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拱桥
2014/9/6   热度:201
在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在横跨汴水两岸的所有桥梁里,最突出最优美的便是那座虹桥。据描绘,它是用梁木穿插别压而成的拱桥,形似彩虹,那就是中国木拱桥。
虹桥在中国桥梁史上的地位很高,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泉州万安桥、潮州海阳县的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它已经失传了,直至1980年10月,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时,特派编写小组的专家们到实地进行考察,终于确认: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并未失传,而是在浙南得到了改进。
中国南部浙江南部山区的泰顺县,山脉逶迤,溪谷纵横,地势高峻,地形错综复杂。境内山多,溪多,桥也多,素有“古桥博物馆”之称,木拱廊桥在泰顺民间被称为“蜈蚣桥”,它的造型与《清明上河图》上的虹桥相似。专家经考证后认为,“蜈蚣结构”有很好的受压性能,只要两个端部固定,桥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但是,由于结构的特殊,桥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就很容易失稳遭受破坏。为此,“蜈蚣桥”都采用了廊桥这种形式,桥上建廊非但不是负担,反而增加了稳定,真是绝妙之极。有些年份,山洪暴发,水位高涨,桥随时都有遭冲毁的危险,当地的乡民们便从家中抬出一些厚实的家具,压在桥面上,以求廊桥安稳度汛。
泰顺民间对桥梁有着一种图腾般的崇拜心理,所以常以种树造桥来乞求好风水,且古桥上多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也有的并不设在桥屋中,而是偏在一旁,或正对桥头。总之,桥与庙的紧密结合成了泰顺乃至浙闽交界地区的一大特色。
木拱桥建造技术
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件之间越压越紧。这种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从力学上分析,上端的纵梁压在横梁上,横梁又压在相对一根纵梁上,上下两根纵梁夹住一根横梁,摩擦力使得横梁不能滑动,结构简单而奇妙,这种结构,整体为拱形结构,因此沿拱心线整体受压,不会产生弯矩,就每一根杆件来说,又是最简单的简支梁,承受两种
集中荷载。桥的构件统一,无特殊,异形的构件,伐下的树木只需经少量人工即可制成合格构件,而且,装卸方便,拆桥时可以做到不损构件,且可重复利用。小杆件便于运输,用小构件形成大跨度,经济合理。根据桥头纪录民众捐资的情况,在道光年间重修共用去约一百万文,这个造价在当时相对较低。“蜈蚣结构”有很好的受压性能,只要两端固定,桥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由于结构的特殊,桥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就很容易失稳遭受破坏,为此,“蜈蚣桥”都采用了廊桥这种形成,桥廊非但不是负担,反而增加了稳定性。每当山洪爆发时,当地居民将家中最重的物体或大石头搬到桥上来增加桥的稳定性。
开窗是泰顺廊桥普遍采用的做法,窗架将桥外的风光分割成若干部分。人行廊屋中,或坐在廊屋两旁的木凳上,视线穿过透空的廊屋,窗外的山光、水色、云烟、竹树,尽入眼中,使窗外的风景产生了图画一样的效果。这种开窗之法与古代园林中的借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木拱桥建造技术现状和保护
由于浙闽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古代能工巧匠建造了数量众多的木拱桥,而制作这些木拱桥的技艺已经传承了上千年。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由浙江省和福建省申报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官网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专页中对其如此评价:“木拱桥发现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和浙江省。营造这些桥梁的传统设计与实践,融合了木材的应用、传统建筑工具、技艺、核心编梁技术和榫卯接合,以及一个有经验的工匠对不同环境和必要结构力学的了解……作为这项传统技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交通、交流工具,也是人们的聚会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进行信息交流、娱乐、神俗信仰、深化人际关系、深化文化认同的重要聚会场所。这种由中国传统木拱桥创造的文化空间,提供了鼓励人与人之间交流、理解与尊重的环境。这种传统的衰落缘于最近几年的快速城市化、木材的减少和现有建筑空间的不足,这些原因结合起来,威胁到了这项技艺的传承与生存。”
中国木拱桥代表——泰顺廊桥
1、概述
