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


2014/9/6    热度:241   

要谈论中国的书法,首先要从文字说起。文字是一种用来记录的符号,它的草创,主要是实用的功能。然而,中国是一个“精神”的国度,我们的先民,将这一项日常生活的实用工具,提升了它的“精神”而达到了“艺术”的层面。中国的书法,几千年来不断地推陈出新,无论在形式、内涵、技巧和理论上,都已有完整而丰富的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所不及的。而中国书法何以能成为如此独特的艺术呢?

第一、中国文字的效果。中国的文字是以“象形”为基础而发展的,经过了时代的流变,摆脱了“写实”,而进入了具象又抽象的领域,激发了人们想象的空间,其内涵与艺术性便可无限地延伸了。

第二、书写工具的效果。书法的工具概可分为笔、墨、纸、砚。而由于这四种工具用不同的材料组成,搭配形成的作品,便有着相当的差异,如此一来,便丰富了书法作品的情趣。

第三、文化精神的效果。中国人所追求的,乃是在于人生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内涵的充实。于是,历代书法家所表现出来的均是卓然自立的作品,而后世的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出书法家的精神与风貌。


甲骨文

中国书法的风貌,大致可分为甲骨金文、篆、隶、草、行、楷六类。各类书体的形成期是难以划分清楚的,然而,若是欲就书法史的流变而言之,又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观。因此,试就各体书法的形成与成熟分别说明,并举出各书体之大家以供参考。

殷人自公元前十四世纪迁居于河南安阳一带。他们笃信鬼神,事无大小都要占卜吉凶。他们用龟甲或兽骨占卜,并将问卜与吉凶刻在这些甲骨上,这些文字即现称之甲骨文。甲骨文是光绪二十五年之后才陆续为人所注意的。它的特色在于笔划多方折挺拔,具有刀锋的味道,是经由写过再用刀刻的缘故,而这种方折挺拔的行笔便是殷代书法的风貌了。

到了西周时代,据目前出土的资料,主要以金文为主,也就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它的笔划比较圆润,已不似殷代甲骨文那般锐利。由于铭文铜器数目很多,而长篇者不乏气势雄伟之象,堪称为金文的黄金时代。至于内容,前期多半是赏赐宝物的记录,后期则为豪族朝拜宫廷和接受丰赏的记录。

这一时期的书风,由内容可知其多以实用为主,为书法萌芽的阶段,是以谈到艺术的层面,仍属酝酿期。及至后世书家复古,融入了个人精神与风格,才使甲骨金文正式地步入了艺术的殿堂。

秦始皇时代,以小篆为官方制定的标准字体。它是由西周金文那种圆润笔势不断发展而成的,以李斯为代表,用笔圆笔藏锋,匀平严整,笔画粗细一致、左右对称。然因笔画繁复,书写不易,多为典重场合使用。而一般日常生活及文书档案,则多用隶书,这也是为何要将篆书与隶书并在一节中说明的原因。

隶书可以说是小篆的简化,它把小篆里圆转回旋、相互衔接的笔划拆开,进而改成了简单的横直点画,用笔也不再讲究藏锋一致,而有了轻重顿挫。这是为了抄写迅速而改变的,因为如此写来较小篆快捷简便;也正因为如此,隶书在秦代以后仍持续发展着,到了东汉更形成了波磔发露、结体左右相背的「八分书」。

现今多称东汉的八分书为隶书,而西汉前后的隶书则称为古隶。八分书在东汉中叶以后已完全确立。当时的碑刻很多,如:乙瑛碑、史晨碑、孔宙碑、礼器碑等,因字体范围固定,因此每一种写法都几乎有人尝试了,也因此而使得书法的理论基础逐渐确立。


汉隶——张迁碑

发展到东汉末年,运用毛笔的技巧也已纯熟,中国的书法便在这一些基础上,告别了萌芽期而准备起飞了。隶书此一书体,可以说有文字以来,无时代不有隶书,而且这种笔锋飞扬的书体,可以说是风靡了中国的书法界。

章草据说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所创,其实它是古隶的简化,应该是时代的产物,而非一人一时所创。汉代的标准文字固然是隶书,可是点画使转、抑扬有致的章草却是日用文字。“章草”之名来自草书“急就章”,而“急就章”的作者,便是前面所提到的史游。“急就”,顾名思义可知在求书写的速度,是以字形简洁、笔画曲折单纯。如赵壹评草书云:“所谓草书,本以急速简易为宗旨,删省其难烦,而以易于辨识为本旨。”

