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赞》研究——兼论《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六)


2014/9/3    热度:351   

三、《房山石经》中的《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
  在所有传本的《傅大士颂》中,收在《房山石经》中的《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92的序文是最简练的。该《序》称《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有六十八颂:
  大士得板,遂乃唱经并四十九颂。……续有智者,不显姓名,相次复制一十五颂。清凉大法眼禅师,又制四颂。总成六十八颂。
其实石经本所录的只有六十一颂,据《金刚经注解》所录的情况看,这里所缺的是清凉大法眼禅师的四颂;另据后期传本上图004号等《傅大士颂》看,这里还缺智者五歌的末后“三性颂”。由于这七颂的缺少,《序》中所讲的六十八颂就成为实际上的六十一颂了。
   据上述情况看,“三性颂”曾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说明智者五歌并不是某一个人所作。那么,《金刚经赞》传本的流传情况就更加复杂了。它可能出现过以下各种数量颂文的传本:四十九颂(如所有《序》中所说傅大士颂的原颂)、五十颂(如伯2039号背所表示)、五十一颂(如傅大士颂的原颂加智者五颂减去“三性颂”)、五十二颂(如傅大士颂的原颂加“三性颂”)、五十四颂(如上图004号等所存者)、五十九颂(如傅大士颂的原颂加《金刚经注解》多出的智者十颂)、六十一颂(如石经本所存者)、六十四颂(如傅大士颂的原颂加石经本《序》中所谓智者十五颂)、六十六颂(如高丽本实际所存者)、六十八颂(如石经本《序》中所说者)、七十颂(如高丽本所举)。当然,我们现在没有证据说明真的出现过这么多的传本,但这么复杂的传本充分说明了《金刚经赞》流传的区域之广、时间之长、受重视的程度之深,是不言而喻的。
  (一)智者十五颂的考察
   石经本《序》中说:“续有智者不显姓名,相次复制一十五颂”,实际存“一十二颂”,其首句分别为:“如来涅槃日”、“希有希有佛”、“三大僧祇劫”、“河沙数甚多”、“三千大世界”、“不言有所说”、“诸佛智明觉”、“众生修因果”、“相相非有相”、“布施有无相”、“如来何所来”、“非到真如理”。为何《序》中所说与实际不相符呢?除了刊刻者的疏漏以外,或许有以下的原因:
   第一、刊刻的底本就是如此,刊刻者未加以注意,就依样画胡葫芦地照样刻了下来。
   第二、刊刻者已发现底本有误,但没有更好的底本对校,所以也只好照著刊刻了。
   第三、是底本有十五颂属智者作,但刊刻者认为末后三颂与经文不相干,所以就把这三颂及其它后期传本中的“大身真言”、“心中心真言”等也一并删去了。
   从序文简单、注重读音(此经并依音疏正定)、《金刚经道场仪》非常详细、末后与《金刚经》无关的内容全部被删除等情况来看,石经本的刊刻者是站在信仰《金刚经》的立场上的。所以,末后“三性颂”的缺失,可能就是刊刻者作《序》时尚看到十五颂为智者所作,可是到了刊刻时又觉得“三性颂”与《金刚经》文意无关。基于信仰上的立场,同时为了读诵的方便,刊到“信受奉行”时,就嘎然而止了。
   再者,《金刚经注解》中的智者禅师颂亦只有十二颂,同样也没有末后的“三性颂”,似乎与石经本同出一源。但《金刚经注解》中的智者十二颂又与石经本不尽相同,如石经本的智者颂第一首为:
  如来涅槃日,娑罗双树间,阿难没忧悔,悲恸不能前。
   优波初请问,经首立何言?佛教如是著,万代古今传。
而《金刚经注解》中智者禅师颂的第一首却作:
  法身本非食,应化亦如然。为长人天福,慈悲作福田。
   收衣息劳虑,洗足离尘缘。欲证三空理,跏趺示入禅。
可见它们并不是依据同一底本而成。同时,这也说明了石经本末后“三性颂”的被删并非偶然。
