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
2014/9/6   热度:449
今年7月14日入伏。“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 盛夏高温,酷热难耐,很多人想方设法避暑降温,享受清凉,但对于患有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人群而言,此时却是“冬病夏治”的良好时机。专家提醒,“冬病夏治”适应症广泛,但也有很多讲究,并非每个人、每种病都适合。 “冬病夏治”的原理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代谢旺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治愈。“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的时机,辨证施治,适当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抓住时机“冬病夏治” 据河北省中医院儿科主任耿少怡介绍,“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有中药内服、穴位贴敷、穴位注射、刮痧、拔罐等。三伏天贴敷疗法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之一。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此时阳气升发,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张开,利用贴敷法将药物渗透入皮肤,刺激穴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温阳利气、祛散伏痰的功效。“冬病夏治”适用于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特别是对寒冷天气经常感冒、哮喘的儿童效果较好。 中医认为,哮喘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痰液是因肾气不足,水化为痰。而一年中数三伏天阳气最足,是借助天地间的阳气化痰的最佳时机。而且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患病之后,久病顽症较少,加之其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特点,对穴位贴敷的药物刺激十分敏感。贴敷时间是夏令三伏,即每年的初、中、末伏治疗三次(或四次),每次2-6个小时,连续贴敷三年为一个疗程。在穴位贴敷期间,家长应注意,不能让孩子游泳,不能吃冷饮,治疗当天不能洗冷水澡,以免寒气入侵。 “冬病夏治”讲究多多 耿主任提醒说,“冬病夏治”虽然适应范围广,但有很多讲究,打算进行“冬病夏治”的人一定要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热症不宜“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根据是中医“春夏养阳”、“天人合一”、“择时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等理论,适用于病性属寒、属阴的患者或体质偏寒、阳虚的人,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等疾病,虚寒性的疾病如痔疮、湿疹、咳血等或体质阳热亢盛的人并不适合“冬病夏治”。 其次,贴敷也有禁忌人群。“冬病夏治”虽然副作用小,但孕妇、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的人、对药物过敏的人、短时间贴敷即会大量起泡的人、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都不宜贴敷;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的病人也不宜贴敷;1岁以下的孩子也不宜进行贴敷治疗,因孩子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引起感染。 另外,饮食、环境不宜过冷。贴敷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不宜剧烈运动,也不宜待在空调房间及顶风吹电扇,最好待在自然通风的地方,以免寒气入侵,影响“冬病夏治”的效果。 最后,“冬病夏治”贵在坚持。“冬病夏治”治疗的是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所以治疗后的效果也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一些患者看不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就放弃了治疗,这是不对的。 ■小贴士: 今年“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时间 初伏:7月14日-7月23日 中伏:7月24日-8月2日 中伏加强:8月3日-8月12日 末伏:8月13日-8月22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今生相逢便是缘分,何苦去怨恨,何苦去仇视。每个人所见的、所遇到的都早已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我们应当好好珍惜。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