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救助如何放大慈善的心”追踪 苗家孩子引起关注
2014/9/6   热度:240
在爱心助学的路上一路前行,彭杰说自己“很孤独”,无论在网络中还是现实社会中,“彭杰们”的境况都很相似——不知道怎样才能让爱心走得更远,更长久。有时候,爱心人士有点像一座孤岛,漂荡在汪洋大海中,找不到归宿。
昨天上午,昆明读者刘先生代远在杭州的朋友咨询四位寻甸苗族孩子的情况,他说他的这位杭州女性朋友,早就有资助贫困山区孩子的打算,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渠道,也不知道如何资助。另外,网民“penning”也循着本报报道,找到了彭杰的“心连心志愿者团队”QQ群,这位网民表达了同样的困惑:早有从事公益活动之心,但却找不到门路。
也许,彭杰们遇到了问题,是因为他们刚刚做民间慈善工作不久,志同道合的人还不多。其实,网络上像彭杰这样的爱心QQ群并不鲜见;而现实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的NGO默默无闻地为社会提供着各种各样的服务。
Q群样板:公布账目建立公信力
在网络上搜索,可以找到很多类似于彭杰的爱心QQ群,“云南手牵手爱心联盟”QQ群便是其中之一。“云南手牵手爱心联盟”从2006年就开始了网络爱心公益助学活动。由于不愿意公开身份,群主没有透露任何个人信息,并一再要求匿名。
由于运作多年,彭杰遇到的问题,“云南手牵手爱心联盟”已经找到了一些解决办法。
记者:你们的操作流程是怎样的?
群主:刚开始搞的时候,只要做完一次爱心活动,我们都会把详细的账目公布出来,公信力就逐步建立起来了,更多的热心人也就加入进来。
现在我们的爱心救助有两种,一种是一对一的帮扶,还有一种是奖学金。一对一的帮扶就是我们把收集到的贫困学生的图文资料传到网上,网友自愿捐助,捐助方将捐款直接汇入受助学生账户,我们不经手。另外,从前年开始,我们还针对高三学生搞了个奖学金制度,每人每年500元。
有的网友可能今年经济状况好,就来认捐学生,但是来年无力帮助学生就停了。还有的网友由于工作调动等原因,无法继续帮助学生。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设立了一个爱心基金,有兴趣的网友每个月自愿往这个账户里打款5元。如果出现上述意外,我们就从这个账户里支款,使学生能够得到持续救助。
记者:看得出来,你们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了,还有其他问题吗?
群主:有。有些认捐人根据个人能力不同,捐款数额也就不一样,相同条件同一批次的受助学生得到的救助也就不一样,这样在学生中就会产生攀比。这本身就是一个松散的志愿组织,我们不能逼着人家一定要捐多少。
另一个问题,很多认捐人平时都有着自己的事业和工作,而疏于和受助孩子沟通,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形成了依赖心理,认为得到帮助是理所当然的,打款时间慢了,有人还会抱怨。有的学生由于不符合救助条件被我们剔除,居然会产生怨恨。
这些年来,我们一共救助了四五十人次的孩子,到现场做捐助物资的爱心活动就不计其数了。参加活动的网友都是AA制,每次做活动我最担心的就是万一在途中出了安全事故,这个责任是谁都承担不起的。
这些困惑都是我们还一时解决不了的。
记者:有没有考虑成立正规的NGO来运作这个事情?
群主:早就打听过了,成立NGO,必须有相关的挂靠单位,这个很难。尽量做好眼前的事吧。
NGO:网络救助随意性很大
徐女士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教育基金会在昆明的项目负责人,从业近十年。她同样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背景。
她介绍了基金会大致的工作流程:找到当地学校,由学校推荐受助学生,组织义工实地到学生家里家访。不单从物质上帮助学生,基金会还要求捐助者和受助者保持通信,如果捐助者实在不能通信,由基金会组织人员和学生通信,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假期里,基金会组织一些有着较高文化水准的义工到学校搞夏令营,一方面是尽可能为受助孩子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另一方面是与学生交流。
对于账目状况,美国税务机关每年都会进行严格审核,基金会的资金都是在透明状态下运行。而且,捐助者可以通过参加家访或者夏令营的形式来监督基金会,公信力完全没有问题。
网络上出现的爱心助学活动,其运作方式和这家基金会已经很相似,但徐女士并不认为就可以把这些当作是具备了NGO雏形,“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们的救助没有连续性,随意性很大。”
昆明学院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室主任王宁认为,助人是一项专业而复杂的艺术,单凭一腔热情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应当给予理解和帮助,“这些自发于网络上的爱心活动是走向公民社会的必经阶段,出现各种困惑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宁介绍,云南的NGO数量居全国之首,这些活跃在卫生、教育、环保、防艾等部门的NGO,提供着专业、有效的服务,让云南人得益不少。由于 NGO在我国存在注册难等问题,很多NGO出于各种考量,并不愿意公开,“去年汶川地震后,我们已经看到NGO的作用,如果政府进行正确引导,适度放开,彭杰们的参与渠道可能就会更多,困惑也将会更少。”
编后
想做就能做才是慈善
我们昨天和今天的报道,都源于寻甸姑娘彭丽慧、四川绵竹爱心人士彭杰和那个远在杭州的朋友,他们在开展网络救助或者想开展网络救助的过程中,遇到了不知如何让爱心照亮更多人的问题。
正如昆明学院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室主任王宁所说,网络爱心活动是走向公民社会的必经阶段,也会出现各种困惑。这个困惑,实际上是中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时,个别矛盾的缩影。
慈善事业最理想的状态是人人都乐意想、乐意做,想做就可以做到的事业。现在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帮助别人,并且想组织与自己存在各种各样联系的人,一起来帮助别人。可以说,乐意想、乐意做慈善事业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他们遇到了“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困境。
这个困境,根本上是因为慈善由政府向民间的转型中,产生了新的救助模式,由“别人帮我,变成最终的自己帮自己的‘全民救济’”。这一新的模式刚一产生,一定会带来很多“配套”上的不适应。
那么,面对这些困惑和不适,爱心人士本人应该坚持,就像已经开展了3年网络救助工作的“云南手牵手爱心联盟”QQ群那样,在实践中摸索,边工作边解决问题。其次,昨天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中也提到,即使慈善最深厚的动力源于大众,但营造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政策和法律鼓励和支持慈善组织的发展和创新,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该尽可能早地让公民实现“想做慈善就能做到”的理想。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