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热的背后(下)


2014/9/6    热度:561   

10月26日,银监会团委主办的金融系统青年学习论坛请来了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做了一场名为“传统文化热的背后”的演讲。龙泉之声编辑在现场提问如何看待佛教信仰与现代社会的相适应性。钱文忠教授说,现在,我们有一种倾向,以消费主义的心态来信仰,这是很大的问题。佛教的真正精神应该是为人民服务,菩萨精神,就是为人民服务!


钱文忠讲《传统文化热的背后》

两个心魔

我们产生了两个心魔。
第一,我们已经习惯了三十年不间断的飞速发展,认为这个发展一定可持续,接受不了任何波折、倒退,我们已经高度脆弱,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心态准备来接受任何衰败。但是,谁能保证这样的发展一定会持续下去?没有人能保证。
比如,一个企业,员工去年的平均年薪是10万。今年年景不好,老板说了:“由于今年金融危机,我们全员的收入每人降20%。”这在中国可能实现吗?没准第二天老板的汽车轮胎就被人扎了。我们已经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来接受倒退,所有人都认为,我的工资只能升,不能降。
再比如,中国的股民认为,股票是不能跌的。政府也认为自己有责任不让股票下跌。这很奇怪!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会有这个责任?我们现在的经济,即使下滑,也会很快再上去,呈V字型,V型经济。可是,如果不再向上呢?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我们都觉得,我们是一定可以向上的。
谁能保证发展会一直持续下去?
上一次亚洲的金融危机,韩国、泰国的金融体系几乎在一夜间崩溃,这时,他们的民众做了什么?他们拿出自己家里的黄金、外汇储备,以零收益卖给政府。这在我国,可能吗?我们不能想象自己赚不到钱,政府也认为不能让老百姓赚不到钱。我们完全没有共度时艰的准备,没有心理防御机制,这是非常幼稚而危险的。
第二个心魔,我们非常无知。有人说:“我们虽然能源日趋贫乏,但我们拥有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我们总认为,中国什么都可能缺,绝不会没有文化。但是,实际上,中国今天最缺的就是文化。我们没有建设文化软实力的信心和认识。
这两个心魔同时出现,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中国现在有1亿4千万独生子女,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从未有过的。这么庞大数量的独生子女,基本都是城市人。这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人种——我认为世界人种应该这样划分: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红种人、中国独生子女。这一批人,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人类的老祖宗没有留下任何关于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我们这一代人也无法想象独生子女的心态。我是从事教育的,现在,几乎可以说,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毫无办法。
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是积累了几代人的才能拼出来的。在特殊的年代中,几代人的聪明才智被压制,没有机会发挥,直到改革开放后才爆发出来。几代人所有的顶尖人才全力奋斗,才造就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而现在,这一批人已经垂垂老矣。未来,就是要靠这1.4亿新新人类去创造。
对这一切,很多人想都没有想过,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可以继续这样发展下去。

