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精英”是对博士教育的嘲讽
2014/9/6   热度:166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对32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1%的人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参与调查的人中,本专科学历、硕士学历和博士学历者分别占到51.0%、27.1%和11.2%。 (《中国青年报》7月28日)
2008年中国大陆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2007年,我国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仅从人口基数看,这组数据并不高,但如果比较一下中美两国的教育基础和科研能力,以及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基本规律,又不能不说这组数据高得让我们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大跃进式的发展,必然导致博士教育的百病缠身,以及学术风气的积贫积弱。首先是博士生数量剧增带来的质量下滑。据调查,我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8名博士研究生,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至3名学生的比例。在这种博导只能“大致浏览一下论文框架”的现实下,博士生的水术水分有多大可想而知。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博士论文抄袭事件的频繁上演。更令人忧虑的,还是学术品格的堕落和教育底线的失守。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一直以来都令社会不齿甚至愤怒的“学术不端行为”,有高达62%的博士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
76.1%的人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这当然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民意呼声。但怎么看,这都像一次集体恶搞,乃至一种极度的嘲讽。正如有学者所认为,博士作为学历教育的“塔尖 ”,其教育水平不仅反映一国最高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影响着一国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倘若博士教育尚还处于需要“回归”的迷路之中,那么我们的精英教育到底指向了何处?莫非真像网友所调侃的那样,得指望“圣斗士”?
博士生教育是为培养一国研究性顶尖人才而设,因而精英化高端化是其基本的教育方向和价值追求。然而悲哀的是,如何“回归精英教育”却是目前博士生教育所面临的最大课题。与精英化对应的是“职业化”,为职称,为晋升,为谋求一个好职位,浓重的“职业化”读博动机,决定了博士教育的整体浮躁。姑且不论一张博士文凭是否能与职业能力划上对应关系,但看这些准博士一派功利的驾式,就不难窥见我们的博士群体所持何种焦虑心态。
其实仔细想想,浮躁的又何止一个博士群体?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乃至我们的社会,不都处于这样的一个浮躁之中?从幼儿园开始的等级划分,到中小学生减负的雷声大雨点小,从中学开始的教育资源倾斜,到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实用化,从职场上的重文凭轻能力,到全社会对学历的盲目崇拜,我们何时不功利,何处不浮躁?
教育主管者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从方向上就犯了错误?集体焦虑下,发展教育事业是否已经演变成一种政绩追逐,因而轻易地被一些虚高的数据所蒙骗,而盲目乐观?显而易见,“博士不精英”应该警醒的,不仅仅给我们的博士教育。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