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和“端五”
2014/9/6   热度:154
谈到端午节,人们马上可以联想到两千多年前中国的第一位诗人屈原,和令人垂涎欲滴的粽子。 屈原和粽子的传说,以及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已是家喻户晓。但为什么要叫“端午”呢?相信知其所以然的人不多。其实,端午原称“端五”(《太平御览》卷31引《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初也。”)所以,端五就是初五。 换句话说,端五是初五的别称,并不是五月初五的专用名词。而我们知道,朝精确化的方向发展是语言的演变规律。因此,和“端五”同音不同字的端午就被发明出来了。 中国古代的干支历法规定正月建寅,也就是说,用以标志农历正月的地支是寅。我们知道,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这个次序,以寅为正月顺排下去,午就落在农历五月之上。 汉字的神妙之处就在这里。当端五改为端午之后,读音没有变,意思却更明确了。因为,“午”代表了农历五月,所以端午就只能是五月初五了。 接下来,再谈粽子的来源。我认为,粽子的真正来源应该和屈原没有直接关系。即使是有关系,也只能是后世文人通过本身的丰富想象力,把当时楚人的祭水神风俗和屈原投江的故事挂钩的结果。 只要我们读一读《楚辞》,就可得知当时楚国的水源非常丰富,除了多江多河以外,还有相当庞大的沼泽地,譬如著名的云梦泽就是一例。 如果说,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民族的特点是务实的话;那么,以《楚辞》为代表的楚人的特点就是浪漫,而且崇尚玄想,在宗教上表现为浓厚的巫风。这已是研究荆楚文化的学者的定论。 由于水力资源非常丰富,楚国当时已经出出现了水稻耕法,米饭是人们的主要粮食。虽然已经有了陶器,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拥有陶器。因此,楚人把煮熟的米饭捏成饭团,或者用比较大片的叶子裹饭(像马来人的椰浆饭),应该是很普遍的。 我认为,这就是粽子的真正来源。 原载1995年6月1日《联合早报》
既然楚人祭拜的主要是以湘君、湘夫人为代表的水神,而且食用的主要是米饭。那么,楚人以饭团或用叶子裹的饭(粽子的雏形)抛进江河湖泽里祭水神,自然是顺里成章的事情。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教我们用心如镜:外面的境界明明了了,内心不起心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是佛的境界。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众生,就能入佛境界。心中一念不生,就是知足。知足修圆满,就圆成佛道。念念为别人想,念念帮助别人,念念利益众生,这是佛菩萨的存心,这是觉悟人的心性。不让心中有贪嗔痴慢,不让心中有七情五欲。面对一切境界,不生七情五欲,就生智慧。真正健康之道是:身心清净、心中没有贪嗔痴慢。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