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姓健康生活60年变迁
2014/9/6   热度:187
光阴荏苒,一甲子岁月飘然流逝,在祖国蓬勃发展的60年里,中国百姓的生活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身体从消瘦到健壮,营养观念从吃饱到吃好,健身方式从简单到多元,传染病对我们的侵害少了,但是慢性病、癌症却离我们越来越近……相信你都忘却不了健康生活的那些变化,让我们来一起回顾60年来记忆深处健康那些事儿。
建国初期一家人围坐吃饭
今天的孩子快乐的用餐
告别缺医少药 迎来医疗机构遍地开花
建国初期,中国的医疗事业是极不发达的,“看病难”是困扰国民的突出问题之一,医院少、医生少,医疗机构和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数量与中国人口众多的局面构成鲜明对比,在医院看病挂号排长队的现象司空见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各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医院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上升。进入21世纪,全国医疗机构已发展到30万家以 上,医疗病床300多万张,卫生技术人员接近500万人,老百姓可以轻松选择医院就医,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国家还着重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卫生服务。
曾经人们极为熟悉的赤脚医生
告别设施落后 迎来医疗环境显著改善
80年代以前,不仅医院的数量少,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急需提升。医院的硬件水平落后。设施差,极度缺少检查和治疗器械,所能选择的药品非常少,能使用的治疗手段非常缺乏。
通过60年的发展,医疗卫生机构的软硬件水平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各种先进检查仪器在稍大的医院已经普及,医疗技术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为国民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国民平均期望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70岁,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基本药物目录给人民带来曙光
告别无依无靠 迎来医疗保障日趋完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健康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高度重视,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享受医疗保障已成为有关部门努力的目标。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近期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特别是在全国农村建立起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医疗保障体系还将针对不同人群实现各种医疗保障制度的组合,而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将是我国短时期内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的最佳选择。尽管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仍有待完善,但这些问题是无法掩盖中国在医疗事业上取得的巨大进步。
越来越发达的现代医疗环境
看病依旧难、依旧贵
“当了一天患者,看病不托关系,没找熟人,才体会到患者看病有多难!”这是北京19家大医院的院长体验“当一天患者”后的体会。
假医、假药到处横行
糖脂宁胶囊、妇炎康胶囊、新达克宁、666皮炎平软膏、云南白药膏等这些貌似药品,实则普通食品、消毒用品的“李鬼药”,你知道吗?
医患纠纷愈演愈烈
6月18日,南平市村民杨俊斌患肾病住院,术后因并发症死亡,家属要求医院赔偿,双方大打出手,多人受伤,医生们集体上访。
医生生存状况堪忧
67%的医生曾连续工作36小时以上、8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人患癌症、75%的医生年收入低于4万元”,这组数字反映了中国医生生存部分现状。
建国初期 锻炼身体保卫祖国
锻炼身体,保卫祖国”是毛主席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发出的号召,也是20世纪50年代的健身口号。这个我们曾经非常熟悉的口号蕴涵着一个民族的强烈 愿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锻炼身体就是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这句名言曾激励一代有志青年积极投身到锻炼身体的活动中去。
90年代 “呼啦圈热”遍及全国
90年代,一句“呼啦圈,让你的腰肢摇起来”,因其轻便美观,练习活动占地不大,很快成为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呼啦圈热”遍及全国。
那时,专业体育健身器材逐渐兴起,但更多是注重了实用性。
70年代 广播体操一统天下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广播体操,几乎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是在它陪伴下度过的。在那个时代,甚至更早时候,随着广播体操音乐的响起,“众人齐做操”的场面蔚为壮观,这种场面,已经深深埋入人们絮絮叨叨的怀念里。广播体操是一种现代身体文化和现代公民政治的一个雏形。
2000年以后 健身器材受欢迎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一种高品质的生活,锻炼也由健身需求走向健美需求,因而大众对健身的专业化需求也不断增强,而且训练也越来越科学化,电动机械越来越多,单功能器械逐渐兴盛。现在比较兴盛的如跑步机,可以锻炼腿、臀、腰、腹部肌肉及心肺功能;划船器,用来增强手臂力量及动作协 调。
80年代 街舞、健身操被关注
街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这要归功于1984年美国的一部街舞电影《霹雳舞》,此后,街舞在中国大陆以广州、上海、北京三个城市为中心,逐步传播开来。
到了1990年代初 随着人们对自身身体的关注 更多的健身方式开始出现。这是1995年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健美五分钟》,人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健身方式——健美操。
今天 流行全民健身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前所未有地激发了国人的体育热情,群众性健身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积极健身理念在各地蔚然成风。为了保持这一良好态势,继续发扬以人为本的大众体育观,国务院批准设立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旨在培养人们良好的健身习惯,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让百姓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0世纪50~70年代:“饿”
家乡有这样的顺口溜,“低指标,瓜菜代,吃得饱,饿得快,肿了大腿,肿脑袋”,“南瓜北瓜,天天吃它,无油少盐,稀稀呱呱”。在那个物质严重缺 乏的时代,“那时候就一个感觉:饿!”“你知道吗?那时买东西光有钱还不行,还要票,什么布票、粮票、油票……”这个时代的符号很相似:推开不同的门,每 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吃得像个人样。
20世纪80年代:从温饱走向小康
这个时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80年代后期,粗粮食品逐渐从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同时,外国的快餐如麦当劳、肯德基也进入中国市场。人们依稀可以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到来。
20世纪90年代:饕餮时代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大长,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鲍鱼、海参、翅肚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 酒肆都随处可见。随之而来的健康恶果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于是,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减肥。
21世纪:吃出健康
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该年的,鸡鸭要吃一秒种之前的,鱼肉要吃欢蹦乱跳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 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修学的方法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三句最重要,这三句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 阿弥陀佛是无量觉,觉而不迷,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现前这个心是觉而不迷,我们就是阿弥陀佛。所以这句名号,要把你现前迷惑颠倒的心叫回来,要把它唤醒,从迷归悟,从染归净,从乱归到一心,这是行。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