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手礼溯源


2014/9/6    热度:178   

中华民族自古是讲究文明礼仪的民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节特别多,如揖、拜、跪、稽首等等。这些礼数的形式不一,行礼的方法也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宾主之间相向行礼,没有任何肢体上的接触。有论者据此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握手礼”,这一礼仪是外来的。揆之于史实,这一判断可能失于武断。尽管秦汉以前不见握手之礼,但魏晋时期兴起的“执手礼”,确属一种握手致意的礼仪。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

  从文献上看,“执手”一词出现甚早,只是其含意与后世有别。《诗·郑风·遵大路》中就有“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的说法,不过文中的“执手”,不是相互间的行礼,而是表达一种慕恋的情愫,诚如郑玄所笺:“言执手者,思望之甚也。”正因为“执手”中的这一意蕴,古人往往视之为一种不雅的轻佻之举,如《史记·滑稽列传》中的“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就显示了“执(握)手”的私亵性。这一含义在后世的一些诗词中仍有流露,如三国时阮籍《咏怀诗》:“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可能正因“执手”的私恋性,东汉时公孙述在自己的登基大典上不与马援“握手”而行“拜礼”:据《后汉书·马援传》,公孙述称帝于蜀时,隗嚣派遣马援前往观礼。马援以为自己和公孙述从小一起长大,两人关系又不错,“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但公孙述却不,史称两人见面后,行“交拜礼毕,使出就馆”。可见在当时人眼里,“握手”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惟有“拜礼”是正式、严肃的礼节。

  到了魏晋时期,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士人相见、分别之际,常行“执手”礼,“执手”成为一种正式而通行的礼节,在某些场合下,甚至是一种理当奉行的礼节。下面的两则故事,就颇为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其一是张翰哭顾荣。张、顾两人是老乡,也是好友。顾不幸亡故后,因其平生好琴,家人遂在其灵床上放了一张琴。张闻讯前来吊唁,哭得很悲伤。令顾荣家人惊讶的是,张哭罢“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顾荣字)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其二是王吊唁谢安。本来王、谢两家,因婚姻问题而闹翻了,后来王听说谢安辞世,则捐弃前嫌,前往哭丧。孰料谢家管事的不让他进灵堂,“王亦不与语,直前哭甚恸,不执末婢(谢安少子谢琰小字末婢)手而退”(《世说新语》)。按这两则故事的文义,显然是应“执手”而出、而退的,只是由于当事人过于悲伤而忘情,忽视了应行的礼节。反过来看,这种忽视表明,当时“执手”已成为一种理应行之的礼数。

  可能也因为魏晋时期“执手”礼的礼节化,所以这一时期的“执手礼”相当习见。这方面的材料很多,仅从《世说新语》来看,当时人在相与往来之际,常行“执手”之礼。

  分别时“执手”,在魏晋时尤为常见。如桓玄与殷仲堪相斗时,桓追杀殷氏,殷氏从荆州败退,只有豫章的罗企生追随他,“路经家门,遵生(企生之弟)绐之曰:‘作如此分别,何可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行。’企生挥涕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世说新语》)。这里的“执手”,显然是生死离别时的互道珍重,其悲壮和庄重之意,不言而喻。萧昭业父子诀别之际的“执手”,其意境也近乎此:其父“临死执昭业手曰,阿奴若忆翁,当好作”(《世说新语》)。

  事实上“执手礼”不仅在分别时用,在见面时也用。《世说新语》注引《楚国先贤传》说,南阳的宗承(字世林),在当时是一位名士,史称他“修德雅正,确然不群,征聘不就,闻德而至者如林”。那时尚未成名的曹操很是敬仰他,曾“屡造其门”,但每次都因为宗的客人太多,他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后来曹操终于找到了一个空子,“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世说新语》)。曹操的愿望虽然落空,但却体现了时人“执手”请交的礼数。又如时任廷尉的钟毓欲与夏侯玄交,夏以志趣不同,断然谢绝。后夏因事下狱,“毓为廷尉,执玄手曰:太初,何至于此。玄正色曰:虽复刑余之人,不可得交”(《世说新语》)。

  耐人寻味的是,魏晋时期何以兴起“执手”之礼呢?这可能与汉末战乱导致的各民族大交融有关,亦即北方少数民族的“执手礼”,随着民族的迁徙传到了中原和江南。据史料所载,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有行“执手礼”的传统。如女真人就以“执手礼”表示重托、安抚和慰劳;满族人也是“无作揖打躬之礼,相见惟执手”。史书中于此也多有记载。如《北史·慕容垂传》说慕与苻坚会面时,“坚大悦,郊迎执手,礼之甚重”。据《辽史·国语解》,“执手礼”在辽军中也普遍施行,“执手礼,将帅有克敌功,上亲手慰劳;若将在军,则遣人代行执手礼,优遇之意”。这种历史习俗,今天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盛行,如位于呼盟根河市最北部敖鲁古雅河畔的鄂温克族,每当有客人来时,男女老少全家出迎,先行“执手礼”以示欢迎,然后再生火备饭菜,款待来宾。

  综上所述,我国自古就有“执手”示好的习俗;魏晋时期,受北方少数民族“执手礼”的影响,中原士人也纷纷习行“执手礼”了。虽然魏晋后“执手礼”不再时兴,但遽论我国古代没有握手礼仪,恐怕与史不合。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菩萨六度第三条就是忍辱,忍辱决定有好处。我们受了人家的欺负、侮辱,不必怨恨,冷静地去想想,他来害我,为什么不害别人?一定是我们过去生中有过节。他来害我,我心里明白,这是我受报,我们的帐正好到这里就结了。心开意解,这个结化解了,没有怨恨心,我来生也不报复他,他也不再找我麻烦,帐了了,这是真正有智慧的做法。如果受别人侮辱、陷害,心还不平,还怀恨在心,这就是恶的种子、恶的业因,将来遇到缘,就是遇到适当的机会,一定报复。这个报复绝对不会报复得恰到好处,总是过头,生生世世都过头一点,累积的时劫久了,那就不得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