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商业伦理思想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2014/9/3   热度:189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即是商业活动的全球化。商业活动在将全球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的命运进一步地息息相关了。佛教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功德”、“智慧”、“平等”的发展理念极具普世价值。只有商业和优秀文化在共同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才有希望对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最大限度的积极作用。 在当今时代中,人们受经济利益至上的思想观念所主导,将几乎全部的精力倾注于直接的经济利益攫取上,而忘失了文化对提高人生存智慧的重要性,以至于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变得偏执和疯狂,无视经济规则、法律制约及道德标准,致使大量官员堕落,无数商人沉沦,不可避免地使经济变成了一柄利弊参半的双刃剑。 在浩翰的佛教经典中,从不同角度阐释商业伦理思想的经典很多,如果人们一旦对其有所了解,很容易会感到它是人类珍贵的思想宝库,并且会看到今后商业健康发展的光明前途。在此,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佛教商业伦理思想的价值取向 “自利利他”是佛教商业伦理思想的人生社会价值取向标准。佛教认为,人生存在的唯一社会价值在于“利他”。如《菩提行经》卷二中说:“我于今生中,净心行利行,于利益即无,何事于饮食?凡所作为事,要在于利他,彼无利非爱,定获罪无疑。” 佛教明确指出,脱离了利他,一切个人的利益都没有真实的意义,只有在利他的基础上,才有真实的个人利益可言。如《优婆塞戒经》卷二中说: “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者乃名自利。” 又进一步概括说: “利益他者即是自利。” 佛教“自利利他”的思想是高度重视物质经济利益的。于《大智度论》卷第五十六中说: “贫穷故,自不能利益,何能利他。” 因此,欲实现“自利利他”的人生社会价值追求,不应墨守“安贫乐道”,而应通过商业等各种正当的手段去积极的创造财富。在佛教中,实现“自利利他”,除用商业等手段牟取财富外,还可从事农业、牧业、工业、文化产业等一切有益于社会的事业。因此,《菩提资粮论》卷第三中说:“凡利世间事我皆应作。” 二、佛教商业伦理思想的具体内容 反映佛教商业伦理思想的具体内容非常丰富,在此首先介绍十八点。 (1)佛教在商业上追求的是普遍利益。如《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卷下说: “利养普世。” “利养”的含义,泛指可以滋养人的物质经济利益;“普世”义指普遍世间。今人所说“普世”一词即出自佛教。在经典中又相应地提出以“供养世间”为乐的思想。如《菩提行经》卷第一中说: “若有布施于少食,修善供养于世间,所施大小如蚊蚋,亦获快乐得半日。” (2)佛教在商业上追求的是共同利益。如《长阿含经》卷第十一中说: “同利等彼己,所有与人共。” (3)佛教提倡发展商业首先在于造福社会贫弱。如《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卷下说:“不为自己受蓄财物,凡有所得悉为成熟贫苦众生。” 《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中说:“若少财时先给贫穷后施福田,先为贫苦后为富者。” (4)佛教发展商业在于造福社会大众。《优婆塞戒经》卷第二说:“为众生故,求以弘利。” (5)佛教认为正当的商业活动对造福社会具有无穷无尽的意义。如《六度集经》卷第三中说:“治生以道,福利无尽。” “治生”义指“治理生业”,是古代商业活动的称谓。 (6)佛教认为商业经营的成功须具有全力以赴和专心致志的务实精神。如《杂阿含经》(该经为一卷本)中说:“佛告比丘,治生有三方便未致利能致,已致不减。何等为三?是间比丘,有治生者晨念多方便尽力向治生,日中亦尔,晡时亦尔,求多方便尽力索令有利。” (7)佛教要求商业经营要具有善始善终的敬业精神。如《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二中说“有所为作而不中舍” 。《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中说“凡所作业要令毕竟……所作未竟不中休息” 。 (8)佛教以知识技能的获得作为商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中说:“有智之人所学世法,于学中胜,以是因缘便得财富及大自在。”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四中说:“先学众技能,次集诸财宝。” (9)佛教在当时提出的商业经营范围很广,包含了一切正当的生产经营活动。《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中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六中说:“为利世间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所谓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 《正法念处经》卷第二十九中说:“云何布施?或入大海、过大旷野以求财物,或从他佣力求财布施贫穷苦恼之人。” (10)佛教反对用欺诈等非法的手段牟取商业利益。如《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中说:“如法求财,不以非法。” 《优婆塞戒经》卷第三中说:“不以非法求觅财物。” 卷第四中说:“不以斗、秤、杂、余、异、贱欺诳于人。” 卷第五中说:“贩卖市易教令以平,无贪小利共相中欺。” (11)佛教崇尚积累财富从小开始的理念,反对不择手段的暴富妄想。如《长阿含经》卷十一中说:“积财从小起,如蜂积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12)佛教要求商业经营活动应依法纳税。如《正法念处经》卷第二十六中说:“租税依法不欺王者。” (13)佛教认为用邪恶的手段牟取商业利益,其结果只能是对自身的侵害和欺骗。《法句经》卷上说:“贪欲无厌消散人念,邪致之财为自侵欺。” 《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十八中说:“不以斗、秤而行欺诳。他所委信亦不侵取,无复奸恶积蓄财利。” (14)佛教非常重视商业的管理。《别译杂阿含经》中说:“财物不应寄付四处,一者老人;二者远处;三者恶人;四者大力。” 《长阿含经》卷第十一中说:“财业既已具,宜当自守护,出财未至奢,当选择前人。” (15)佛教对商业利益的获得提出了一套可行的支配方法。如《优婆塞戒经》卷第三中说:“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举拟用。” (16)佛教将外在的商业经营和内在的人生道德修养的经营相结合。如《三慧经》中说:“有内治生、外治生。索钱财诸珍宝是为外治生,守意念道是为内治生。” (17)佛教对当政者曾提出了支持商业发展的要求。如《宝行王正论》中说:“随时遗商侣,平物价均调。” 佛教要求当政者应重用善于商业经营老实可靠的人。如同论中说:“持法戒清净,了事有干用,能生长护财,解义巧书算,于他心事等,畏罪亲爱王,富财多眷属,宜立为职掌。” (18)佛教牟取商业利益是以生命为目的的,反对本末倒置。