“ 廊桥”这一称谓泰顺还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采用的。几百年来,泰顺人一直称木拱廊桥为“蜈蚣桥”,实际上木拱桥并没有“蜈蚣脚”。上海交大讲师刘杰认为“蜈蚣桥”在结构上与蜈蚣相似。其实普通百姓对"蜈蚣桥"的称呼代代相袭,至于木拱桥的力学原理不太可能深入探究。在地理偏僻,交通闭塞的山区县,很少有人知道“蜈蚣桥”在中国桥梁发展史上的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泰顺这个廊桥王国偶然被有识之士所发现。1996年11月12日,《中国摄影报》用三分之一的板面头条刊登了萧云集“浙南廊桥有遗篇”的图文报道,首次采用“廊桥”名称。从此,中央、省、市级新闻单位和国内外学者纷纷到泰顺来采访、考察、研究。泰顺廊桥这一国之瑰宝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重视。
2、文化
廊桥是当地乡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场所。如北涧桥上一个个分割均匀的摊位,可想当年如温州五马街般繁荣的景象。桥头形成一条小小的店铺街,底层当店铺,二层供主人居住,必定足租金最贵的地方。据当地的老人介绍,以前常常在北涧桥的桥头上演木偶戏,而另一头聚集上千观众。廊桥中一般都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有的并不设在桥屋中,偏在一旁,或正对桥头路冲。祭祀的对象有佛教任务如观世音菩萨、门神神荼和郁垒,尉迟恭与秦琼,也有义薄云天的天帝爷,以及能给读书人带来好运的文昌帝和帮人发财的财神爷赵公明。更有一些当地人知道的人物,如陈十四夫人、马仙姑、忠烈王等等。除此还崇祀传说中掌管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杂神和半神。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可以行祀,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时期。乡民从四面八方聚桥卜,摆上一整只猪头,再添两盘时令水果,插上几炷香,磕头作辑祷祈福。
3、建筑艺术
泰顺的木拱廊桥大多在风雨板上刷红漆,而其他类型的廊桥则十之八九都素面朝天,不施颜色。在风雨板上刷油漆不仅起到保护作用,也增添了廊桥的美感——“绿水红桥白板扉,春生门巷最依依。”泗溪姐妹桥风雨板上的红漆更是运用得恰到好处,艳而不俗,从中可见工匠手工之不凡。红色的运用使整体色彩印象有别于周围呈绿色的自然环境,突出了主体地位,并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色彩融合起来,相得益彰。
木拱廊桥的屋檐一般设两层,翼角飞挑,似盘龙卧虎,颇有吞云吐雾之势。屋脊平缓有序,转折处弯曲有度。翼角稍稍伸出后,微微起翘,远看给屋顶增添了一份动感,近观有飞扬之势。正如《诗经》所云:“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也使型制比较大的桥梁有了几分空灵。在桥屋中间建造歇山屋顶尤其精致,原本随着桥屋的高低变化而产生的屋檐线条就已富有动感,再在这较长的线条当中突起一座歇山屋顶,就使屋檐变化有了主次之分,更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明快的节奏美。
仙洞虹桥的梁架、斗拱等部分虽然构作比较简单,在屋檐的装饰上却是下足了功夫,两端歇山屋顶翼角起翘衬托着桥屋当中几间悬山顶的脊兽“双龙戏珠”,双龙造型优美,栩栩如生。装饰在屋脊之上的各种兽形瓦件——屋脊脊兽,据说最初是为保护木栓、铁钉、防漏和加固房屋而设置的。后来为了美观而装饰成各种兽形,使屋顶上龙飞凤舞、生气勃勃,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4、著名的木拱桥
泰顺古廊桥中比较著名的是:泗溪镇的溪东桥和北涧桥(当地人称“姊妹桥”);三魁镇的薛宅桥、刘宅桥和永庆桥,洲岭乡的毓文桥和三条桥;筱村的文兴桥。溪东桥和北涧桥可以说是泰顺古廊桥的代表作。
溪东桥位于泗溪镇泰顺二中左首,是座叠梁式木拱廊桥,桥上建有廊屋15间,当中几间高起为楼阁。屋檐翼角飞挑,屋脊青龙绕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桥的近处是两座较高的山峰,廊桥在山峰的衬托下,更显得秀美、轻灵。
北涧桥是个建筑群,桥头建有几间古民宅与其相连,尤其是桥头那株上千年的参天古樟,树阴遮天,衬托着北涧桥分外肃穆典雅。桥头的石碑上,记载着北涧桥的桥史和几次修葺情况。该桥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1年),嘉庆八年(1803年)重建,桥长51.7米多,宽近6米,高11.22米。位于泗溪上桥西北,相距有1公里,横跨北溪,故称“北涧桥”。后又分别四次修葺,每次修葺,都有热心人捐资,最近的一次是于1986年至1987年重修。1989年,北涧桥被列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普贤菩萨眼目当中,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他没有布施,只有供养。他用最恭敬的心、最虔诚的心、最清净的心,对人、对事、对物,所以他不叫广修布施,叫广修供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