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口夕阳斜
2014/9/5   热度:459
提起乌衣巷,很自然地想起唐代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的一首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一首独具风韵的金陵怀古诗,可谓千古传颂,妇孺皆知。诗中以秦淮河畔朱雀桥边的野草野花和曾为贵族豪宅的乌衣巷口一抹斜晖,构成了一幅荒凉冷落的图画,表现了乌衣巷的沧桑变化,抒发了诗人蕴含于内心深处的淡淡哀愁,诗中的“王谢”就是曾在乌衣巷居住,冠冕沉浮三百年的两大士族。 乌衣巷位于南京夫子庙文德桥南岸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巷口的墙上,乌衣巷三个字赫然在目。乌衣巷历史悠久,是三国时东吴的禁卫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卫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称乌衣巷。东晋时期,秦淮河两岸人烟稠密,乌衣巷一带华宅高第鳞次栉比,是朝廷达官贵族的居住区。而以宰相王导、谢安为代表的王、谢两大家族成员,也多居住于此。又传说王谢子弟善着乌衣,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故此地得名乌衣巷。 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而更令人惊奇的是,王、谢家族人才辈出。王羲之与另外两位大书法家王献之、王洵,书法成就登峰造极,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他与谢氏后裔的大诗人谢惠连、谢眺,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谢”。 隋开皇8年(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率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兵临建康城下。隋灭陈后,下令将“建康城邑,并平荡耕垦”。乌衣巷所有的繁华和荣耀当然也从此烟消云散,成为了历史。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对此处的感叹。寥寥数笔,便描绘了乌衣巷自六朝到中唐的沧桑变化。从此乌衣巷便名播中外,游人不绝。现在巷口刻着的这首诗为毛泽东手书。 诗中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诗人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乌衣巷。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诗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闹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无限感慨。 南宋时期,建康城曾一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繁盛,民殷物阜”。人们又在倾圮的王、谢故居上重建“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士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胜地。 历经千年的沧桑,乌衣巷已不复昔日的繁华,王谢华堂踪迹难觅。值得庆幸的是,为了挖掘、展示乌衣巷源远流长的历史,南京市秦淮区近年投入巨资,营造了一组崭新的仿古建筑群体--王谢古居纪念馆。 这是一组形制优美、古朴典雅的建筑,呈现一派“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格调。其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内部建筑与外部建筑纵横交错,相互垂直,紧密相连,构成了一组完整的艺术整体,与夫子庙地区的明清建筑风格和谐相糅,颇为壮观。 该馆大门上方,悬有“王谢古居”匾额。跨入门内,但见东、西两个院落。东院内“来燕堂”堂匾系当代著名书法家沙曼翁书写,以隶体杂汉简,笔锋遒劲有力,颇合六朝时期“王谢大宅”的风范。展室内陈列有王、谢历史及其艺术图片,细细观览,如同展阅一轴历史图卷。东墙上镶嵌有从南京南郊出土的《竹林七贤图》砖印壁画。院墙外北面,迎文德桥筑有“半亭”,镌以毛泽东录写的刘禹锡《乌衣巷》诗手迹,字体洒脱豪放,气度恢弘。 在东院与西院间有著名的“听筝堂”模拟建筑,这是当年东晋孝武帝临幸谢氏宅,听谢安弹奏古筝之地。西院正堂为六朝史展室,展览图片集中地反映了六朝时期政治、军事、科学、医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南厢房展出有“画祖”之称的东晋杰出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摹本复制品。楼上,辟为秦淮历史展室,展示了历史悠久的古秦淮以及近年来秦淮地区的发展、变化。 