   除敦煌遗书中后期传本表示的“智者五歌”外,这里还多了七个颂,而这七个颂的思想及文字特征等,与法相唯识宗没有多大关涉,但与天台、三论、禅宗有相通之处,或许就是穿插进这七颂的人,把末后“三性颂”及密咒部分删除的。由此也证明这里的智者制一十五颂,非一人所为,亦不是同宗的人所为。后来为了与《金刚经》的三十二分相匹配,才在原来并不与三十二分相对应的四十九颂基础上,加入了十一颂,成为每一分至少都有一颂与之相对应的局面。
  (二)“法眼禅师四颂”的分析
   石经本《序》中提到:“清凉大法眼禅师,又制四颂”。然正文中却没有这“清凉四颂”,为何导致这种情况?除了刊刻者的失误外,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石经本由两种底本构成,《序》是一种,颂又是另一种。在结合这两种底本时,刊刻者并未进行校勘,所以导致《序》与正文不符。第二、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法眼四颂,只是写《序》者看到法眼禅师作过《金刚经》颂文方面的记载,就将这种信息写进《序》中,所以文中就少了这四颂。第三、石经本的底本就是这样。为了慎重起见,虽然有矛盾,也将《序》中的“法眼四颂”之说保留下来。第四、法眼四颂的形式或内容与《傅大士颂》有太大的差异,甚至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于是就将其删去。但又想表示曾经有过法眼四颂,所以就只能在《序》中表示出来。
   究竟哪种推测更合理呢?
   首先,这种“少了四颂”的情况,并非石经本才有。如香港衍空法师《梁朝傅大士所著〈金刚经颂〉的概述及颂文英译》一文中表述了高丽本的《金刚经颂》总数有七十个颂,然于其所列表格及综合传本中却都只有六十六个颂,也是比总数少了四颂。93果真如此,说明石经本并非依两种底本而成,其底本本身就已少了四颂。
   其次,第二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如上述高丽本的情况表明,非独石经本将法眼四颂附加在《序》中,依石经本的全部颂文及前后行文的完整体系程度来看,不应是随意在《序》中插入“法眼四颂”之说。
   第三种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此处不予排除。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种可能。当我们相信石经本的《序》和颂文不相应是有客观原因的时候,不妨作这样的设想:造成这一出入的原因是法眼四颂的体例或内容与《傅大士颂》不相搭配,与“三性颂”及末后真言被删除的原因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注意一下法眼禅师有关这方面的线索。
   在法眼禅师(885~958)的语录中,并没有与《金刚经》相关的颂文,然在《景德传灯录》中收入了“大法眼禅师文益颂十四首”,其中有二首直接与《金刚经》相关,其一为:
  瞻须菩提
   须菩提,貌古奇;说空法,法不离。
   信不及,又怀疑;信得及,又何之?
   倚筇杖,视东西。94
其二为:
  金刚经为人轻贱章(经云“持经者证佛地也)
   宝剑不失,虚舟不刻;不失不刻,彼子为得。
   倚待不堪,孤然仍则;鸟迹虚空,有无弥忒。95
虽然这二颂是对《金刚经》中“须菩提”和“为人轻贱章”的赞述,是站在禅宗的立场,对《金刚经》般若思想的发挥,但与《傅大士颂》的体例截然不同。因此,这二颂必非法眼禅师为了补述《傅大士颂》而作。那么,清凉大法眼禅师到底补述了哪四颂?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三)关于“为”字的发音
   石经本在《序》之后,有一行小注:“此经并依音疏正定”;在“金刚经启请”之后又有注:“为字平声,为字去声”。“为”字在不同的地方(经或颂)出现,表现了不同的含意,在石经本中都作了具体的表示,如下表:

