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鹄的三只小鸟
2014/9/6   热度:194
面对清晨的宁静,耳闻鸟叫虫鸣,眼观良辰美景,这么祥和的境界,不就是人间净土吗?其实心净则土净,若能时时照顾好心地,去除烦恼、涤清心镜,则能映照出人间的祥和与亮丽。 这分亲情至爱,感动了天神,即使是鸟类也有母慈子孝的情义,天神便协助母鸟喂养小鸟。
所以需要时时照顾好心地,才能以心转境,而不受外境影响。所谓善恶一念心,面临同一个境界,不同的心念,就有不同的解读。学佛就是要学得如何调适自心、培养善念,即使处于逆境中,也能转化为美善而破除诸多恶念。
佛陀在世时,说过一则故事:有一只母鹄生了三只小鸟,却正好遇上干旱,植物都枯萎了,因此牠们赖以维生的虫类也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只母鸟找不到食物,又看到幼鸟张大嘴嗷嗷待哺,实在不忍心,就撕咬自己翅膀的肉来喂幼鸟。但是这三只小鸟还没碰到肉,就说:“这些肉很像妈妈的味道,该不会是妈妈用自身的肉来喂我们?”于它们决定宁愿饿肚子,也不能吃妈妈的肉。
佛陀接着说:“那只母鸟就是过去生的我,那三只小鸟,就是现在的阿难、目犍连和舍利弗。”在过去生中,佛陀与他的弟子,经常以这种至情至爱互相成长,从前以自身翅膀的肉来喂养,现在则以法语培育。
现代也有一种中鹃鸟,因为不会筑巢、育雏,所以在繁殖时,会趁着鹪莺或其它莺科鸟类的母鸟出外觅食时,把牠巢中其中一个蛋推出巢外,自己再偷偷下一个蛋。因为颜色和花纹都和莺蛋几乎一模一样,所以等母鸟回来时,也不会发觉,而一同孵育。
因为中鹃鸟的蛋比较早孵化,幼雏的眼睛还没张开,就本能地将其它的蛋挤出巢外,以免其它小莺和牠抢食;充满慈心的母鸟,不疑有他,还是不断辛苦地觅食来喂养小中鹃鸟。
即使当小中鹃鸟的体型已经长到比母鸟大了三、四倍,母鸟还是尽责地喂食。但是,当中鹃鸟可以自己飞行的时候,却头也不回地离开。
人类也有很多是养子不教,更让人感慨的是,有些子女非但不孝敬父母,甚至长大了还拋弃父母,不报养育之恩。
总言而之,众生的世界确实复杂,不过若去深究,不论什么众生,都离不开一念心。若是一念心善,就像鹄鸟的母爱情深;如果一念心恶,就会如同中鹃鸟的无情。
同一种境界,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念。我常说:善恶在人心中拔河。一念善心起,可以消除其它恶念,映照出一切美而善的境界;如果一念恶心起,就会吞噬其它善念,显现出恶劣与污浊。所以一切唯心造,只要将这念心照顾好,拂拭心尘,彰显清净本性,那就是佛性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弘法利生,不是普通的慈善事业,修的是大福报,要随缘,不能攀缘;稍有一点攀缘,我们心不清净,纵然弘法利生,也是世间有漏的善法,也是有漏的福报。有许多人听说佛门修福,得福最快,而且最大,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大家都到佛门捐钱。捐了之后,自己也没有发财,也没有升官,就认为这个钱财白白地丢到水里去了,这是什么?这是用不善的心去做善事,所以他的果报很小,微不足道。心量大,修善决不求果报,果报来得特别快,也特别大。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