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死后“六中有”
2014/9/5   热度:315
佛家有一个名相,叫做“中有”(bar do),原义专指人死至再生那一中间阶段。因为这是介乎两段生命流程之间的状态,所以通俗来说,也可以称之为鬼魂。 可是在“生与死的禅法”当中,“鬼魂”实在是毫无意义的事,它有,亦无非幻惑而有;它无,自然亦因幻惑而无。因此“中有”便变成另一个含义:它是在我们生命流程中的一系列特定境界。每一个境界,有每一个境界的禅法。这些禅法,从世俗功能来说,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更自在;从出世功能来说,则可以使我们证悟一切现象与心识无非自显现,由是自解脱。 这便牵涉到佛家对生死的看法。 世俗执着于一段一段的自显现,当其于我们世界自显现时,便说之为“生”,当其不再自显现时,则说之为“死”。 佛家对于我们所说的“生”,只视之如同电视屏幕出现的场景,这场景不断变化,在屏幕中的人,每一个变化对他们来说都十分真实,因此便有十分真实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可是屏幕外的人,却如实知道,屏幕中的一切无非只是幻惑。于此幻惑告一段落时,那便是我们所说的“死”了。 所以,若能打破“显现”与“不显现”的世间执著,那么,生与死无非便只是生命流程中的一个段落。当其显现,并非实有;当其不再显现,并非消亡。 而且,“显现”与“不显现”其实非相同亦非相异。因为的确有显现与不显现的分别,是故不能说二者相同;然而无论显现与不显现,本质无非都只是幻惑,所以亦不能说二者相异。由是我们便只能这样说:生与死,无非是互相依存的现象,它的现象,在一个特定时空中非常真实,可是一离开这个时空,我们立刻便体会到它的虚幻。——这即是上来所喻,电视屏幕内外的不同境界。对于演员来说,屏幕即是他们自显现的特定时空,亦只有在这时空中,他们所扮演的现象才一切真实。 佛家因此便打破这有如电视屏幕的时空,将人视为“生”与“死”的流程,建立为六个“中有”,亦即是六种自显现的现象。 这六中有,分别名为: 一、处生中有(skye gnas bar do) 二、梦幻中有(rmi lam bar do) 三、禅定中有(bsam gtan bar do) 四、临终中有('chi'i kha bar do) 五、法性中有(chos nyid bar do) 六、受生中有(srid pa bar do) 这六中有的前三个,为人“生存”的阶段;后三个,则属于人“死亡”的阶段。所以修习这六中有法门,不但包括生时的修习,而且还须模拟由临终至入胎的死亡境界来修习。 或者有人会怀疑,模拟即不是真实,那么,依此来修习又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层次来回答。 第一个是世俗的层次。 在世俗中,我们其实都依着模拟出来的设施而生活,最直接的便是时间。时间完全是模拟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而做出来的设施。根据这相对运动,我们模拟出一条轨道,而且还给它一个名称,称为“黄道”。一经设施,这“黄道”便立刻发挥它的作用,否则我们的历法即无从建立。 同样,地球的经纬线、赤道、温度、气压等等,都是由模拟而定出来的标准,可是,人却必须依着这些设施来生活。 因此,模拟死亡至再生的三个阶段,即有如模拟由南极,经过赤道,走向北极。一设施,这设施便有了明显的功能。是故依着模拟出来的设施而修习,便亦同样有它的功能。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跟“六中有”法门同一来源的“中有闻解脱法”,才会于近七十年广泛地在西方社会传播,起初称之为《西藏死亡书》(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经十度重译之后,较新一个标题却是《藉理解中有而得自解脱的深法》(The Great Book of Natural Liberation Through Understanding in The Between),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Robert Thurman教授在1994年出版的翻译。 “藉理解中有”便可以得到“自解脱”,这即是说,模拟出来的设施,其作用无非是令我们理解。这理解既然超越时空,当然超越宗教。所以我们不必理会不同宗教对死亡有什么不同的说法(这即是不同的设施),只须依循着一个系统的设施来理解,我们就可以应付死亡。 难怪近代心理学大师荣格(Carl Jung)于评论《中有大解脱》时,称赞它是“深刻的人性和对人类心理更深刻的透视”。这即是超越了宗教局限,而看到了这法门中关于人性与心理透视的一面。既然如此,我们还怎能否定设施的功能,这就等如我们无法否定心理的功能一样。况且,“禅法”所对付的,恰恰便正是我们自己不自知的心理。 