经、颂范围

“为”字平声

“为”字去声

云何梵

1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颂 文

1 、云何降伏住,降伏住为难。 2 、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

3 、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4 、断除人我执,创始至无为。

5 、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 6 、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

7 、有相皆为幻,徒言智慧强。 8 、若论四句偈,此福未为量。

9 、恒沙为比量,分为六种多。 10 、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11 、说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 12 、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生。

13 、有说皆为谤,志道处其中。 14 、非到真如理,弃我入无为。

15 、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


1 、进修名焰地,良为慧光舒。
2 、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
3 、髙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
4 、舍身由妄识,施命为迷情。
5 、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
6 、佛因有何得,所得为无邪。

经 文


1 、于此章句,能生实相,以此为实。
2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3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4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5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
6 、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7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8 、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9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10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11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12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13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14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15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16 、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7 、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18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9 、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
20 、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21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
22 、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23 、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24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5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26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27 、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28 、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29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2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3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4 、为发最上乘者说。
5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
6 、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7 、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
8 、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9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傅大士颂》中的“为”字读平声者出现十六次,分别在十五个颂中;“为”字读去声者出现六次,分别在六个颂中。“云何梵”中也出现过“为”字读去声的一次。《金刚经》的经文中“为”字读平声的出现了三十一次;“为”字读去声者出现了九次。可见,“为”字和“为”字在汉字中有多层意思:
   一、读“wéi”的为字,有十五种解释:1、作,担当;2、制,造成;3、成,变成;4、治理;5、学;6、使,令;7、是;8、有;9、如果;10、被;11、则;12、与;13、将要;14、助词,用于语尾;15、姓,如为昆。上表“为”字,绝大部分都是第七种“是”的意思,但也有“作”、“造成”或“变成”之意的,如“一切有为法”等。
   二、读“wèi”的为字,有五种解释:1、帮助,替代;2、由于,为了;3、因为;4、通“谓”;5、通“伪”。上表“为”字,是第二种或第三种的意思。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佛典就已对汉字中的多音字进行区分,并且用一字的两种字形表达出来,这对我们研究汉传佛经语言和佛教音韵学有著一定的价值。
  (四)关于“奉请八金刚”的小注
   在石经本的“奉请八金刚”中,于每个金刚的名下有一行小注,如:
  奉请青除灾金刚(能除一切众生宿世灾殃)
   奉请辟毒青除灾金刚(能除一切众生温毒之病)
   奉请黄随求金刚(能令一切众生所求如愿)
   奉请白净水金刚(能除一切众生热恼之病)
   奉请赤声金刚(能令一切众生常得见佛)
   奉请定除灾金刚(能除一切众生灾难之苦)
   奉请紫贤金刚(能令一切众生心开悟解)
   奉请大神金刚(能令一切众生智牙成就)
与此相关,伯2756号的“奉请八金刚”中也有小注,不过该号只存前四“金刚”,而带注的也只有前三“金刚”,这三条小注的末后多了“主大海”、“主灾毒”、“主功德”等,石经本小注的形式要比它简单些。在《金刚经》流传的各种传本中,前头有《金刚经道场前仪》并带有“奉请八金刚”的非常普遍,但在“奉请八金刚”之后加上小注的却较为稀有。
四、后世流传的《傅大士颂》
  除了前面探讨过的《金刚经赞》单行本和夹颂本外,《傅大士颂》还被后人注解《金刚经》时所引用,并被收集在藏经中保留下来。据有关资料看,这类被保留下来的《傅大士颂》,除零散的颂文外,还有整体转录的和后人校勘的,大约有五、六种之多。
   首先是南宋杨圭(约1228年人)编的《金刚经集解》中录有傅大士颂;然后杨圭所录的傅大士颂又被明代洪莲收到《金刚经注解》中96;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于1423年编辑了《金刚经集注》,也收了傅大士颂;明末曾凤仪编篡的《金刚经宗通》亦收有傅大士颂,只收了其中的四十三颂97;此后,清道光丙午(1846)年震初上人编辑的《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收有傅大士颂五十首,亦有智者禅师颂十二首。在目前掌握的上述后世流传的傅大士颂中,杨圭编的《金刚经集解》现已不复存在,只能在洪莲编的《金刚经注解》中得见。其余各种传本的情况如下:
  (一)《金刚经注解》中的傅大士颂和智者禅师颂
   《金刚经注解》(世称《五十三家注》,以下简称《注解》)四卷,明朝洪莲(1366—1456年)编,宋朝杨圭编的《金刚经集解》(又名《金刚经十七家注》)亦被收入此中。《注解》基本上是收集前人对《金刚经》的注释和解说,洪莲乃至杨圭并没有加入自己的观点。注解的形式仍然同其它的传统解经方式一样,先摘录一段经文,在经文之后注上各大注疏家的姓名,在其相应的姓名之下,注上他们对经文的注解内容。
   在《注解》前面,另有《金刚经五十三家注》的注者名单,其中第十位是“梁傅大士”,第九位是“天台智顗大师”。而在《注解》中,对应“梁傅大士”的是“傅大士颂曰”,然后是颂文,每颂五言八句四十字;对应“天台智顗大师”的是“智者禅师颂曰”,后边也是颂文,每颂五言八句四十字。