传统文化热背后的忧思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开始热起来了。
传统文化热,有许多原因。比如,我们的国力增强了,大家开始回溯历史,找找自己的祖先,现在很热的家谱现象就是这一类原因;再如,我们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是一种资源,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资源;还有,我们发现周围的国家开始争夺我们的文化资源了。
我们的邻国,韩国,几年前提出端午节是他们的,并已经成功在联合国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以后吃月饼时,需要摆上一盘泡菜。
如果你认为这算不了什么,还有:他们也提出了春节是韩国的;周易也是韩国的;汉字也是韩国的,李白也是韩国的。
韩国在中国盈利最多的产业,不是汽车,而是文化产业。韩剧、化妆品、时尚衣服、电子游戏。我的儿子曾经问我:“为什么你讲的三国和我所知道的不一样呢?”我很奇怪:“儿子,这个我应该比你有发言权吧?你知道的三国是什么样子?”听了他的回答,我几乎晕过去,原来他的来源都是日本、韩国的游戏。
由于这些种种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传统文化开始热了,现在到处都有国学班,我疑惑的就是:哪里去找这么多懂传统文化的老师?
传统文化热的背后最可怕的就是:我们没有去想过,我们今天有多少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否只要发挥大跃进的精神,大干苦干几年就能恢复的?现在很多人就是这种心态。
事实上,我们现在根本就没有多少传统文化。
中国是怎么走向现代化的?是被西方的尖船利炮打进现代化的!被打怕了,被迫现代化的!没有经过充分的思惟、抉择、讨论,当面对西方的尖船利炮时,中国人担忧,再这样下去,自己的民族会灭亡,我们不得不现代化。于是,一大批一流的思想家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腐朽的、落后的,是民族发展的绊脚石,是要抛弃的。
这就构成了一个悖论:我们现代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民族,延续民族命脉;可是,我们又认为,现代化的进程中,自己的传统是要被抛弃的。
在这个悖论之中,产生了许多矛盾的现象。
比如鲁迅先生,他自身国学素养非常高,却让年青人把线装书都扔到茅厕里去,不要读;他让别人不要读,但是晚上自己猛读。
再比如钱玄同先生,钱三强先生的父亲。他曾经说过一番话:新的都是好的,老的都是不好的,人一过40岁就应该拉出去枪毙。可是说这话的时候,他忘了,自己已经40多岁了。
我们最一流的思想家一直在贬斥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种状态持续了几十年,这是我们走过的最严重的弯路。我们在对待自己的文化上,犯了最严重的错误。
从1949年以来,我们开展的政治批判可见一斑。
第一场全民批判是批武训。武训是什么人?他是一个要饭的,非常贫穷,他就想:我自己这么穷,原因就是我没有读过书。他不希望自己家乡的年轻人再像自己一样。他要饭几十年,用要饭讨来的钱盖了两所学校,光绪皇帝曾经嘉奖过他。他是怎么要来这些钱的?他专门去找一些纨绔子弟,说:“你打我的脸,给我十个铜板;踢我一脚,给我二十个铜板。”因为平常要饭要不到这么多钱。他就是这样通过挨打凑起了盖学校的钱,而自己却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这样一个人,无论在哪个国家,都可以称得上圣人,我们却批判他。批判他的理由是什么?“做地主阶级的走狗,不与地主阶级做斗争。”
第二场,批《红楼梦》。红楼梦只是一部小说,是虚构的,贾哥哥和林妹妹的爱情故事,跟政治批判有什么关系?
文化大革命就不用说了,就是“大革文化命”。更何况,我们当时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信,前所未有的高;我们领导人的威信前所未有的高;我们的人民的服从、执行力前所未有的高。
有一个故事,不知谁对主席说麻雀是害鸟,于是主席下令:灭麻雀。那时的人们,全部拿着盆到街上敲锣打鼓,晚上也不睡觉。麻雀胆子小,看到这么多人,不敢落地,只能在天上飞,最后都累死了。天上的麻雀扑扑地往下掉,被人拣回家打牙祭。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中国是没有麻雀的。后来主席想明白了,下令停止消灭麻雀,可是那时,中国已经没有麻雀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麻雀跟50年前的麻雀不是一个种,现在的麻雀都是境外飞来的。
我们去看我们的文化古迹,古庙啊,什么的,明明是古迹,却看不出来古在哪里。一般都有块碑,大致都会这么写:该寺始建于某某年间,后毁于某某年战乱,某某年重修,后毁于清兵入关……光绪年间重建……后毁于北洋军阀混战……某某年重建,毁于文革,新中国成立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某某年重建。
山东曲阜的孔庙,至圣先师的牌匾,是文革期间我们自己拉下来,用斧子劈碎,在上面吐痰、撒尿,放火烧掉的!整个中国,全民破坏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在全世界、全人类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对比苏联,斯大林时代的大清洗,再怎么迫害军事人才,开国功臣,也没有破坏过俄罗斯文化!
现在这么多人学英语,什么叫英文好?不是考托福多少分,美国人考托福从来考不过中国人,但是你总不能说美国人英语没有中国人好吧。英文好,一个检验标准是数字。跟你说一个数字,2469,你不需要反应,马上用英文说出来,说明你英文过关了。
那什么叫中文好?如果一个外国人能弄清楚中国的亲属关系,那才叫中文好。中国人的称呼里,伯伯、叔叔、舅舅、姨夫、表舅……等等,外国人就只有一个词:uncle;姨妈、舅妈、伯母、婶母、姑姑……外国就一个auntie。中国的文化特点就是家族文化,中国人家族再大,这些辈分、称呼等,都是绝不会弄错的。但是将来,这些称呼都要消失了,独生子女嘛。现在的独生子女,已经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些称呼了。
我是教历史的,报考我的学生,个个成绩都非常优秀,怎么选呢?我就想了一个办法。进了办公室,我说:你们把电脑都收起来。每个人写一封信,向父母报平安,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用繁体字写。
