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精句选萃
2014/9/6   热度:273
忽悟菩萨止于悲之理,在儒家则只有一片恻隐之心。悲与所悲似相对之两面。然所悲众生,自己亦在其内,且超于利用与反抗,即是无对。 世俗人外重内轻,身随物走而离失乎心。心不应离身,身不应离心,心身合一,是谓中。 有自觉才有选择。 学问是解决问题的,而真正的学问是解决自己的问题。 恶起于局,善本乎通。 心不可见,可见非心。见闻感觉皆从有对中发展而来,原是察物之具。有所察皆物而非心。察物是身之属性,心藉身而表见其用,心自有体。 几时你超脱了自私,几时你超脱了渺小。 精神集中,自觉必明。精神集中之所在的事情,由于自觉之明,必能办成。一次不成,终必有成。 情分内外是为局,情同一体是为通。 心非外也,而人之有求莫不向外,则终不可得。 心中无一事而知临深渊,如履薄冰,即此是学。明儒王心斋有云:人心本无事,有事心不乐,有事行无事,多事亦不错。即此以治百事,随事而学焉。既无往而非学,亦无往而心中无一事矣。 收拢精神而集中于当下意念之萌动,是谓慎;由慎而入于内无己外无人之境,是谓独。阳明先生咏良知云: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者是也。 从古圣哲与天地合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为体会宇宙流行之体,不存一息间隔,天人合一,率性为道,廓然大公,浑然温和,更无有乎意、必、固、我。通宇宙是一大生命体,人不可从躯壳起念,自为局限。 一切错误皆出于生命的一息之懈。 人类不是渺小,是悲惨。悲惨在受制于他自己。制与受制是一。渺小是最错误的见解。 深深地进入了解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才能避免和超出了不智与下等。这是最深渊的学问,最高明最伟大的能力或本领。 心的作用开始于有所觉识,从不自觉可以恢复到自觉。因为当初是从自觉慢慢陷于不自觉的,恢复到自觉亦即摆脱于机械性。机械性即是一种积重难返之势。 一切看你有没有决心与毅力,此即证明你有自由,没有限制你的东西。 心、物即能、所。 邵康节云: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先。 鱼在水中不知水,人在心中不知心。 良主有待自觉,失去自觉即不能自主。 偏而失中、呆而不活、隔而不通。一社会有一社会之习俗,一人有一人之习染。 世上向外四下照顾,精神散乱,落于被动,而或者还自以为有本领,哀哉。 平常人无事干便心无着落,寻些事情来消遣时光,皆其心之习于外放而不知所以存之也。 人生意味最忌狭小、浅薄、短近。于此有两个危险:社会崩溃、自己动摇。 经济生活分散了人心,而组联了人身;政治形成集团对抗,划分此疆彼界。 心中无事即是至乐。至乐者无所待于外之乐也。 止观之观即是自觉,自觉明强是脱离习气之本。习静应于此求之。止观之止以自性清净自性无生为归。 没有一成不变之局,亦没有无所从来之事。凡事均可向上追寻,向下料度。但你不应求所谓最初与最终。初终是有的,但没有最初与最终。即是说,没有究竟之初,穷极之终。
动亦定、静亦定,永不落被动而恒时是主动。换言之,始终有心在。气动即失心,心在则气为心用。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在一切法里头,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叫邪知邪见。经上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同学受了菩萨戒,还有四相四见,那叫名字菩萨,有名无实。真正的菩萨没有四相,没有四见,为什么?菩萨是正知正见。四相四见是邪知邪见,我们岂止这四种,不知道有多少种,一天到晚乱七八糟的知见,想东想西,全叫妄想,全是邪知邪见。什么叫正知正见?没有知见,般若无知,那叫正知正见。什么时候你到了无知,正知正见就现前,人家来问你,无所不知,妙就妙在这里!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