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守生命的本份


2014/9/6    热度:212   

从精神分析到家庭治疗,在形形色色的心理学流派中,“关系”从来都是逃避不掉的关键词,因为人与人的关系塑造并影响着我们每日的生活。而有一种关系却影响和决定着整个人类的命运和未来,那就是我们与这个蔚蓝的星球之间的关系。

当人类伴随母体的阵痛经过狭窄而黑暗的管道来到这个世界,大声的哭泣似乎昭示了我们对陌生与未知的恐惧和不安。天生缺乏安全感的人类逐渐学会在与自然争夺控制权的游戏中获得慰藉。在工业文明轰鸣的马达声中,人类踏足了我们祖先只能膜拜的月球,也让克隆技术终结了古老的神话,“神迹”被“人迹”取代,人类一步步把自己送上高台。

我们虽然在科学的启蒙中唾弃了“泛灵论”中草木万物皆有灵性的荒诞逻辑,却也逐渐抛弃了对自然的谦卑与敬畏。因此,地球不再是人与众生共同的家园,动物植物更多被作为人类玩赏、食用甚至虐杀的标靶。没有了谦卑之心的人类有恃无恐、自以为是的认为——只有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他们才有资格和权力主宰和享受这颗星球上的一切。

工业社会飞转的机轮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长也工业化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欲求也如同轰隆不停的机器,永远在向着“更多、更好”的目标前进。在这个星球上物质极大丰富的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几十年前不减反增。“更多、更好”并没有让人们感受到内心的更大满足与充实,相反快乐从未如此困难和短暂。人们开始怀疑不计代价的满足于欲望究竟是一种特权还是一种诅咒。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不要过分地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最后都报复了我们。”这一次,一种叫“慢性缺乏症”的疾病开始在人类间传染。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常常只有痛苦才是人类反思的食粮——如果更多并不等于更好,难道人类注定要在永不满足的旋涡中沉沦溺死么?当北极的冰面开始融化,熟悉的城市即将消失;当臭氧层的空洞越来越大,强烈的射线直达脆弱的皮肤,曾经让我们引以为荣沾沾自喜的物质文明变得有些面目可憎。终于有些人开始发现原来我们已经在不断的征服与攫取中丧失了享受生命单纯存在的能力。我们总是活在未来,为了下一个更大更好拼命奔跑,而路边的风景形同无物。我们总在寻求更强的刺激,因为曾经敏锐的感知早已麻木不仁。当外在代替了内在,当数量赢过了质量,本自丰盈的生命也被渐渐蚀空。

我们的祖先没有先锋6号,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围着篝火彻夜舞蹈赞美生命;我们的祖辈从来没有听说过钾肥,但这也从未阻止他们心悦诚服的把贫瘠土地上的第一捧收获献祭给天地……他们什么都没有,他们只知道接受、臣服、欣赏和感激。他们从不曾像我们一般一辈子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因为他们明白作为自然的受造物他们有天然的价值,如同身边的万物。

当环保、绿色、低碳渐成潮流,与其说是对自然的回归不如说是对人性与母体的回归与和解。我们不再叼咂着乳头疯狂的吮吸,继而消化不良的发呆迷惘,而是开始用心体会每一口的滋味——原来在加勒比海岸享受日光海浪与街心公园松涛间的静心小驻本没有天壤之别,因为当下即是我们所能拥有的一切。环保发自对生命的尊重,最环保的生活方式也许就是学会与自己安静相处。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有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也许是对这种回归的终极阐释。也因此,顺其自然并非宿命与放任,而是一种以静为友,以善为先,安守生命本份的环保态度。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信”字不容易!我们今天想修净土法门,听到人家那里讲禅宗,心里羡慕,还想学;听说那个地方有密宗灌顶,也想去参加,这是什么?虽有信,没有根! 没有根的信,就像水上浮萍一样,随风飘荡,八识田中种一个福田而已,这一生不可能有成就。大家自己可以省察一下,也可以观察这些学佛的朋友,哪个人有成就,哪个人没有成就,我们心里都会有数,很清楚、很明白。凡是心地会动摇、见异思迁这种人,这一生不可能成就;凡是坚信不疑,绝无动摇,这个人这一生会有成就。真正有信根,跟大家说,跟一个老师,走一个道场,这个人有信根。你对哪个老师深信不疑,对你有好处!经上常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你看信多么重要!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