汉语说就是暴恶鬼;还有健达缚,健达缚用汉语说是寻香,他是管音乐的神;阿素洛,用汉语说就是不端正。还有揭路荼,就是咱们说的大鹏金翅鸟;还有紧捺洛,这也是管音乐的,头上有角,但又像个人样子;还有莫呼洛伽,就是大蟒蛇;还有人与非人等。这就是咱们常说的天龙八部。这个咱们注意一下。虽然说这里说了有天龙八部,但这不是真的。你翻到无性释554页,倒数第四行,“此化非实”。什么意思?就是说,能到佛那儿去的,都得是大菩萨,大菩萨们都带惯了眷属,到这儿来参加法会,他习惯性地就化现出眷属来了,并不是真的天龙八部也来了。这就像冬天里我们戴帽子,到了春天天暖和了,因为戴了一冬的帽子,所以刚不戴帽子的时候还觉得头上戴着帽子一样。菩萨一直带眷属,现在一下子不带,也有还带着眷属的感觉,因为菩萨心力太强,所以在经典上也列出来(被见到)。 广大法味喜乐所持, 这是任持圆满。生活在佛土里的人也是要吃东西的,他们吃什么呢?“广大法味喜乐所持”,原来呀,是佛为他们说法,他们听佛说法,听众心里就有了喜乐的滋味。有了这喜乐,结果这儿的菩萨们就能够生活下去了,生命就可以存在了。这确实是不错的。 作诸众生一切义利, 这一句是事业圆满。你不能吃过饭不干事儿吧,他们做什么事儿呢?就作利益众生的事儿,利益众生的事儿他们都干。 蠲除一切烦恼灾横, 这是摄益圆满。“蠲除一切烦恼灾横”是说,在佛土里是没有一切的灾祸的,烦恼也没有,灾祸也没有。天灾人祸都没有,是一个清净的世界、安乐的世界。 远离众魔, 这是无畏圆满。在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的魔,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等等,他们来恼乱我们的身心,我们要修行,他们偏来捣乱,但佛国净土里没有魔。因为没魔,所以我们无畏。 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 这是住处圆满。这是说佛的世界的庄严是最庄严的,“过诸庄严”,超过了所有的庄严,比二乘的庄严庄严多了,凡夫世界的装修给佛土根本就没法比。“如来庄严之所依处”,佛土是佛的无量功德所庄严的地方,是最圆满的。 大念慧行以为游路, 这是路圆满。“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念”是闻慧,“慧”是指思慧,“行”是修慧。就是说,在佛土里是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为路的。我们凡夫要到什么地方去,要走公路、铁路,而菩萨要到佛地去,得走闻路、思路、修路。就是说,是以闻思修三慧为路的,沿着这条路就可以成佛。 大止妙观以为所乘, 我们在路上也不是步行的,在公路上就坐汽车,在铁路上就坐火车,现在在闻思修三慧的路上,是坐什么呢?坐的是无漏止观,也就是奢摩他、昆钵舍那。这个是乘圆满。 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 到了佛这儿了,还有一个门,你得进去,这个门是什么呢?是“空、无相、无愿”,这个咱们一般叫三解脱门。过了这个门就登堂人室了,就到常寂光净土了。 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之所建立大宫殿中。 这是依持圆满。依持就是依靠、靠山,经上说我每这个世界是以风轮为依持,要是没有风轮,我们这个世界就完蛋了。你看,现在环境污染,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这就是咱们这个世界的风轮出问题了,再不注意,问题就大了。咱们人以大地为依持,在地上生活,可以偶尔坐坐飞机,但不能永远离开大地。现在说佛土,则是以“无量功德众所庄严”的“大宝华王”为依持,就是说,佛土是、建立在大宝华王上。注意,大宝华王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十八种圆满就说完了。 如是显示清净佛土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住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 前边儿用论文说了一下清净佛土的十八种圆满,但没有说名字,当然,我说的时候给说了,人家原文上是没有说的,这儿无著论师给说了一下子。 复次,受用如是清净佛土,一向净妙,一向安乐,一向无罪,一向自在。 