如《大智度论》卷第十三中说:“人为命故求财,不为财故求命。” 三、佛教商业伦理思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佛教商业伦理思想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在此归纳为7个方面: (1)佛教商业伦理思想对促进未来世界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人们普遍受物质经济利益至上观念的驱使,以及一般传统思想难以给现代商业发展提供相应帮助的情况下,虽然相关的经济法律和规则在不断完善,但是经济方面的各种犯罪仍非常严重。通过建立各种相关的法律和规则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这难以替代一种良好的人文精神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因此,如何为现在与未来经济健康发展建立一种良好的人文精神基础,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问题。对此问题的解决,佛教商业伦理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佛教商业伦理思想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现代经济发展较之于欧美尚属落后,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日益紧密的发展趋势下,如何既能取长补短又能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领导经济健康发展潮流的法律、规则及人文精神基础,应是一件值得认真面对的大事。佛教在中国发展两千余年且经典完备,如果对其中的经济思想加以研究汲取,无疑会成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人文资源优势。 (3)佛教商业伦理思想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国强烈的经济发展意志必须与社会其它方面相和谐,才能稳健持久。佛教有关经济的思想内涵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力量。在佛教中,僧众是由极少数人组成的,在家信众是众多的,他们历来就有从事商业活动的传统,在佛教信仰有关思想的影响下,更加本分地从事商业活动。但是,在由于历史上对佛教的商业思想的研究和传播不够重视,其应有的价值及影响尚远远未能得到发挥。如果现在佛教界能对佛教的商业思想加以整理,积极对广大佛教徒进行传播教育,就一定会转化为佛教商业者为社会的财富创造做出更大贡献的精神动力,从而进一步使佛教为和谐社会的推进做出巨大贡献。 (4)佛教商业伦理思想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种新资源。商业伦理思想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范畴,是否具有一套良好的商业伦理思想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成败。佛教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佛教商业伦理思想古而有之,虽因未被发掘使其价值没有显现,以至于人们因缺乏了解而存有误解,但仅从商业伦理思想的角度来说,佛教也堪称是卓越的哲学社会科学,在今天对繁荣发展商业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同时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种新资源。 (5)佛教商业伦理思想是实现“人间佛教”目标的最切合实际的理论基础之一。“人间佛教”作为近现代佛教的发展目标,由于其思想理论基础不够充分,以至于有时显得有些过于空洞和理想。今天,对中国佛教而言,所依存和面对的“人间”是“商业社会”,因此欲实现“人间佛教”,如果脱离了关系社会命运的商业发展,将难免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佛教的核心思想“六度”与“四摄”之所以都以“布施”为首,正表明了佛教在面对社会的时候是首先重视物质经济利益的作用的。因此,充分发挥佛教商业伦理思想的价值及作用,创造丰富的财富来造福社会,是实现“人间佛教”的重要基础。 (6)佛教商业伦理思想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各种宗教信仰虽同属于信仰的范畴,但是存在很大差异。佛教商业伦理思想较之其它宗教而言,堪称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 (7)佛教商业伦理思想有助于重新树立佛教自身的社会形象。在以往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佛教的歪曲和误解很深,通过对佛教商业伦理思想的传播,一定能够廓清认识,重新树立佛教的形象。 结语 商业活动是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人是商业活动的主体,人只有在将商业活动与优秀思想文化充分结合的前提下,才会拥有物质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智慧”;进而才能避免因经济需求所造成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发展失衡的问题,形成“平等”发展的健康态势;最终才能实现将经济手段转化为真正造福人类社会的“功德”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犯罪和缓解经济危机,使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其它社会组成部分和谐发展,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否则,即使全球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也难免会因发展失衡而导致崩溃,现在的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 所以,欲使现在发展经济的世界潮流扬长避短,需要充分重视佛教的商业伦理思想,摆正经济发展的目的和手段,将“外治生”和“内治生”充分结合起来作为行为理念,就一定能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更加和谐美好的境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上说“积财自丧,厚财贱道”,世间几个人知道财是罪业?你能够舍财,你就修福了。积财就是罪业,你晓得这个世间人,多少人缺乏财用,你把财留在你自己身边,让一些人受苦受难,这不是造业是什么?何况这个财积在身边,增长贪欲;如果不离开贪欲,你修因证果依旧得不到自在。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社会,社会上确实有发大财的,他累积财物达到几十亿美元。他有没有得到自在?他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他没有离开贪欲,所以他不自在。他的财常常有人打主意,想窃取他的、想瓜分他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