乌衣巷名人典故 听筝堂的来历 居住在乌衣巷的谢安,是王导逝世二十年后的位居宰相之职的辅政大臣。他神情深沉,思路敏捷,风度潇洒,工诗文,擅行书。史书上说他为政“弘以大纲,不存细察”,“人比之王导,而雅过之。”他指挥淝水之战,取得彪炳史册的功绩,获得罕有的殊荣,但遭到奸佞小人的进谗。孝武帝对谢安有了猜忌,担心谢安会篡权夺位,这就是所谓“功高震主”,历史上的忠臣良将难免的悲哀。有一天,孝武帝驾临乌衣巷谢宅,谢安设宴款待皇帝,君臣饮宴,表面欢恰,但心存疑惧。当时有“江左第一”的音乐家恒伊也在场,孝武帝命恒伊弹筝助兴。恒伊很同情谢安的处境,也佩服谢安的为人,故一边弹筝一边唱道:“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得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曹植写的《怨诗》,谢安听后不由得泪下沾襟。孝武帝也深受启发和感动,停杯不语,面露愧色,遂打消了猜忌之心。这就是乌衣巷古居中“听筝堂”的来历。 入木三分 王羲之七岁拜书法家卫夫人为师,并认真临摩古人碑帖,勤学苦练,博采众长。甚至走路、坐车还揣摩名家书法,用手指在自己的衣服上划写字形,时间一长,把衣襟都划破了。有一次,他在床上还用手指临空划字,忽然划到他妻子身上。他妻子说:“你怎么在人家身上划呢?自家体,没啦?”王羲之听到“自家体”的话,一下子悟出了一个道理:应该创立自己的书体。从此,他更勤奋练字,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书体,自成一家。 正因为王羲之不停地勤苦练字,天长日久竟练得腕力劲足,写出字来笔锋带力,真可以说是力透纸背。有一次他去看望一个朋友,碰巧友人不在,于是他在茶几上写了几个字就走了。后来这家人用力擦也擦不净,用水洗也洗不清。他在木板上写的字,让木工拿去雕刻,木工刻时发现木板上三分深的地方还渗透有墨迹。因此后来人们都说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这虽然是一种夸张了的说法,却很能说明他的功夫深! 坦腹东床 王羲之少年倜傥、洒脱,不同于流俗。当朝元老郗鉴有一爱女,想和王家联姻。王导是丞相,可谓门当户对。郗鉴派人到乌衣巷王府挑选乘龙快婿,王家年轻子侄不顾天气炎热,都穿戴整齐到东厢候选。来人相完亲后回去对郗鉴汇报说:“王家子弟个个衣冠整齐,风度翩翩,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等我相看,唯独一人,在东床上坦露着肚子,自顾吃东西,对我府相亲满不在乎。”郗鉴点头笑道:“这人举止不同流俗,正是我理想的佳婿。”一问知道是王羲之,于是就把爱女嫁给了他。这就是“坦腹东床”的故事,也就是把女婿称为“东床”的来历。 咏絮之才 才女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有一天,谢安在乌衣巷家中聚会,与子侄们谈诗论文。忽然寒风骤起,彤云密布,大雪纷飞。谢安想试试子侄们的才情,便随口吟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朗接口道:“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吟道:“未若柳絮因风起。”用柳絮比喻纷飞的白雪,色彩、动态、形象都很逼真,谢安非常赞赏侄女谢道韫的才思敏捷。后来,文学作品中常用“咏絮才”来赞扬才女。 可惜这位旷代才女的命运却不太好。乌衣巷两大家族世为婚姻,她嫁给了王羲之第二个儿子王凝之。王凝之也善书法,工草隶,历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职。按说算得上门当户对,美满婚姻,但事实并非如此。公元399年,五斗米教首领孙恩,从海岛率一群号称 “长生人”的亡命之徒,专事杀掳抢掠。当这些亡命之徒攻打会稽郡时,王凝之的僚属请求做好准备,但这位书圣的二公子完全没有乃父的倜傥洒脱,他昏庸无能,笃信五斗米教,自己进入内室摆香案祷告,请求神灵保佑。并对别人说:“已请道祖派神兵援助,”结果孙恩攻破会稽,王凝之和儿子都被孙恩杀害。谢道韫这位旷代才女幸免于难,劫后余生,悲苦寡居,抑郁而终。
旧时王谢乌衣巷
千古名篇扬天下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道人“以苦为师”,苦一点好!苦一点,对这世界没有留恋;太富足、太乐,不好,对这世界起贪心,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求往生也求不成。只要勉强能过得去,不要跟人争,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遮避风雨,足矣。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实念佛,这个人是第一有福报,真有福报。有一类众生虽然种善根,他也老实念佛,也专心念佛,认真地修净土,而且作大福田,他也肯布施;对于佛教的事情,大众公益这个慈善事业出钱出力。他的毛病出在哪里?“取相分别”、“情执深重”。取相是着相,着相分别,这是属于所知障。“情执深重”,这是属于烦恼障,就是感情太重了,世间恩爱放不下,这个也是麻烦大。受了这个牵累,他是很想求往生,结果是去不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