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丢掉的传统美德
2014/9/6   热度:418
美国“心理中心”网站9月6日报道,一则最新的调查显示,近七成美国人认为,人们比二三十年前无礼得多。而在中国,这样的看法似乎更为流行,在中国社会调查所2005年常规民意的调查报告中,公众对“传统道德”指数的不满意度升至38.2%。“对中国的许多传统美德,有些人是丢失了,有些人是根本没学过。”提到这一现状,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心理学副教授岳晓东甚为担忧。
乌鸦反哺即为仁
从根本上来说,现在的一大问题是,许多人对中国古代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根本不熟悉。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说过,“‘三纲’不能要,但‘五常’却不能丢”。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诸多美德的“母德”。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而在汉代著作《白虎通》中,信被解释为专一守信。
除了古代典籍中记载的仁人义士,古人还以动物做比,提倡各种奉行五常的行为,比如乌鸦反哺为仁,鹿得草而鸣其群为义,羊羔跪乳马不欺母为礼,蜘蛛结网而觅食为智,鸡非晓而不鸣为信。但现在,我们出门会碰到从天而降的垃圾,坐车会遇到对老人高峰时坐公交的抱怨,交谈时会听到“良心几毛钱一斤”的奇谈怪论,与人交往则要做好“你不仁我不义”的准备。
小人长戚戚
那么,如果一个人做缺德事能给自己争取极大的利益,为什么还要去遵守仁义礼智信呢?“道德是与人的主观幸福感紧密相连的。”美国道德心理学家雷斯特指出,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利他”、追求道德完善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满足爱与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高级心理需要息息相关。所以,“人之初,性本善”确实有其心理学根据。
首先,人际关系的功利化,让人的情感无处依托,不仅会令人感到孤立,失掉社会合作中产生的归属感,也容易精神空虚、人生意义失落。
第二,除了那些缺乏道德观念和罪恶感的反社会人格者,人们内心都有一杆“公平秤”——超我,当人做出有悖良心的行为时,超我就会通过产生羞愧、内疚和惧怕等负面情绪对人施压,这也促成我们说的“小人长戚戚”。
第三,“缺德”行为与人追求道德完善的本能需要产生冲突,也大大剥夺了人们的快乐。
从洒扫应对做起
那么,如何找回失却的传统道德呢?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汤永隆指出了以下三点。
首先,从小要抓道德教育,而非政治教育。中国古代儒家“小学”着重“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即学习清洁内务、应答宾客和行为规范,“大学之道”才讲“明德”、“亲民”和“至善”,这样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值得借鉴。像现在国内、乃至世界各地兴起的孔子学院就很有意义。
第二,媒体需要找到切合受众心理的形式,才能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比如“百家讲坛”中于丹讲的《论语》、钱文忠讲的《三字经》,湖南卫视“中华礼仪之美”节目,都是很好的形式。
第三,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如果难以兼济天下,那么也应该独善其身。面对周围不良风气的侵蚀,要想恪守自己的原则,最好的办法是修正心态。以谦让为例,把自己想象成插秧的农夫,每退一步,其实就是进了一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要有“师承”,没有“师承”,说自己修行成就,这很难!我们现在要想找个好老师,到哪里去找?说实在地,真正善知识他不会宣传,甚至于许多人不认识他,不了解他,我们到哪里去找老师?我们现前这个世界遇到这些法师、大德,你要想依靠他,太难了,不可靠!找不到老师,那怎么办?跟谁去学?在佛门里面,蕅益大师就是学莲池大师,莲池大师那个时候也往生了,蕅益大师依莲池大师的著述来学。莲池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他成为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是我们莲宗九祖。我们今天要跟阿弥陀佛来学。阿弥陀佛的著作在哪里?净土五经就是。净土五经当中,我们可以依照《无量寿经》的教训认真去做,再以《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普贤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以及历代的注解,作为我们修学的补充教材。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