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人全部写对过的。前不久,一个非常好的孩子,他家境不好,父母的一方很早就过世了,他是伯伯养大的,非常不容易,他就给伯伯写信。我一看他的开头:“亲爱的伯父大人、婶母大人:……”我问:“你是写给谁的?”他说:“写给伯父和伯父的爱人。”我说:“你伯父的爱人,是伯母;叔叔的爱人,才是婶母。”
称呼乱套不得了,它代表什么?代表了传统文化的崩溃。
传统文化的衰落,还体现在很多地方,比如对《论语》的误读。现在已经没人能读懂《论语》了。大家到书店去,买上三本《论语》,打开来看,翻译全部不一样。我小时候家庭环境比较特殊,没有去上小学,是家里人自己教我,每天就读传统文化经典,然后一条条讲给我听,是什么意思。可是现在的论语解读,跟我家人告诉我的,就完全不一样了。举几个例子:
孔子有教无类,他接收门人的条件是“束修”,现在的书上都解释为腊肉。但是,孔子吃肉,“割不正不食”,换句话说,孔子绝对不会吃炒肉丝,肉丸子之类更不可能吃。另外,隔夜的肉,不吃。腊肉,风干了两三年了,黑乎乎的,又不正,孔子是不吃的,他又怎么会收?孔子三千门人,难道孔子家院子上方飘荡着几万条腊肉?我小时候听到的解释是什么呢?束,是指把头发扎起来,古人的头发都很长的。修,现在有些地方还有,男士去理发时,有“修面”的说法。所以,束修的意思是说,能够整理自己的仪容,生活能够自理,再简单一点说,孔子的意思是:只招收中学生,不收小学生。简单明了,表现了有教无类的胸襟。把束修当成学费,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了。
第二个,曾经有外国朋友跟我说,你们的传统文化好是好,但是很愚民。我说,怎么会呢?他说,论语中不是有一句话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可以让他去干活,但是不可以让他知道事情。这怎么可能?现在你的老板叫你干活,却什么都不告诉你,你非跟他拼了不可。我小时候读到的不是这样断句的,而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认可,就去做;不认可,就告诉他们理由。意思完全是反过来的!
第三,认为传统文化等级制度很森严,不平等。传统文化是有很多等级制度,但是并非不平等。有人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不就是不平等吗?那孟子还说过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都是儒家思想,怎么解释呢?其实,“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真正意思是:刑法不能优待大夫,礼貌不能忽略老百姓。今人的解读,整个意思是拧过来的。
再比如,认为传统文化重男轻女,这也是不正确的。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地位的确不高,但是,一旦你生了儿子,母凭子贵,地位马上不一样。你看《红楼梦》里贾政对贾母的态度是什么?清代,李鸿章兄弟俩都是大员,母亲来看他们的时候怎么样?兄弟俩一边一个扶轿而行。古代,如果儿子做了官,老太太来看望儿子,是“硬进硬出”的。什么叫“硬进硬出”?两边排队迎接,礼乐齐鸣,放炮,衙门大开,轿子从正门进去,可以一直抬到大堂上,做官的儿子在大堂上跪迎,走的时候也一样,这叫硬进硬出,这样做,没有人能说什么,再大的官,也是母亲养的。换了老父亲来看儿子,就不一样了,叫“软进软出”,也不排队,也不奏乐,也不能从正门进,轿子抬到门口,您自己遛小门进去,儿子也不在大堂上跪着等,只能进后院,儿子要怎么迎,爱跪不跪,没人管。走的时候也悄悄地走。
我曾经讲《三字经》,我的很多朋友都觉得:“你怎么讲这个?这个谁不懂,小孩子看的,多掉份。”我的朋友都是文化圈的,教授级别的。我就问他们:那你们背三字经给我听听?1/3的人背到第二句就背不下去了,没有一个人能背到二十句。三字经全文三百三十句,就是说,这些大学教授,没有人能背出1/10的内容,更何况了解其中的内涵了。《三字经》是什么东西?在儒家一系中,这是最基本的读物,以前教小孩子认字的,现在大学教授都不知道了。
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断掉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0岁的孩子和60岁的老人是差不多的,60岁以上的另说。这样我们怎么去建立文化软实力?而如果文化软实力建设不起来,我们没法清楚心魔,建立坚强、有韧性的心理防御机制,我们的经济发展越快、经济成果越大,危机就越大。这一点,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很多人甚至想都没有想过。
现在我们在提倡和谐社会,最初的提出,是温家宝总理去看望季羡林先生,季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两个东西,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就是和谐。温总理说,我把季先生的意见带回中央,是大家会议讨论通过的。
和谐,我们常理解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组织之间和谐,等等,但是,真正要做到和谐,第一应该是每一个人自身和谐。自己怎么和谐?必须认同于一种核心文化价值。
我觉得,我们现在最必要的是“居安思危”,不仅要看到机遇,还要看到危机。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临界点,如果在这个临界点上,借助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花几代人的努力,构建起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够说传统文化的复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否则,我们的经济成果会诱发更大的问题。
当然,还要明确两点:1.传统文化中一定也有糟粕,是应该批判、抛弃的,如裹小脚。过去我们认为传统文化全部是坏的,现在又认为全部是好的,这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2.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虚心向西方学习。有人说,美国算什么,历史才二、三百年,这也是不对的。虚心向西方学习对于我们民族命运是很重要的。
这是我对于传统文化热的一些思考,谢谢大家。