这是把清净佛土又用四种净德给说了一下。“受用如是清净佛土”,要是受用这清净佛土的话,也就是说,在这清净佛土生活的话,那会有什么好处呢?有四种好处:一向净妙,一向安乐,一向无罪,一向自在。“一向”就是一直。“净妙”就是清净微妙,没有不清净的事儿。一直是安乐的,从来不会有苦恼。一直是没有罪障的,一直是大自在的。 复次,应知如诸佛法界,于一切时能作五业: 十门分别的最后一门是业——诸佛法身(法身即清净法界)所作的事业。这里说佛所作的事业有五种,当然,五种都是利益有情的。 一者、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于暂见时便能救济盲聋狂等诸灾横故。 法身佛所作的第一件事儿,是“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救济一切众生的灾横,水灾、火灾之类的他都救,这是他的事业,他要不干那他就不是佛了。“于暂见时便能救济”,他一看见他就要救,一下子也不停。无著论师还举了几个他救济的灾横例子,“盲聋狂等”,佛有法子使盲者得明,聋者得闻,“狂”就是魔症、精神病,让这些都恢复健康。“等”表示其他的衣食困难、水火盗贼之类的各种苦难。这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法身佛苦恼众生能见到吗?见不到!要知道这里说的法身佛包括受用身、变化身,这就见到了。这里就要说到广义的佛法了,五明都是佛法。 二者、救济恶趣为业,拔诸有情出不善处置善处故。 第二种是救济恶趣众生。刚才说的“盲聋狂”是指人道的苦难,现在说三恶道的苦难。对于恶道众生的苦难怎么办呢?“拔诸有情出不善处置善处”,佛可以令这些众生远离不善处而到善处去。怎么救法?你还没有落人恶道,他就劝你行善,使你不落恶道,你已经落人恶道的,他来打你、罚你(就是地狱狱卒)这样消你的业,让你赶快把业消完,快些出离恶道。 三者、救济非方便为业,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置于如来圣教中故。 论文中的“非方便为业”是指外道的修行境界。“方便”就是解脱的方法,“非方便”则是指不正当的解脱方法,你想解脱,可是因为方法不对,修了半天也解脱不了,这就是“非方便”。有些外道修行是很努力的,但怎么也解脱不了。“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佛有办法使这些外道舍弃那些并不能使他解脱的修行方法,“置于如来圣教中”把他们安置到能够让他们解脱的如来圣教中,让他们照如来圣教而行就可以解脱了。 四者、救济萨迦耶见为业,授与能超三界道故。 第四、第五是说的佛教徒,第四是说小乘人有的有萨迦耶见,佛以“救济萨迦耶见为业”,“萨迦耶见”就是身见(执四大、五蕴和合的我恒常),你要是有身见,你就有苦恼,佛对这样的人也救度。“授与能超三界道”,对这些人,佛就教给他们能够超越三界的无我之道,给他们讲解四大、五蕴皆不可得,这空的道理可以令之得大解脱。 五者、救济乘为业,拯拔欲趣余乘菩萨,及不定种姓诸声闻等,安处令修大乘行故。 这一个是劝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救度众生。在第四条中佛陀已经教给你超出三界的方法了,让你不再在生死中流转,但是你还没有发菩提心,所以大乘佛法很重要。“救济乘为业”,就是佛是广度众生,让人皆发菩提心,这就是他的事业。让人都成佛。“拯拔欲趣余乘菩萨”,“拯拔”就是救度,“欲趣余乘菩萨”是说,菩萨本来是发心救度众生的,可是众生难调难化,众生不上法船,这位菩萨就有些退心了,想着说:我不管别的众生了。还有“不定种姓诸声闻等”,在五种姓中有一类是不定种姓,就是说,要是遇到好的因缘,他就可以成佛,不然他就可以成二乘了,这就叫“不定种姓诸声闻”,有些是定姓的声闻、缘觉,现在只说这不定种姓诸声闻、缘觉。对于这些人,佛就来救度他,你是不定姓的声闻,佛劝你努力成佛,你是菩萨现在退心不想度众生了,佛就鼓励你。反正是让能够成佛的都成佛,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决不放弃。 佛做是就这五种事儿,前三种是接引众生来到佛法里,第四、第五两种是以真正的佛法来广度众生。这五种事儿,实际上只是一件事儿,度众生。 於此五业,应知诸佛业用平等。 一切佛作的都是这五种事儿,这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 此中有颂: 诸佛无差别,可我们有差别,因为我们不是佛。