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自心的宝藏


2014/9/5    热度:132   

《指月录》是一部永远也读不懂、永远也谈不完的书。禅师以无言之言,无法之法,举扬了宗乘,以活的手段指向了向上一着,“真实理地不染一尘”文字道理也是法尘中的净尘,何况烦恼习气?但是“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因此不妨文山书海,口笔纵横,总是以未了的大事因缘,而了众生心中对道的向往与悟的企盼!

  指向明月的文字实在是太多了,不立文字的禅宗却比任何一宗的文字都要多。也许是禅的活泼与别出一格,也许是祖师门太过慈悲,共扶一个破沙盘,欲令禅的学人能有一个“巴鼻”。但是不了禅意的禅人,大多在文字上下功夫,一钻进去再也出不来了。有为了禅的事迹者,不是修补、编辑,就是整理印刷,总想修整出一个新意,烘托出一片精美,其在赞叹文字的优美与公案的奇特时,忘失了自己的面目,失去一双本具的智眼。因此,忙忙碌碌了一生,殚精竭虑地努力,终究不知月在何处?性从何见?只有千指万指的指法,全然地蕴聚在无穷无尽的妄想心中,得意洋洋,自以为是禅学泰斗,悟境高深。于是禅的文字就如同世间的哲理一样,被思想支解得只剩下概念的游戏!

  文字中无明月,明月中却无妨显文字。悟道的禅师可以画一幅空中的明月、水中的净影,而学人只通过眼观耳闻,通过想像的空间,见到不是月的月——纸上的月与水中的影,于是意念在不断地创造,心在不断地幻变,由熟悉而成禅习。

  真月在哪里?如何方能指陈?

  祖师说:“向上一着,切忌道着!”洞山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禅师的言句只是含沙射影,唯应意会,不可实解,故于其中决不能存有所得之心。所以,唯有放下一切,打破情执,消融意解,离诸分别,或于参阅时回光反照,了悟心境不二之理;或于疑情处专究致力,如在如痴如呆中省悟,或于一念未生前彻见,则必当体圆明。

  禅要在无念、无住、无相中去体悟。

  禅不用逻辑,不立系统,更无可以追慕的外相。所以不了禅旨的人,往往太过于重视禅的外衣而失去了禅的精神,太执著禅的活动而缺少了禅的内省。于是贪名利的人辄以禅为标榜,以点缀自身的形象。聪明利智的人则以禅为哲理,为玄谈,拼命向文字堆里讨消息,在冥想苦思中立知见,以完成一己的风格。而真有智慧、重实证的人,必以禅为自心的觉悟、回家的拐杖,故依师传而无师见,借语句而离文思,即法了门而了法执。直到桶底脱落,水中月消,一片虚朗,全然天真,方会得自家田地、本地风光,于是无禅之可禅,无言而复言矣!

  在缺乏禅的手眼明师的年代,禅录的文字是值得珍贵的。我们应珍惜每一次的获得、每一番的捧读、每一念的明白。它们使我们有了与古德交谈的机会,有了它山之石攻玉的方便,有了闪现智光的契机,有了醒悟自心的善缘。

  对于不执取文字的人来说,禅文字的确是具有生命力的妙不可言的摩尼宝珠,是饥者之食,是渴者之饮,是迷失方向的南针。因此,只有以无心的妙心去观照、去透视、去回光,才能发现文字背后的真机妙意,才能开发自心的清净妙德,才能发现自性的无尽妙用!

  禅不可以立文字,禅也不可能无文字,无门是禅的门,无法乃禅的法。当你解谈《指月录》的时候,同时解开了自心的宝藏,回归了自性的家园,空中的明月、性海的智光,就在你无念无思中朗然全体,那么,你也就不枉来禅门一趟了!

相关链接:

《大乘百法明门论》臆测(一)

《大乘百法明门论》臆测(二)

解开自心的宝藏

喇嘛长寿的密码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在发心修行时候有磨难就是考验,要忏悔祈求佛菩萨加被。千万不要有悔心,后悔做了,后悔舍了……因这个悔心可能会行非法事,这就是魔扰、经不起磨练。魔障就起在你要发心时,因为魔障就是你自己。因为这个它来的很准时,只要做就会来障礙你。忏悔精进祈求三宝加被、不要后悔做了而行非法事,阿弥陀佛!您辛苦了,早安吉祥,感恩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