提问1:钱教授,您好,我想请问您关于学习效率的问题。听说您爱好很广泛,每天晚上还要抄写200字的古籍,而您的知识又非常渊博,我想您的学习效率一定很高。
答:首先,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快乐感,不管学习也好,工作也好。如果这件事情对你成为一个压力,那做起来就很辛苦。我选择吐火罗文,是因为我觉得它很好玩,我本身非常喜欢我的工作。至于学习效率,我所在的这个圈子,历史、文化,基本上面对的是一些凝固的东西,不像金融行业需要很快的节奏,所以,不太一样。

提问2:为何现在很多人会过多关注历史的细节?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但是,对于历史,只要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就足够了。比如现在很多人研究雍正到底是怎么死的,我觉得这没什么必要,我只要知道他的死对于历史的影响就足够了。
答:你说得有道理。我认为,对细节的关注,是专业学者的责任和要求,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注意的。比如,对我来说,我只要知道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万亿,这就足够了,2万亿后面的数字,我不关心;但是对于某些金融机构,可能就一定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我不太懂这方面,只是举个例子。

提问3:我想给您提个建议,我觉得您的演讲有些过于悲观了。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流淌在人民群众的血液里,也具有一种包容性,可以吸收、包容外来的文化。
答:我的确比较悲观。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非常衰落,我们的宗教感也降低到最低,人们普遍缺乏敬畏、虔诚的心理,这是非常非常可怕的事情!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包容的,那么多乐观的人,应该也能包容一两个悲观的人吧。

提问4:钱教授您好!从您刚才的讲座中体会到您的忧患意识,您也说到,现在我们办这么多传统文化的学习班,其实连老师都找不到。那么,您认为,目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挽救传统文化呢?有什么办法来实现传统文化复兴这样一个伟大的使命呢?
答:是,现在我们很多所谓国学大师班,可是,谁来做大师的老师?找不到。现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从孩子抓起,让小孩子多读诵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现在有一个理论,小孩子的记忆力,13岁达到顶峰,以后就开始下滑。在13岁以前,多让孩子读一些经典,一些基本没有什么问题的经典,如《三字经》等,让他对传统文化有自己的认识,慢慢来培养。

提问5:请教您如何看待佛教信仰与现代社会的相适应性。
答: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现在,我们有一种倾向,以消费主义的心态来信仰,把佛教也当作了一种消费品,这非常可怕!比如说,现在有人把弥勒菩萨看做财神,在我所知的佛教知识里,弥勒菩萨跟财神完全不沾边。以前弥勒菩萨背一个布袋,现在弥勒菩萨前面全部是金元宝。我前几天还看到过一尊观音造像,一手提一个篮子,一手拿着一个什么东西,我觉得新鲜,有渔篮观音、滴水观音,还没看见过这样的。走近一看,我差点当场晕倒,观音菩萨手里拿着的是一个小耙子,篮子里全是金元宝,搂钱的。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佛教界本身也有这种现象,谁捐钱越多,谁的功德就越大,大功德主。我觉得这是很大的问题。佛教的真正精神应该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要众生供养。曾经有一次,我跟普陀山的戒忍大和尚在一起,两个非常时髦的小青年来问大和尚:什么叫菩萨?什么是菩萨精神?大和尚引经据典说了很多,他们还是不明白,最后大和尚说了一句:菩萨精神,就是为人民服务!
佛教信仰如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就是要发扬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一点,台湾地区有着非常成功的经验,比如佛光山,值得我们借鉴。

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热的背后(上)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读《安世高传》,安世高的同学,出家人,明经好施,死了以后堕畜生道,作龙王去了。为什么一个修行人会堕到畜生道?人家供养的饭菜不合他胃口,他心里有点不高兴,就这么一点点不高兴,他堕落在畜生道。 我们想想,我们今天的德行比不上人家,我们的嗔恚心、分别心、嫉妒心、执着心,不知道比他重多少倍!他修的福报大,还能作龙王,想想我们将来会堕落到哪一道,这是值得我们深深警惕的。 要知道,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起心动念之处,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还有没有爱好?还有没有嫌弃?顺自己意思的生欢喜心,不顺自己意思生嗔恚心,这就造业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