我们的差别从哪儿来呢?下边儿用了一个颂子来说明。 因依事性行 别故许业异 世间此力别 无故非导师 这个颂子说了我们的差别的五个理由。“因、依、事、性、行”。什么是“因”差别?就是原因的不同。有的人做十恶业,那就到三恶道去,而有的人做五戒十善,那就到人、天善道来,这就是因不同,因为因不同而使得业不同。第二个是“依”,就是身体,我们做事儿,要以身体为依止,不然的话就作不了事儿。这个依是各种各样的,人的身体都不一样的,有的人健康一些,有的人身体差一些等等。这样他的业就不一样。“事”就是做的事。有人作工人,有人作农民,有人作商人,有人作医生等等,这就是事不同。“性”则指个性、心,或者说是兴趣,有的人他的兴趣就在机械方面,那他就作工程师,有的人的兴趣就在表演上,那他就作演员等,这样也就表现出不同。“行”是采取行动作同样的事儿,有的人笨一点儿,就用一些笨方法,笨鸟先飞,而有的人聪明,用另外的法子,一下就搞定了。因不同、依不同、事不同、性不同、行不同,所以“许业异”,就导致了他的业不一样。“世间此力别”,世间众生在因力、依力、事力、性力、行力上有各种各样的差别,所以他的业力不一样。十方诸佛,都是因修六度万行而成就的,这是一样的,没有差别,而且作的都是利益众生的事儿,这也是二样的,可不像我们凡夫,各式各样。“无故非导师”,“无故”是指佛陀没有各种各样的差别,“非导师”是指各种的差别不是导师(佛陀)所有的,而是因为众生有,所以佛就随顺众生而显出差别。 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以何意趣佛说一乘? 以下是解释问难的。因为有人对佛的法身还有疑问,所以这儿回答一下。下边儿一共提了八项疑问。广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就是说,诸佛的这些功德所成就的圆满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诸佛的法身与声闻乘、独觉乘是不一样的,可是我们知道,《法华经》上说“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佛到底是以何意趣而这么说的呢? 此中有二颂: 这儿用了两个颂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引摄一类 及任持所余 由不定种姓 诸佛说一乘 “为引摄一类”,为了引摄一类众生。“摄”是摄持,就是照顾,照看着这一类众生,若他有不往成佛路上走的倾向,赶紧把他引过来。“及任持所余”,不单是照顾那一类众生,同时还要兼顾其他类众生。就是有主有次。“由不定种姓,诸佛说一乘”。说,“引摄一类’’是引摄哪一类呢?原来是引摄的“不定声闻、独觉”,因为这些人,佛要是引导了、鼓励了,他就可能成佛,要是不给多费点儿心思的话,他们就成罗汉或者辟支佛了。“任持所余”也是不定性,有些菩萨也心不定,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有困难他就灰心了,也有这样的菩萨,这叫不定性菩萨,佛在引摄不定性声闻的同时,还兼顾不定性菩萨。那些不定性声闻,从表面上看,他是二乘人,但他的内心里有大乘善根,佛引导他回小向大;这些不定性菩萨,表面上是菩萨,但他的内心里有动摇的因素,所以佛要断了他的杂念,所以说只有一佛乘,你没有别的路可以走,这样让他不退转。 法无我解脱 等故姓不同 得二意乐化 究竟说一乘 上一个颂子是说的佛说一佛乘的目的,这一个颂子是说佛说一佛乘的根据是什么。就是佛说一佛乘的理由是什么。“法无我解脱等”,意思是“法等、无我等、解脱等”(“等”是平等的意思)。的“法”,是指清净法界,清净法界呢,佛菩萨以及阿罗汉、辟支佛所证悟的都是一个,《华严经》卷第三十八·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中有说“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碍智”,这是佛对八地菩萨说的,意思就是说,你现在是证悟了真常法性的道理,你证悟的这个道理,二乘也能证得这真常法性。翻到世亲释288页第一行,“法谓真如,诸声闻等,同所归趣,所趣平等,故说一乘。”再翻到无性释558页倒数第三行,“法谓真如,诸声闻等乘虽差别,同趣真如,所趣真如无有差别,故说一乘。”世亲释和无性释的意思是一样的:声闻、独觉、菩萨所悟的清净法界、真如是一样的、平等的。