第二个是超世俗的层次。 佛家认为,人受缚于种种概念。这些概念,我们称为“名言”。人的一生,即是靠学习无量的名言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名言本没有错,然而人却错在执着种种名言为真实,而不理解它们根本只是一系列的设施,特别是在自己专业范围以内。 举例来说,一位化学家对于“氧”这个名言,会定义为“原子价为2,原子量为16的气体”。其实,在这定义中已用上了另外的三个名言设施,原子价、原子量、气体。所以这个定义只在我们的时空中觉得设施为真实,一旦脱离我们的时空,则原子价、原子量、气体恐怕都要重新定义,于是,“氧”这个名言便亦得重新加以定义。——这就足以证明,一切名言无非都只是受到极大局限的设施。 生与死,无非亦只是名言,倘若局限于我们的时空来理解,我们的心理一定会受到很大的障碍。倘若能超越时空来理解,而且是层层的超越,那么,人就能自在于生死,一如氧气,超越时空即再不受原子价、原子量、气体等等名言设施的局限与束缚,不受束缚,那就称为自在。 因此,在临终至受生三个中有,即是超越时空的模拟与设施。修习的人,因本身的根器不同,可能有层次不同的超越,有人超越得浅一些,有人超越得深一些,至究竟超越时,再无名言设施的束缚,那就称为“自然智”(或“自生智”),那就是佛的心识状态。 仿真与设施的价值,亦即在于此。 要理解“六中有”,可认将它们分成三对,那就是—— 处生中有——临终中有 梦幻中有——法性中有 禅定中有——受生中有 这样分成三对,那是因为可以将每对的前一个“中有”看成是预备,而后一个“中有”则是圆成。例如经历过“处生中有”的修习,同时也学习过“临终中有”的修习,那么,在临命终的一刻,即可凭借着修习“处生中有”和“临终中有”所得的证量来修“临终中有”,从而圆满成熟了解脱。因此它们二者之间即便有了依存的关系。 对于这依存关系可以这样来理解—— 如果不经过“处生中有”的修习,即使学过“临终中有”,也不可能光藉着“临终中有”的修习而得到解脱。 但如果只修习“处生中有”,除非是上根利器,可以于生时已得解脱(例如释尊,以及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的其中一些人),否则唯有在临终时然后才能圆成解脱。 为什么呢? 依佛家的说法,人在生时有物质身和感官的束缚,无论如何修习,一般很难不受物质身和感觉器官的影响,例如,身体会生病,眼耳鼻舌身会令我们感受色声香味触,那即是说,我们始终会有时空的局限,以及官能的局限。唯有在临终的一刹那以至受生,这“中有”身才能脱离这些局限而存在。因此,三个生前的“中有”修习,便只能成为三个死后“中有”修习的基础,一切修习目的,在死后中有才容易圆成。 “处生中有”与“临终中有”的依存关系如是,其余两组中有的依存关系亦如是。因此分成三组,便即是说,寻求解脱,须分别圆成三个目标,这就牵涉到法身、报身和化身的问题了。 谈锡永专栏:http://www.longquanzs.org/columndetail.php?id=94 图书信息: 《生与死的禅法》 作者:谈锡永 定价:¥26.00元 出版发行: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46242 页数: 203 定价: 26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8 目录: 我们的心要落妆 让心自在于生死 在一座中经历轮回生死 “三自解脱”和“如来藏” 认识“自显现” ——佛家修行的关键 生前死后的“六中有” 鸽子归巢。现证“本住” ——说“处生中有”之一 把禅法带人生活 ——说“处生中有”之二 念念分明修“胜观” ——说“处生中有”之三 幻人离幻境 ——说“梦幻中有”之一 梦中知梦与转变梦境 ——说“梦幻中有”之二 “四大光明”的理趣 ——说“梦幻中有”之三 “三虚空”与“四大解脱” ——说“禅定中有” 临终的解脱与往生 ——说“临终中有”之一 死相·临终·死光明 ——说“临终中有”之二 “往生”的修习与实践 ——说“临终中有”之三 怖畏与离怖畏 ——说“法性中有”之一 生起四种“现分” ——说“法性中有”之二 意生身与习气身 ——说“受生中有”之一 六种遮胎门 ——说“受生中有”之二 三个禅的境界 ——完结篇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你在乎的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你舍弃的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分担别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温暖,可以得到别人温暖的馈赠。这就是爱的神奇力量。放不下、心底无爱、闲得无聊,都会是烦恼的根源。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