草书名家以唐朝的张旭与怀素为代表,俗称“颠张醉素”。张旭以狂草著名,笔法悟自担夫争道与公孙舞剑,其书矫健飞腾,变化莫测,也正是他个人生命的写照。他意不在字,而是将生命中的思想感情用字的点画传达出来而已,这也正是中国书法艺术内涵的最高领域。而怀素乃酒肉和尚,其笔划瘦劲,连绵一气,极放纵之能事,与其狂放不羁之个性吻合,是用篆笔写草书的典型代表。

汉代通行的是古隶、八分书和章草,而篆字成为了古典书体;到了六朝通行的是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则成古典书法。

谈到行书,便不得不谈王羲之,因为草、行、楷等新书体,由于王羲之地出现而达于极致,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便是出自其手。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袚褉之礼,以蚕茧纸、鼠须笔,写了这一篇千古名作──兰亭序,遒媚飘逸,纵横多姿,下笔如神。据说当时王羲之已醉,醒后重写,竟不如原本精彩,为王氏传家珍藏。唐时为太宗设计骗取,真迹殉葬,今传世仅为摹本。而摹本中以冯承素“双钩填墨”之“神龙本”,公认最为接近原貌。


王羲之——兰亭序

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七儿子,他的书法得自父亲的传授,能写一手比父亲还妍媚俊爽的字,只有在骨势方面略有不及而已。唐代以前,王献之的书法较受重视,后来唐太宗特意尊崇王羲之,才使羲之之名超越了献之,而事实上,父子二人的造诣恐怕是难分轩轾的。二王父子承继了汉、魏以来书体的发展,其用笔的波磔顿挫,流美飞扬,可以说在秦汉以下,古隶发展而为八分书,八分书发展而为楷书的过程中,实为集大成者。

从二王父子以后,楷书的新体势终告完成,他们的书法成为后世的典范。唐初继承二王系统的书法家很多,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

欧阳询的楷书,专在笔力刚劲瘦硬处用功夫,所作结体紧凑,笔力峻险,传世最著名的即「九成宫醴泉铭」。

虞世南曾习书于王羲之的七代孙──智永禅师,他的书法谨守二王的规矩,气秀色润,外柔内刚,沉厚而不露锋芒,代表作是「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

褚遂良则由虞世南入手,又学王羲之,得其笔法之媚趣,有「孟法师碑」传世。

此后,直到颜真卿出现,以篆笔入楷,造成异趣新风貌,楷书才又有了新典范。颜真卿早年学习褚遂良,后得张旭草法。他改变了魏晋以来左紧右舒、右肩抬起的特点,以篆书端正的间架、左右对称的原理入笔,方圆兼用,古今交融,开启了楷书的新典范,有“第二书圣‘之称。传世的作品有”千福寺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

颜真卿的出现,打破了王羲之书法的传统,树立了一种新的书风,与二王系统形成了书法史上的两大流派。在颜真卿之后,尚有柳公权与之齐名,不过,柳字的气力则远不如颜字。柳公权传世的名作有「大达法师玄秘塔碑」。

自甲骨金文、篆、隶、草、行、楷,从殷商到唐代,各体书法的方笔与圆笔,因为有了王羲之与颜真卿才告确立。后人无论如何推陈出新,只要点画使转有向背波磔,便脱离不了这个典范。

前人有言:“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也就是说晋人的书法,尤其是二王父子的行、草书,的确能表现出世家子弟雍容的器度与潇洒的韵致;而唐人楷书结字严谨,行笔工稳,也正是贵族礼法所追求的节制与内敛精神的表现。唐以后典范成立,宋人在自然环境下,纵横挥洒,神采飞扬,书法便走上了性意流露之路。中国书法在长期的开展之下,文字与书写工具结合,再融入了精神的涵养,便形成了现今独特的艺术作品。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切众生有没有过失?没有,确实没有过失。你要认为他有过失,我们自己看错了,看走眼。所以你要真有智慧去观察,他哪有过失?!他的那些行为,不是随顺法性,就是随顺烦恼,法性跟烦恼是一不是二。在经上大家常念,「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一念觉,烦恼就是菩提;一念迷,菩提就成了烦恼。他是觉、是迷,是示现给我看的,是帮助我、成就我来的,他有什么过失?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在这个道上去行,这是真正的菩萨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