“无我”,这是说菩萨所证得的无我与声闻、独觉所证得的无我是一样的。声闻、缘觉证悟的是补特伽罗无我,菩萨所证悟的补特伽罗无我与声闻、缘觉是一样的。当然,他们还有不一样的,菩萨证得法无我了,声闻、缘觉是没有的。现在只说一样这一方面。“解脱”,这是说声闻、缘觉解脱了烦恼障,佛菩萨也解脱了烦恼障,这是一样的。“姓不同”指种姓不同,他是辟支佛种姓,他是声闻种姓,他是一佛乘种姓,这不一样。给前一句连起来是说,虽然种姓有不同,但所证悟的法、无我、解脱都没有差别,所以,从这一方面说呢,只有一佛乘。当然,这是说的不定姓声闻、不定姓缘觉、不定姓菩萨。“得二意乐”,“二意乐”就是说,从人来说,你给佛的平等的,佛能成佛,我就也能成佛,所以是一佛乘;再从法上来说,一切法性平等,所以是一佛乘。“化”,佛陀化现成声闻、缘觉,就是说,佛在以前世也曾化现成声闻、缘觉,就是要告诉那些不定性的声闻乘人,声闻乘也是可以成佛的。“究竟说一乘”的“究竟”是指现在从究竟上来说一乘,因为刚才从法平等上说了一乘,从无我平等上说了一乘,从解脱平等上说了一乘,现在从究竟上说,也是一乘。从“究竟”上说,就是指佛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没有超过佛乘的了。这样总结一下,就是说,佛说一佛乘的理由有八:法、无我、解脱、姓不同、二种意乐(人和法性)、化、究竟。这就是说,佛在经典里也说了一佛乘,就是因为这个所以说一佛乘的。 如是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缘可见? 这是第二个疑问。“如是诸佛同一法身”,无量的诸佛都是以清净法界为法身。“而佛有多”,就是说,既然只有一个佛身,就只能有一位佛,可是却有很多佛,而且这么多佛还能同时存在,这是为什么? 此中有颂: 用个颂子来解答。 一界中无二 同时无量圆 次第转非理 故成有多佛 “一界中无二”,一个三千大干世界只有一尊佛。“同时无量圆”,同一个时候有许多人修行都圆满了。“次第转非理”,人家修行已经圆满了,你能不让人家成佛?这就必须有很多佛存在。修行可不是排座次要一个一个来,是可以同时修行的,你修你的我修我的。修行可以这样,当然成佛也是这样,可以同时成。不过化身佛度众生,那是另一回事儿,因为那是化现,你不能我来化现了你还来,这给众生添乱,所以是有次序的。 云何应知于法身中佛非毕竟入于涅槃,亦非毕竟不入涅槃? 下边儿是解释法身是不是涅槃的疑问。在小乘中说佛也人涅槃,在大乘中说法身既人涅槃,又不入涅槃。 此中有颂: 这儿用颂子回答。 一切障脱故 所作无竟故 佛毕竟涅槃 毕竟不涅槃 “一切障脱故”,成了佛就把烦恼障、所知障统统解脱了,这就是究竟证悟一切法寂灭。这就是佛人涅槃了。“所作无竟故”,成了佛也要一直度众生,要尽未来际度众生,所以就不能人涅槃。就是说,一证悟就是人了涅槃,已经人涅槃了,还要朝哪儿人,它本身就是涅槃,涅槃还怎么人涅槃?也就是说,涅槃没有人涅槃,既然没有人涅槃,那就是不入涅槃。这个颂子咱们要这样来,“一切障脱故,佛毕竟涅槃,所作无竟故,毕竟不涅槃”。 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由六因故: 受用身不是自性身。为什么呢?有六个原因。 一、色身可见故, 受用身是有色相的,而自性身是无色相的,可见受用身与自性身不一回事儿。 二、无量佛众会差别可见故, 有无量佛参加的大法会中,那些大菩萨所见的每一尊佛都各不相同,也就是有差别,要是自性身的话,则不会有这差别。可见受用身与自性身不一样。 三、随胜解见自性不定可见故, 在法会中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乃至十地菩萨,所见的受用身都不一样。刚才说的是有很多佛,每一尊佛都有不一样的地方。这第三说的是只有一尊佛,每一位菩萨所见到的都不一样。 四、别别而见自性变动可见故, 这一个是指你现在是初地,看见的佛是一个样儿,你登二地了,所见的佛又不一样,你登三地了,看见的佛又是一个样,你登十地了,看见的佛又是一个样儿。这是说你自见一个人。 五、菩萨声闻及诸天等种种众会间杂可见故, 在法会上,有菩萨、有声闻,还有缘觉,还有其他的众生,既然有这么多的众生来参加法会,所以这一定不是自性身,只能是受用身,这样才能各有所见。 六、阿赖耶识与诸转识转依非理可见故。 “阿赖耶识与诸转识转依”,转阿赖耶识是成自性身的,转诸转识成受用身。