   1、关于“傅大士颂”
   《注解》总共收傅大士颂五十一个,其中第二十颂之后重复了第二十一颂的后半颂“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断常俱不染,颖脱出嚣尘。”第二十五颂之后重复了第二十七颂的后半颂“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无实相,凭何见有人。”但“蕴空无实相”作“蕴空非实体”。第二十九颂之后重复了第三十七颂的前半颂“众生及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第三十四颂之后重复了第三十八颂,但“唯有”作“惟有”,“弘深”作“能深”。第三十七颂之后重复了第二十八颂的后半颂“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碍慧,方便劝人持”。第四十五颂之后重复了第四十六颂。第四十九颂之后重复了第四十七颂的后半颂“欲证无生忍,要假离贪嗔,人法知无我,逍遥出六尘”。这种重复的情况,在《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中是一样的。
   值得注意的是《注解》中的第四十五颂:
  相寂名亦遣,心融境亦之。去来终莫见,语默永无妨。
   智入圆成理,身同法性常。证真还了俗,不废是津梁。98
此颂即是上图004号等末后“三性颂”之“颂圆成”,只是“妨”与“方”、“是”与“示”二字不同。然据上图004号等标为“弥勒颂曰”者为傅大士颂,此颂应是智者五歌之五。可是《注解》却把它归于“傅大士颂”,《金刚经百家集大成》亦承此举。
   此颂固然原非傅大士所作,但其与经文相对应之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编者学风之不严谨固应批评,然其解经之婆心亦可理解。该颂在《注解》中所对应的《金刚经》原文为: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99
此外,《注解》中的“傅大士颂”比《金刚经赞》的各种传本还多出一颂,即第四十八颂: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100
此颂在敦煌遗书中未曾出现,可能是后人依《心王颂》加上去的,颂中体现了傅大士的禅学思想。此颂经常被中国禅宗的禅师们所引用。101
   而在《注解》中却把它用来解释《金刚经》,所解经文为: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102
  无四相乃是《金刚经》的中心思想,以此颂解释无四相,可见编者对此颂的重视程度。同时,可以看出后期《傅大士颂》更加错综复杂,与最初的《金刚经赞》已相差较远。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上说:“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什么是世间事?我们世间生活习惯、工作、交际应酬、婚丧嫁娶都是世间事。世间事可以做,《华严经》讲“事事无碍”。障碍发生在“世间意”。什么是“世间意”?自私自利是世间意,是非人我、贪嗔痴慢是世间意。简单说,你对于世间事还很在意,这就叫“世间意”;如果对于世间事都不在意、不放在心上,这就是没有“世间意”。没有世间意而为世间事,那是佛菩萨,这是佛菩萨示现。我们跟佛菩萨不一样,无论在生活、工作、交际应酬,我们都很在意。在意,就是六道凡夫;如果不在意,就超凡入圣。我们学佛,就要在这个地方学。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