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有多少弱点
2014/9/5   热度:158
昨天的节目里一个23岁的女大学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她家住农村,小时候曾不小心两次从房顶上掉下来,结果脊柱侧弯,一边的肩膀比另一边的高些。她一直没有觉得这让她与别人有什么不同,直到16岁的一天中午她偶尔路过教室门口,听到班里的同学偷偷地议论她,还给她起了一个非常难听的外号。最让她受伤的是议论她的同学中还有男生。从那天开始,她好像完全变了另外一个人,她坚信自己和别人不同,因为她是一个真正的残疾人。她再不肯相信周围的人。 她加倍努力地学习着,这也许是她知道的唯一让自己受伤的自尊获得小小补偿的方式,就这样她顺利地进入了重点高中,在大学也一是一等奖学金的常客。可是临近毕业,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绝望,她不相信会有学校聘用她这样残疾的老师。她更从来没有考虑过爱情,因为她觉得自己是如此的丑陋,“爱情与我无关”……在电话的那端她啜泣着,我知道压弯她肩膀的除了伤痛还有自卑,镜子里她看见的只有那不平的肩膀。 阿德勒说,面对世界,我们这些有限的生命常会感到一种无能感、无力感、弱小感或恐惧感,特别是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应对的问题时或者他自认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自卑就会出现。自卑不全是坏事情,阿德勒认为自卑既能摧毁人, 也能塑造人。自卑是每个人在追求价值和完美的人生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反应。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它的积极作用在于当一个人面对自卑而积极地寻求适当补偿,追求优越时,自卑感反而是催人上进的推动力, 使人不断开拓进取,体验积极的生活。一个适当补偿的人, 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门路,获得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如外貌不扬的女性依然可以通过智慧来达到心理补偿。即便如此自卑依然不应成为我们生命的推动力。 无疑生命并非完美,每个人都有一些“有(Have)”和“能(Can)”,也有更多“没有(Have not)”和“不能(Can not)”。当我们在词典里查阅弱点或者缺点的定义,我们常会有这样的发现,“不擅长的领域”或者“不足之处”。难怪我们都常陷入对自身不完美的自卑和焦虑,因为常常我们的“没有”和“不能”都会远远多过我们的“有”和“能”,基于这样的定义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无穷无尽的弱点。这样看待生命的方式令人沮丧挫败。因为在这样的信念中,生命成了没完没了修补缺陷的旅程,自卑成了我们成长的动力。我们不断在生活中扮演自己或别人的治疗师,而治疗的最理想结果不过是一个“没有缺陷的我”。 在《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一书中,马库斯·白金汉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弱点新定义:“弱点就是影响你充分发挥优势的因素。”换个角度来说,我们弥补弱点的原因并非成为史上最完美的人,而是为了让我们的价值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同理,当你在与每日生活中的烦恼和问题间挣扎的时候,你可否想到,这一切究竟是为了过上没有问题的生活,还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两者并非等价,因为也许只有生命息止的时刻,生命中才不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在不断弥补缺陷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忘记了生命本是可以用来享用的,我们没有多余的想象力设计如何找到自己享受的方式。既然每个人都有一些“有”和“能”,也有一些“没有”和“不能”,为什么不更多的专注在你能做什么?当我们眼中不再只有问题,我们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最好不要问你有没有价值,或者够不够有价值。如果希望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你只需要问一个问题,“我的价值在哪里?”牵牛花不会因与玫瑰花的比较而羞于开放,“因为绽放本身给予了每一朵花最深的满足,所有的挫折和紧张都消失了,一种超越了解的和平”。 在几米的漫画本子里有这样一段话,“露露不会游泳,不会飞,她的鸭子也是。露露带着小鸭子,天天到池塘边看别人怎么游泳,怎么飞——日子一样很快乐。”做自己能做的,做不到的时候也学会欣赏别人,这才是自信的态度吧。 参考文献: 《解开自卑的情结——阿德勒与奥修自卑情结比较及启示》 作者:洪霞 本文原载:《社会心理科学》,第 22 卷,总第 89- 90 期,2007 年第 1- 2 期,总第 215 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今天学佛,不是不用功,是真用功,为什么没有进步?或者说为什么进步那么慢?都是业障在作祟,这是第一个因素;冤亲债主来找麻烦、来障碍,这是第二个因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