要是自性身就是受用身的话,就不该有阿赖耶识和诸转识的转依转成身的不同了,经上说“转阿赖耶识是成自性身的,转诸转识成受用身”,既然有这不同,就说明了自性身给受用身不一样,不然不是释迦牟尼吃饱了撑得胡说八道了吗?既然释迦牟尼是对的,当然就是我们错了。 佛受用身即自性身,不应道理。 所以说,受用身不是自性身,它们是两回事儿。 何因变化身非即自性身?由八因故, 这是说为什么变化身不是自性身。就是说,老比丘不是佛的真面目。这有八个理由。 谓诸菩萨从久远来,得不退定,于睹史多及人中生,不应道理。 “谓诸菩萨从久远来,得不退定”,菩萨从久远劫来就在修行,要三大阿僧祗劫才成佛的,在没有成佛之前,他早就得了不退转定。得了不退转定,一定是圣者了。从大乘说,最少是忍位才能得不退定,按小乘说,至少得是三果罗汉。他到这儿不是不修了,还是再修行着、上进着。现在好了,说“于睹史多及人中生”,到成佛之前的这一生,他从欲界睹史多天(即兜率天)没了后再来到人间受生——这根本不合道理呀——我再说一下,就是说,他早就得了不退转定,怎么会重退到人间来受生呢?所以这只能是示现身、变化身。要是真身(法身)绝对不会这样的。这是八因的第一、第二原因。能分清不能?第一个原因是:早就得了不退转定,怎么能从天上退下来呢?第二个原因是:早就得了不退转定,怎么能再到人间受生呢?所以只能是变化身。这是从八相成道的方面来说的。 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常忆宿住,书算数印工巧论中及于受用欲尘行中不能正知,不应道理。 第三个原因说的是受学、受欲。“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常忆宿住”,菩萨有宿命通,能忆念宿世情况,“书算数印工巧论”,他知道自己过去世已经学过这些,“书”是读过的书,“算数”就是算命、术数之类的,“印”是印刻等,“工巧论”就是工巧明这些,这些都是五明的情况,菩萨以五明成就,就是说,菩萨知道他过去世是修行过的,“于受用欲尘”他还知道自己过去世做错的事儿。这些他都知道。可是现在到人间了,他“不能正知”,就是都忘了,还得重新再学,“书算数印工巧论”还要重新再学,这算什么宿命通?根本就不是宿命通!这就矛盾了。以前有宿命通、有圣道,还知道受用欲尘的错误,可现在在人间又受用欲尘,这矛盾是怎么回事儿?这只能说他根本就不是佛的真身,这只是佛的方便示现,是变化身,示现的要去修学,去受用欲尘的。这都是为了度化众生而方便示现,示现出凡夫的情况,告诉我们凡夫,修行就能成道,我们凡夫这样就增加了信心:他是凡夫,他能修行成道,我也是凡夫,我也能成道!如果说他本来就是佛,我们会想:你本来就是佛,可我们不是呀——我能行吗?所以那根本就是变化身。 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已知恶说、善说法教,往外道所不应道理。 诸菩萨久远劫来就通达佛法了,他已经明了了“恶说法教”和“善说法教”,哪是恶说,哪是善说,他清楚得很。但在这一生中,他还要去向六师外道请教,这不是糊涂吗?可见他并不是久远劫来就知道了。这根本就不合道理。所以,从他出家并向外道求教这一方面来看,他不是真佛,只是化身佛。这是第四条原因。 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已能善知三乘正道,修邪苦行不应道理。 第五条原因是从修苦行来说。说,菩萨久远劫来就知道三乘正道,既然早就知道了,为什么还会有六年时间的邪修苦行?把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这是咋回事儿?所以,他只能是变化身。 又诸菩萨舍百拘胝诸赡部洲,但于一处成等正觉,转正法轮,不应道理。 第六、第七两条原因并在一起了。“又诸菩萨舍百拘胝诸赡部洲”,这是说,菩萨在修行的时候,是在各地行菩萨道的,成佛就应该到各地度化众生,因为他在各地都有有缘众生呀——“百拘胝诸赡部洲”就是数百个南赡部洲那么大。菩萨他成佛了,为什么舍弃了其他洲而只在这一个地方说法度众呢?为什么只在这一个地方转法轮呢?这根本不合道理!就是说,佛是度一切众生的,可是你只在这儿成佛度众生,其他地方你不管了,这是不对的。所以说,只能说他是变化身佛而不是真佛、自性身佛。 若离示现成等正觉,唯以化身于所余处施作佛事,即应但于睹史多天成等正觉,何不施设遍于一切赡部洲中同时佛出? 如果说我们这儿的老比丘是真佛、是自性身的话,其他洲的会怎么说?人家也会说人家那儿的才是真身。“若离示现成等正觉,唯以化身于所余处施作佛事”,这一句话是说,只有我们这儿的佛是真身,其他地方的佛都是化身。