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孝与尽义务
2014/9/6   热度:163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篇第二·六)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第二·七) 我们之前讲到过“孟懿子问孝”的故事。这老孟家相当有风格,父亲刚问完孝,他的儿子孟武伯也跑来老爷子这边问孝了。 孟武伯非常有意思。首先,他的名字叫“彘”,彘是野猪的意思;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名字也叫“彘”。其次,孟武伯的这个“武”字,是他的谥号;巧之又巧,汉武帝的谥号也是个“武”。 谥号是“武”、名字又叫“野猪”的男人,一般都是胸前贴一个“勇”字、到处惹祸的主,汉武帝穷其一生,都唯恐天下不乱。可能正因为孟武伯平时仗着自己是高干子弟,又好武,常打架斗殴、惹是生非,所以老爷子告诉他:“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这样才能称为孝。 一个人年轻时,总会因为胸中的热血和血管内含量过高的荷尔蒙,而干出一些千奇百怪甚至危及自身的事情。在自己,只觉得酣畅淋漓,快意恩仇;但在父母,却可能整夜无眠、忧心忡忡,驻足在门口,左等右盼。《论语》中还有句话“父母在,不远行。”(《论语》里仁篇·十九)也是此意。而疾病呢,是属于所谓“不可抗力”因素,就算你不上街招惹是非,也可能得病。 所以,孝的第一层意思就是你得保护好自己,别让父母担心你、为你劳心劳力,除非不可抗力,中了H1N1,到宾馆住几天,否则决不能胡乱闯祸;也只有保护好了自己,你才可能在将来的岁月照顾好父母。要是在与古惑仔们打架斗殴过程中,缺了胳膊少了腿,别说照顾父母了,还要拖累老母亲。 子游是小老爷子45岁的年轻弟子。他也来凑热闹,问老爷子孝的问题。老爷子说:“现在的人,以为孝就是每个月给父母几百元赡养费,有口饭吃就算了。但你家里头养了条哈巴狗,不也一样让它吃饱吗?如果心中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跟养只狗养只猫有什么区别?” 现在,对很多人来说,养父母跟养宠物,确实已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对宠物还要好过对自己的父母。宠物生病时,哇塞,眼泪哗哗地,跟天塌了没两样;父母生病,就跟火星上发生了交通事故一样,还要跟姐姐吵架来决定谁付医药费。在他们看来,赡养父母只不过是法律中规定的一项义务罢了。 法律条文中冷冰冰的文字,彻底摧毁了“孝”作为人类最本质情感的温暖。情感必然表现在行为上,但如果我们强行把行为和情感分离,不管行为做得有多完美,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算你一个月给父母2万元,那只是在尽义务,而不是在尽孝。 所以,孝的第二层意思就是你得照顾好父母。这个照顾跟“养”是不一样的。养只局限在物质上,你保证了父母不会饿死、不会渴死,法律不会来追究你。你跟父母,只是“欠债还钱”的债务关系:父母把你养大,你给父母养老。 老爷子从没认为能养父母就算孝。这种行为甚至跟孝一点关系都没有。决定孝与不孝最关键的,是心中是否存有对父母的“敬”。敬可以理解为感恩,或爱。只有出自于敬的行为,才能被认为是孝。 所以,孝从本质上说是人类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反映到行为上,就是平时所说的“孝行”。而这一切都源自老爷子这里说的“敬”。 正因为有这种敬,所以才会明白子女对于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才不会做一些出格、出轨的事情来让父母为自己担心;也正因为有这种敬,所以才不会把养父母和养宠物混为一谈,甚至本末颠倒,做出一些禽兽不如的事情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自性,众生的佛性为什么不见了?禁不起社会上种种邪恶的诱惑,无始来的烦恼习气现前,所以佛性不见了,就这么回事情。 佛性不见了,是不是真的不见?不是。佛跟我们说,是我们有障碍把它障住了。什么东西障碍了?烦恼习气障碍了。如何恢复?如理如法地修行。 这个如理如法,我们再说得明白一点,是随顺佛陀的教诲去做,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佛陀的教诲去做,这个“去做”就是修行。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