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沟的变迁
2014/9/6   热度:396
时光流过60年——今天我们在互联网上搜索“龙须沟”这三个字,出来的结果却往往不是过去那个地名了。 ——编者按 北京天坛公园北墙外有个金鱼池地区,解放前是“穷崇文”有名的贫民棚户区,流经这片棚户区曾经有一条排水明沟,叫“龙须沟”。那时,附近居民的垃圾污物,包括几个小印染厂的废水都往这条沟里排,致使这条沟蚊蝇孳生,常年漂浮着死猫、死狗甚至死孩子,散发的恶臭一二里外都能闻到。
1950年,北京解放不久,政府为了改善民生,拿出当年全市市政建设资金的1/4整治了这条沟。围绕这条沟的悲喜变化,当年老舍先生创作了《龙须沟》剧本并被搬上戏剧舞台,“龙须沟”几乎成为人人皆知的地名。
时光流过60年——今天我们在互联网上搜索“龙须沟”这三个字,出来的结果却往往不是过去那个地名了,而是全国各地称呼城市中垃圾堆、臭水沟的代名词。即便是在北京的街头巷尾再问起龙须沟,大部分人的回答也都是“那是解放前的地方,早就没有了。”
其实,真正的龙须沟虽然建国初期就埋在了地下,但“龙须沟”印记还在。在龙须沟原址——现在的天坛路北侧、祈年大街东侧有一条小胡同,仍叫做“龙须沟路”。这条约200米长的小胡同绝大部分都只有1米宽,两个人擦身而过都颇显紧张。如今,这条胡同里的房屋大都经过了翻盖,地面上铺着水泥方砖,自来水、下水道一应俱全,已经看不出棚户区迹象。
现在胡同里还住着20来户居民。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搬来,没有见过龙须沟的“原始”面貌。提起解放后龙须沟地区三次大的环境综合整治,很多人称1950年的龙须沟治理“没有赶上”,对1965年的“平房上楼”改造还有印象,至于2001年的“危房改造”则记忆犹新。
龙须沟所在的金鱼池地区,几十年前曾有过一个元宝形状的水坑,就叫“金鱼池”。1965年“平房上楼工程”启动后,政府首先把已近干枯的金鱼池水坑填平,拆除了周围低矮破旧的平房,建起了简易楼,使几代蜗居泥土屋的居民第一次住上了楼房。进入新世纪后,金鱼池简易楼经过30多年的风雨吹打,大多已成为危楼。北京市委、市政府吹响了南城地区危旧房改造的号角,2001年4月18日,金鱼池地区危改工程启动,不到两个月,拆除58栋危旧楼,拆迁居民3055户。同年7月28日一期工程破土动工,以一流的速度、一流的质量相继建起28栋新楼,2002年4月18日,金鱼池居民喜迁新居。
新建成的金鱼池社区,楼宇错落有致,形成多个半围合式院落组团,保持了老北京“街坊”居住模式,让回迁的居民倍感亲切。回迁户人均居住面积大为增加,由以前的不足10平方米增加到27平方米,而且周围环境大为改善——社区内建起了绿地、花园和图书室、棋牌室。许多原龙须沟地区老街坊们看到眼前的变化心理乐开了花,迁入新居后逢人便讲:“‘龙须沟’人能有今天,感谢党的好政策啊!”解放初就在这里居住的张景林老人坐在自己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无限感慨:“解放前我们家6口人住在西园子一间10平方米的泥土房里。那时,家里只有3块铺板外加一张单人床,遇着下大雨屋子进水,铺板都能漂起来。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们现在能住进80多平方米的房子,而且出门下楼就是绿地、水池、小桥,居住环境都可以和颐和园媲美了。”
“老舍若来寻故地,当惊巨变续华章。”说到这里的环境变化,一位居民在《颂金鱼池小区》诗中这样赞叹。金鱼池危改工程完成后,老舍先生的半身像也被竖立在了金鱼池中街南口。老舍先生憨厚的笑容,每天伴着匆忙的人们,一如既往地注视着这条街和这段历史。
就在昔日被填平的金鱼池水坑不远处——如今的金鱼池社区中,重新修建了一个长条形面积上千平方米的池塘,老舍《龙须沟》中那个可爱的“小妞子”铜像就坐落在池塘的一角。人们望着“小妞子”手捧金鱼缸那充满幸福神情的雕像,很自然会想到老舍剧本中“她滑落淹死在龙须沟里,只留下一个鱼缸和两条金鱼”的悲伤情节。2004年4月18日这个铜像落成以后,为了满足“小妞子”喜爱金鱼的愿望,特意在她脚下新建的金鱼池中放养了象征欢乐、幸福、吉祥的金鱼。如今的“金鱼池”已是居民区里一道老北京风情景观,贯穿社区的“金鱼池”由北向南,全长约150米,共有5片水池组成,最北端的源头“龙须泉”水柱喷涌,池中红鲤悠闲自得,跳跃嬉戏。
随着北京南城危旧房改造的深入进行,包括龙须沟路在内的一些老平房区还将进行金鱼池二期扩建、三号地危改等项目,做到危旧房改造和古都风貌保护的双赢。我们期待着龙须沟地区环境越变越美,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天坛文化圈”中一颗更加璀璨、耀眼的明珠!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默是应对诽谤最好的答复 懂得生命的人是没有时间和人争执的,和命运争吵的人永远无法了解自己。沉默是应对诽谤最好的答复,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时,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沉默的时候,别人还是会批评你. 。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