对方也会这么说的。“离示现”就是不是示现,意思就是说这是真身、自性身,不是变化身。“唯以化身于所余处施作佛事”,在别的地方教化众生的是变化身。这样争论起来怎么办?佛是慈悲的,不是调斗人们来争吵的。“即应但于睹史多天成等正觉”,就应该只在兜率天成佛,这样不是更好吗?“何不施设遍于一切赡部洲中同时佛出”为什么他不在兜率天成佛,在其他的地方都是化身,这不是很公平吗?就是说,只有睹史多的是真佛,其余“百拘胝南赡部洲”的都是化身佛,同时都有佛,这是最好的了。 既不施设,无教无理。 无著说:可你小乘一直说这老比丘是真佛,其他地方的是化身佛。你这说法是既没有圣教依据,也不合理。完全是你的私心。这只是你自己在这儿安排,佛经中可没有这样说,没有圣教量的依据可是不行的。 虽有多化,而不违彼无二如来出现世言; 又有一个问题:很多的变化身佛,他们会不会打架?佛曾经说过,在一个世界只能有一尊化身佛,绝对不能有两尊佛同时出现于世,这样会给众生造成麻烦。无著论师在论文中就说了,“虽有多化,而不违彼无二如来出现世言”,虽然有很多的化身佛,这与“一个世界不能有两佛”的话不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呢? 由一四洲摄世界故,如二轮王不同出世。 因为佛说的一个世界里没有两位佛出现,就指的是一个四大部洲,一个四大部洲叫做一个世界,不是指很多的四大部洲叫一个世界。就像一个四大部洲没有两个转轮圣王出现世间,佛也是这样,没有二佛出现在一个四大部洲的情况。在一个四大部洲只有一位佛,所以这是可以的。从这儿也可以知道,在人间成就的只是变化身佛,不是自性佛。 此中有颂: 用颂子把这个道理再说一下。 佛微细化身 多处胎平等 为显一切种 成等觉而转 “佛微细化身”,佛有这微细的化身,可以到南阎浮提去人胎,这微细的化身,可以“多处胎平等”,可以到遍于三千大干世界去人胎,但每个地方的都是平等的变化身,没有说这儿是自性身,到另一个地方的是变化身,没有这样的事儿,都是变化身。“为显一切种,成等觉而转”,这是为了显示佛的自在境界,所以他到各个地方化现成佛。“一切种”就是一切种智,这是佛智。“而转”的“转”,是化现、显现,显现出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样,八相成道的佛我们就知道了是化身佛,不是真佛。 为欲利乐一切有情,发愿修行证大菩提,毕竟涅槃不应道理,愿行无果成过失故。 这是第八个理由。说佛当时在修行时发愿说要利益一切的众生,“为欲利乐一切有情”,后来等他成佛以后,没多久他就要涅槃了,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众生在流浪生死,他能不管吗?他要是不管的话,他以前发的愿不就成空愿了吗?你最初发的愿岂不根本是谎话!所以说“不应道理”。“愿行无果成过失故”,成佛前你发愿,要度化一切有情,结果你没有做这件事,这是不对的。所以,人涅槃的只是化身佛。 这是用八个理由来说变化身不是自性身。 佛受用身及变化身,既是无常,云何经说如来身常? 受用身、变化身是无常的,而自性身是常的,可是佛经上说佛身常住,这是怎么回事儿?明明受用身、变化身无常呀—— 此二所依法身常故。 我们之所以说佛身常住,是因为受用身、变化身所依的自性身是常住的,所以我们就说受用身、变化身是常住的。它们是自性身变现出来的,根本就是一个假象,所以你不能说受用身、变化身是无常的,根本就没有,哪儿有它的无常?既然不能说是无常的,那就说常好了,这常,也是自性身常!记住,我们说法身常住的原因,是自性身常住。 又等流身及变化身,以恒受用无休废故,数数现化不永绝故; 上一句是从法身常住因而说受用身、变化身常住。而这一句则是说受用身、变化身本身也有常的意义。论文中的“等流身”就是受用身,因为受用身是从自性身里流出来的,受用身比变化身殊胜得多,虽然受用身不是自性身,但和自性身是相等的。从自性身中等流出来,就是说受用身是等流身所表现出来的作用。现在说,受用身“恒受用无休废故”,就是说,受用身长期受用大法乐,没有停止的时候,一直在大富乐清净境界中受大法乐。从这个角度我们说它“常”。变化身呢,“数数现化不永绝故”,说,变化身有生灭怎么也说常呢?原来,是因为他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变化身,有因缘就出现一次,这一次的因缘尽了他就涅槃,后来又有因缘了,他就再出现一次,这样没有穷尽的时候,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说他“常”。 