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商业的手做慈善
2014/9/5   热度:177
武汉慈善物资中心因为捐赠物多为旧物,无法变现,因而陷入生存困境,但在北京,同样的小型慈善物资中心,却将市民捐赠的旧物变现,不但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也能维持自身运转,这值得同行借鉴。 同心希望家园的爱心超市成立3年来,运营所得除支付售货员的工资、房租、运输费,每年都有盈余。售货员的日薪也从最初的10元涨到现在25元。第一年的盈余不到3000元,都捐给了一个患有白血病的孩子,那个孩子来自一个打工者家庭。第二年的2000元盈余捐给了一个身患重病的打工者。 虽然,超市一直运营良好,但马小朵却还是有忧虑,因为超市正面临着货源不足的危机。
农民工从同心爱心超市满载而归
“我们的超市是做起来后,才被别人称为社会企业的。”马小朵说。马小朵的机构经营着一家超市,这个超市现在被很多人称为社会企业,而马小朵成立超市的初衷显然不是这样。
马小朵是一家小型NGO——同心希望家园的创办者和负责人。2006年,马小朵来到北京石景山区琅山社区刘娘府村,那是一个典型的新居民聚集居住的社区。社区是由农村转为居民小区的,本地居民4000多人,外来人员7000多人,有时达到1万多人。该社区居民经济状况普遍比较差,大部分家庭以收废品为生。
正是出于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目的,曾经在几家NGO工作过的马小朵创办了同心希望家园。
“因为是在外来工社区,我就想着,不能整天高谈阔论,那样没有人愿意听。”
于是马小朵希望通过超市这样实体性的场所拉进和社区居民的关系。
马小朵经营的这家超市是一个爱心超市,货源都是公众捐赠的衣服,在超市里,这些捐赠的衣物以5元、10元低廉的价格出售。售货员由社区的妇女轮流担当,售货员每天可以有10元的报酬。
马小朵说,超市经营3年来,已经为所在社区提供3万件衣物,如果一件衣服为社区居民节省10元钱,那么这家爱心超市已经为社区居民节省30万元了。
除了为社区居民节省支出,超市更是为社区没有工作的妇女提供了一份工作,让她们可以享受到工作的乐趣并获得一份报酬。
更重要的是,超市已经成为社区居民交流的平台。“无论有事没事,妇女们会带着孩子来超市玩,和我们聊天。”马小朵说。
同心希望家园的爱心超市的货源都是公众捐赠的,但现在愿意捐赠的人却越来越少。
“我们联系了很多有衣服的机构,如高校社团,还有佛教基金会,但很多人一听说我们不是无偿送给社区居民,而是售卖,就不愿意捐给我们。”马小朵希望她的超市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这样才会做得更好。
马小朵的困惑在于,公众对于社会企业将商业手段与公益目的结合的不解。而这个概念被公众接受,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无疑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毕竟,商业与慈善的完美结合还需要一条漫长的道路。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教我们放下,是要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不是教我们放下工作。如果连工作都放下了,释迦牟尼佛何必要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他为什么不放下?他还要做得那么积极、那么认真,帮助我们这些苦难众生。诸佛菩萨积极地工作,为一切众生服务,全部是付出,没有一丝毫希求的念头,就是那个“放下”。工作要认真、要努力,要把它做得尽善尽美,没有丝毫希求自己要得什么好处的念头,这就是放下。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