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精神家园——读《禅宗哲学象征》有感


2014/9/3    热度:190   

  长久以来,不知是文学的熏陶和儒染,还是个性的张扬,我似乎总在追寻着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境界,似乎在我的前方,总有一团模糊的影子在引领着我,召唤着我。起初,我将它归结于“文的载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无法把这种“道”融会到生活中去,越来越多的困惑围绕着我——我想寻求屈原的高洁脱俗,可是我们每天必须要面对世俗的扰;我想往庄子的遗世独立,可是我无法扶摇九万里的高空,必须置身于情天欲海之中……如何做出取舍的选择,在我感到困惑的进修,我有幸受到了吴老师关于佛教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禅宗哲学象征》讲座对我的开示。
  正如吴老师在讲座中所提到的,古代文学作品底层,很多的意象,情趣,都流漾着禅宗的情韵。这一点,我之前也感受到了一些,但我不知那种懵懂的东西是什么,经过跟随吴老师的学习,使我豁然开朗,原来自己冥冥之中所向往的、追寻的那种信仰,就是佛性、禅宗,以至于刚见到它,我就会珍惜于它,痴迷于它。

  当今社会,红尘滚滚,光怪陆离,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充满诱惑的世界里,人们奔波劳碌,追求着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追求着被认同的成熟感,。可是,有几人能在喧嚣之中去寻求一方精神的净土,反省自己,审视自己?我们说现代人是浮躁的。我向往净化自己的心灵,凭借自己和力量净化别人的心灵。

  禅宗的哲学体系分为开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就人生自我完善的四个阶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首先是禅宗哲学本心论。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颗觉悟的、纯净的心。它超越有无、超越大小,超越美丑,超越尊卑,只不过后来由于我们生起了相对的观念,沉迷于世俗的欲望,我们才迷失了本心,失去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是一生修行的初级阶段,只有意识到心灵底层的那份纯真、澄明,才能找到精神的归宿。而遗憾的是,尘世中很少有人会在劳碌之余用般若的智慧的眼睛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纯真的佛性存在,只是有些人无法体悟得到。

  那是因为随着相对意识的生起,我们受到了情尘欲垢的障蔽,迷失了本心。而俯就追逐一些污秽的东西,这样一来我们便背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争名于朝,争利于世,使自己的一生到头来只是一场闹剧,成为一个空荡荡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社会,可悲的人生状态。这便是迷失论。

  开悟论教导我们应当通过怎样的渠道和途径、方法来重新地显现这个本来的心,作者用了一个象征性的语言告诉我们,只有将一切相对的,分别的观点去掉,必须超越对立,即不二法门,才能踏上回乡之路,找到澄明的本心。它教给我们一种淡泊名志、守静致远的人生态度,一份笑傲人生的洒脱,一种宠辱不惊的心态,一种无欲则刚的坚定。

  本心是澄明的,后来迷失了,然后通过各种办法让它开悟,开悟之后,体验便是境界论讨论的范畴。我们不是法师,不是高僧,甚至算不上居士,我们只是万丈红尘中的芸芸众生,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去体味活生生的禅意。所谓“青春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便是告诉我们生活当中,我们所见所闻都是纯真的佛性的显现。佛性时时刻刻在呈现着自己,山山水水都是真如,都是法性,只要我们用心去听,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都会感受到一份生命的真实与不染。

  我带学生去参加高考,当我面对着成千上万的考生和家长,来来往往的路人,我独自坐在树荫下的一点沉思,我想会及早地找回迷失的自己,不再困惑,找到回家的路,回归到精神的家园。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看赞叹、骂人都是一阵风,风吹到耳朵上去,你心就做不了主,你就会动,这就被风水转了,这就有风水。如果赞叹你,你也不喜欢;毁谤你,你也不在乎,你心如如不动,风水对你不起作用。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