如常受乐,如常施食,如来身常应知亦尔。 这是一个比喻。“如常受乐”,,我们快乐,是因为有智慧,而不是有钱没钱,要是有智慧的话自然会有一切,智慧是关键。有智慧就一直快乐,所以说,,有智慧的人常受乐,其实这也是有间断,但有间断也是常受乐。“如常施食”,比如说一个人经常布施,我们说他常行布施,可不是说他一生就作这一件事,就站在街上布施,其实他也是有间断的,比如这一会儿他得回去吃饭,他得有别的事儿,他也得作,不过有间断我们也说他常布施。受用身、变化身也是这个道理,比如变化身,是有间断的,但有间断我们也说它“常”。 由六因故,诸佛世尊所现化身非毕竟住: 这是说化身一定得有涅槃,他不能不涅槃,不能毕竟住,有六个原因。 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脱故; 说,佛来到这个世间示现成佛,他所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这一次的因缘已经尽了,该度化的都度化了,《佛遗教经》上说,“所应度者皆已度讫”,既然“度讫”了,就该走了、涅槃了。现在你已经没事儿了,下一次有因缘了,那就再示现。 二、为令舍离不乐涅槃,为求如来常住身故; 这是说我们有的人口是心非,说着是求涅槃的,可他说说只是说说,他实际上他不欢喜涅槃。“不乐涅槃”,只是嘴上讲讲涅槃,但实际上对涅槃没有好要心,“为令舍离不乐涅槃”,佛为了让你舍弃这个“对涅槃没有好要心”的心,所以他给你作一个榜样。“为求如来常住身故”,众生喜欢的是什么?喜欢的就是佛身常住,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身形我看见就欢喜,佛现在示现涅槃就是要告诉你,这么好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是靠不住的,你要求如来常住,只有清净法身才能常住。入圣道的圣者不是不乐涅槃,而是乐涅槃了。 三、为令舍离轻毁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 佛必须人涅槃的第三个理.由,说,佛要是不入涅槃,你会讨厌他的。他不让我作这,不让我作那,今天说我,明天说我,你说一次、两次我听着,你老说我我受得了吗?在家里妈妈要老说我我还嫌她烦人呢——“为令舍离轻毁诸佛”,这句话就是说为了不让你讨厌佛,佛涅槃了,人都有一个毛病,不珍惜已有的,老追求还没有到手的。佛是为了我们好,难道妈妈不是为了我好,难道妈妈还是想害我,我该讨厌还是讨厌。佛要人涅槃,就是省得你讨厌他。师父必须得管徒弟,戒律上说,师父收了徒弟而不教导是有罪的,你说你自己不守戒怨师父吗?不怨,但师父有罪!“令悟甚深正法教故”,说,佛要是不入涅槃,你就会想,反正佛还在,我以后再请教他好了,现在佛涅槃了,你就着急了,一有机会马上要精进:佛要是人涅槃了,我有不明白的地方怎么办呢?他就会觉得趁佛还在赶紧努力,一定要争取在佛涅槃之前成道,这样就不懈怠了。 四、为令于佛深生渴仰,恐数见者生厌怠故; 这个原因简单,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珍惜已有的,失去的才知可贵,所以佛要人涅槃。“为令于佛深生渴仰”,佛人涅槃了,你才知道遇佛是多么的不容易。“恐数见者生厌怠故”,你一直能见到佛,你就没有珍重想了。佛不入涅槃,你一讨厌他,反而增加你的罪过,佛人涅槃了,你生起渴仰之心,反倒能增加你的善根,既然这样有好处,能利益众生的事儿佛都愿意作,所以佛就涅槃了。有讨厌佛的吗?有,《大般涅槃经》上说,佛人涅槃了,迦叶尊者要赶过去,在路上遇见一个比丘,他就说:“佛入涅槃可就太好了,再没有人管我们了”,这样的事儿是有的。 五、令于自身发勤精进,知正说者难可得故; “令于自身发勤精进”,这是真的修行人,很有道心的人,他说:佛在世的时候,我们还有个依靠,指望佛教导,现在佛要涅槃了,他要一涅槃,我就只能依靠自己了,所以我要趁现在更加努力精进。“知正说者难可得故”,要知道能说圆满正法的佛是很不容易遇到的,现在他要涅槃了,我要抓紧最后的机会,赶快精进成道。我们现在也能感到求法的艰难,有时候一个问题,想问个人实在找不到,问些老和尚,只能给说些正确的废话,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现在说这些人幸运,有佛,佛人涅槃,就是催促这些有懈怠心的人要警觉。 六、为诸有情极速成熟,令自精进不舍轭(e)故。 