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品请离百姓再近些


2014/9/6    热度:248   

9月7日晚,2009中国·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精彩落幕。作为本次艺术周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优秀舞台剧展演,亮点闪烁,获得成功。据组织者介绍,7天内,来自全省9个院团携带的12台剧目演出46场(台),观众逾两万人次,有些场次的演出甚至一票难求。

对比当前不少演出的门可罗雀,这次优秀舞台剧展演的门庭若市引人思考:文化产品究竟该以何种姿态亲近百姓,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低票价,引得剧场观众如云


连日来,记者在太原青年宫演艺中心、南宫剧场、省演艺中心等本次艺术周优秀舞台剧展演的演出地点观察到,还远未到售票时间,各剧场的门口就早早排起了购票“长龙”,一派火爆景象。即便近几日天公不作美,省城一直阴雨绵绵,但公众对展演剧目的热捧并未受到明显影响。按照规定,各剧场的售票时间为当日9时—16时。然而,9月7日13时许,记者冒雨赶到南宫剧场采访时,却见门口挂出了“当晚话剧《立秋》门票已销完”的告示牌。


据太原市文广局局长、艺术周领导组办公室主任吴国荣介绍,参加本次优秀舞台剧展演的12台大戏,包含了晋剧、蒲剧、北路梆子、豫剧、话剧、杂技等诸多剧种,部部堪称精品。比如,省晋剧院带来的晋剧《金子》,是根据曹禺的《原野》改编而成;运城蒲剧团带来的《狸猫换太子》,是蒲剧中的经典;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和忻州师院艺术系带来的北路梆子 《黄河管子声》,主演是梅花奖演员;豫剧《红·花·洪》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小香玉主演,《朝阳沟》不仅是豫剧中的经典,更是现代戏中的经典;话剧《立秋》已演出超过500场……


吴国荣说,本次展演的最大亮点,是采用了“政府拿钱补贴,群众实惠看戏”的运行模式。即,观众只需花5元或10元钱,便能走进剧院,欣赏到一台精品大戏。而对于精品戏来说,5元、10元的票价收入基本可以忽略,政府补贴占到了成本的90%甚至95%以上。


坚持低票价原则,引得各家剧场门庭若市。9月1日晚,记者在青年宫演艺中心门口见到了刚看完 《唱享山西》的太原市民王俊花大娘。“我家住得远,在北大街的市政宿舍。因为怕耽误了买票,我早晨5点多就跑来排队,排在前六七十名,早早就买到了票。”王大娘不停地说着,快乐得就像是个孩子。旁边的一名中年妇女接过了话茬儿:“我是个老戏迷,明天还要去排队买晋剧《金子》的票,好好地让自己过一把戏瘾。”


文化消费,想说爱你不容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省城各剧场一年四季安排了不少演出,但绝大多数市民,甚至包括不少戏迷、文艺爱好者却很少涉足其间。据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的一名负责人讲,以往的戏曲演出中,即便是屡获大奖、在国内享有一定声誉的剧目,除了一些单位包场外,观众只能坐满剧场的2/3左右。而其他一般性剧目的上座率如何,就更可想而知了。


民众为啥不肯走进剧场?记者在省城街头进行了随机采访,不少人的回答是:“不是不想看,而是票价太高,看不起。我早就听说咱太原有一台很精彩的晚会叫《唱享山西》,可一打听,票价是80元至280元,一直没舍得看。现在,我们全家3口只花30元,就能欣赏到这台节目,大饱眼福,比吃一顿快餐都便宜,这在平时想都不敢想。”9月6日上午,在青年宫演艺中心门口排队购票的太原市民王先生说。


有关部门调查表明,在许多发达国家,高端文艺演出的票价仅相当于居民月均收入的1/20;而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文艺演出最普通的票价也相当于一般居民月收入的1/10,位置好一点的票价则相当于一般居民的整月收入。居高不下的票价,把普通百姓挡在了剧场门外。


“过去,有业内人士认为,高雅艺术曲高和寡,传统戏曲形式陈旧,市场前景渺茫。今年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展演的12台大戏中,绝大多数系晋剧、蒲剧、豫剧、北路梆子等传统戏曲,也包括话剧这样的高雅艺术,通过低票价演出,受到热捧。这充分表明传统戏曲不是没有市场,普通百姓也不是不认同高雅艺术,民众本身具有旺盛的文化需求,只是高昂的票价严重超越了民众的承受力。”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焦斌龙说。


其实,超越了民众承受力的文化产品,又岂止是文艺演出的票价?近年来,动辄数十元的电影票、成百上千元的高价图书、天价明星演唱会等屡见不鲜,令人望而生畏。试想,有多少平民百姓在这样一个价格体系下能够走进剧场,走进书店,走进电影院?人民日报前不久揭晓的 “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倾向千人问卷调查”显示,61.4%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消费过于昂贵”,对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期待是“电影票、演出票、书价等再低一些。”


文化产品,打开通向民众的大门


客观地讲,这些年,我们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财政投入逐年增加,文化场馆建设快马加鞭,文化产品的产出今非昔比。然而,也必须看到,百姓文化消费的“门槛”还没有明显降下来。这就造成了一组矛盾: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上升;另一方面,文化产品过高的价格超越了民众的承受力,压制了人们的消费。“发展文化产业固然要追求经济效益,但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首先得让群众享受得到、享受得起。”焦斌龙对记者说。


业内人士认为,降低百姓文化消费的“门槛”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应对雏形孵育中的文化产业进行倾斜性支持,帮助其降低成本,扶持其做大做强,创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来,进一步激活文化市场。同时,应学习太原市委、市政府的做法,通过“政府买单(政府补贴),百姓看戏”等模式,尽可能多地给民众摆出文化盛宴,培养他们的文化消费习惯,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其次,积极引导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转变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不能只盯着人民币而忘记了人民,只有放下身段、亲近人民,才能使自己的文化产品争取到更大的传播与发展空间;百姓消费不起的高价产品、天价艺术,即使再高再雅,也不可能有普适性、广泛性、群众性,最终将失去生存空间。省话剧院院长贾茂盛携话剧《立秋》参加了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后,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实行低票价运行,《立秋》走进了百姓,百姓也走近了《立秋》。这不仅可以使作品进一步接受市场考验,锤炼精品,还能听一听百姓真正需要什么,激励和推动我们创作出更多的精品。”


其三,不可否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成本在不断提高。但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主体,不能过于强调“硬环境”的不利不足,片面呼吁财政的投入补贴,提高政府买单的成本。而是应积极加强管理,努力降低生产成本,这是让文化消费 “门槛”降下来的必由途径。焦斌龙认为,生产流通环节壅塞,中间成本高;文化产品价格体系不规范,部分产品定价高等一些导致文化消费昂贵的原因,是可以并且应该加以矫正和改变的。此外,应注重调整文化产品结构,生产更多低成本、小制作的产品,而不要一味地斥巨资打造所谓的文艺精品。还要注重对不同层次文化市场的开发,加强文化产品的营销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所有法门里面,一句阿弥陀佛是“止于至善”。所有一切成就里面,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成就止于至善之善。佛慈悲到了极处,他把至善之法传授给我们,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正达到至善圆满的成就。这个是佛的心、是佛的愿。整个佛法里面最精彩、最精华、最殊胜的,无过于四十八愿。一切法从心想生,四十八愿这个心想念念都是止于至善,阿弥陀佛所想的好到极处,善到极处,念念止于至善!我们以公正的心、公平的心、清净心对一切人,这就是六度里面的布施波罗蜜,这是善道,至善之道,在此地讲成佛之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