这一个是说,有一些佛教徒,他自己已经能够令善根成熟了,他有这个能力了,就不需要佛教导了。“为诸有情极速成熟”,“为”是因为;“诸有情”是有一部分有情;“极速成熟”,就是他有能力自己令自己精进、成就,“极速”是精进。“令自精进不舍轭故”,他可以让自己精进努力,这样的人不需要佛来教导了。“轭”是马车用的工具,要用马拉车,马就得带上这个,可以引申为管束。“不舍轭”就是自己就可以给自己鼓劲,就像马带上了轭一样,一直往前走。这是自己把自己给约束在正法里。印顺法师举的例子很好:就像病人已经快要痊愈了,医生守在旁边已经没有必要了,所以佛就人涅槃了。 这就是化身佛要人涅槃的六个原因。 此中有二颂: 再用二个颂子把这个意思说一下。 由所作究竟 舍不乐涅槃 离轻毁诸佛 深生于渴仰 内自发正勤 为极速成熟 故许佛化身 而非毕竟住 这还是化身佛要人涅槃的原因。由所作究竟、舍不乐涅槃、离轻毁诸佛、深生于渴仰、内自发正勤、为极速成熟,有这六个原因,“故许佛化身,而非毕竟住”,所以化身佛不能久住世间,一定要涅槃。 诸佛法身,无始时来无别无量,不应为得更作功用? 这是说你要想成佛你必须得自己努力修行。“诸佛法身”,一切佛的清净法身,“无始时来无别无量”,无始以来无量无边的佛,他们的法身都是没有差别的,是不能用数量来修饰、来形容的。一佛就是一切佛,一佛就能利乐一切众生。既然这样,我们“不应为得更作功用”?就是说,我们要是想成佛,佛就应该能够把这件事给我们做好,我们就不需要努力修行了吧?这种说法当然是不对的。 此中有颂: 这儿用一个颂子来解释。 佛得无别无量因 有情若舍勤功用 证得恒时不成因 断如是因不应理 “佛得无别无量因”,一切佛所证悟的清净法界是无别无量的,他能作一切众生精进修行的因缘(即是众生成佛的增上缘),佛的清净法界境界,其实一切众生也都是有的,就是性具呀——天台宗就这么说的。“有情若舍勤功用”,说,佛确实是有不可思议的威力,可以作我们精进修行的增上缘,世亲释中叫“精进因”,无性释中叫“正勤因”,但是如果众生自己本身不修行,不努力,你还是不能成佛。其实这个咱们知道的,四缘成就,佛只能作增上缘,只有增上缘是不能成就的。“证得恒时不成因”,说,你自己要是不努力,诸佛所证得的清净法界长时间不能够与你本具的产生感应,这增上缘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就等于没有,这就是颂子中说的“不成因”——还不能成为助缘(指增上缘)。“断如是因不应理”,你要是断掉了你精进修行的力量,还想成佛,这就是不合理的。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摄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释究竟。 这部《阿毗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到这儿我无著就给简单地说完了。“阿僧伽”就是无著论师。印度人写文章是把作者名写在后边儿的。所以无著论师也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了后边儿。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观经》上也说得明白,无我,那就没有人传法,也没有办法做到自利利他。换句话说,自行教化众生两者都不能成就,所以佛菩萨不执着我,也不执着无我。佛菩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我”是不可得。佛菩萨随顺众生说“我”,这个随顺众生,就是从真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大慈大悲,为他受用。佛菩萨为了教化众生、利益众生而说“我”,绝对不是自己有分别、有执着。佛菩萨实实在在无我,一切作为确确实实都是为了恒顺众生。众生的根性,迷悟的程度不一样,善根、福德不一样,种种的机缘不一样,佛菩萨是恒顺众生,方便教化。佛菩萨无条件地教化众生,完全是为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菩萨教化众生不疲不厌,真正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大慈大悲”具体的表现。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