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净其心之一:小乘道净心的进程
2014/9/3   热度:400
彻底净化自心,清除一切粗细烦恼的污染和无明的遮蔽,令心识本具的清净光明像烈日驱散阴云般朗然显现,从而解脱一切痛苦,获得圆满的自我实现,是佛教所有修证法门的核心。心识彻底净化的人格表征,是成佛,由人而佛,是一个心灵自我净化、人格自我塑造的漫长进程,佛学对这一进程的必经之道、心路历程,有明确的阐述,对净化之心灵的特征及其妙用,有详悉的描述。这是佛教心理学独具的内容。 净化心灵的进程,按所行道、所乘交通工具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小乘、大乘、密乘三门。 一、小乘道净心的进程 小乘(梵语hinayana)意谓载人到达目的地的小型车船或交通工具,是大乘佛教对部派佛教的称呼,大乘经中一般叫“声闻乘”、“缘觉乘”,合称“二乘”。小乘之“小”,主要是与以普度众生皆成佛果为宗旨的大乘相比,着重于个人超脱生死,其发心和所能达到的果境较小。据《阿含经》,小乘道的修证,因人的根器不等,有一步步渐修渐证者,也有顿悟顿证者,并非只有一条道。到部派、大乘佛教,形成了严整的修证次第,这种“道次第”,是一般修行者共同遵循的途径。关于小乘道的修证次第,南北二传佛教说法有所不同,但其内容和次第实际上大同小异。 南传上座部佛教净化自心的学程,依次第分为七种清净,其后五种清净已在本书第九章第四节《南传佛教的修观法》中作了简述。综述南传佛教修证之道的巨著《清净道论》以“清净”为题并分修学次第为七种清净,意味净化自心是佛法整个修证之道的实质。北传佛教小乘道声闻乘的修证次第,依《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等,分为七贤四圣凡十五个阶梯,总为顺解脱分等五位,如下表: 1、五停心 2、别相念住 順解脱分 3、总相念住 4、暖 七贤位 5、顶 顺抉择分 6、忍 7、世第一 8、须陀洹(预流)向 见道位 9、须陀洹(预流)果 10、斯陀含(一来)向 11、斯陀含(一来)果 修道位 四圣位 12、阿那含(不还)向 13、阿那含(不还)果 14、阿罗汉向 15、阿罗汉果 无学位 以上十五阶位,修习内容主要是止观,在登上十五个阶梯之前,还应该有一个入门的预备阶段,须在了解佛教的前提下,行三归依,接受五戒(出家者受沙弥等戒),按戒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改正以前的不良习气,不作杀盗YIN妄酒等恶业,若在家人,应尽职尽责,随力行善积德,布施修福,做一个好人、善人。《俱舍论》称此为“顺福分”,谓遵循五戒十善等法修集做好人、过好生活、能再生于人天的福报,生起世间有漏的善根,为该论所列见道前的三顺分之初。这一阶段,相当于南传佛学七种清净中的第一“戒清净”,清除了作恶破戒的粗重烦恼。在此基础上,观察人身难得、生死轮回之苦,发起超出生死的“出离心”,才有资格修习止观而进入七贤位。《瑜伽师地论》卷二一说在进入七贤位之前,须具备十二种证得涅槃的增上缘:自圆满(得人身、正信)、他圆满(正法住世)、善法欲(对涅槃的爱好追求)、正出家、戒律仪(受戒持戒)、根律仪(防护诸根)、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正知而住、乐远离(远离大众,独居寂静空闲处)、清净五盖、依三摩地(修定)。 七贤位之“贤”,谓经过预备阶段的持戒修福发心等,心态与行为已经堪称贤善,超出了普通人,趋向于圣位。其中前三位又称三贤位,属五位中的第一“顺解脱分”,意谓一心趋求涅槃解脱,生起定能结出涅槃解脱果实的有漏善根。又如上路之前准备路费衣物等资粮,故称“资粮位”。第一五停心位,针对自己的烦恼习气,选择修习不净观或数息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以对治之,一般多修不净观以治贪欲,或修数息观以治散乱,旨在令驰骋躁动的心停息下来,烦恼习气初步被降伏,逐渐深入正定,打下以正见修慧观的坚实基础。五停心位相当于南传佛学七清净中的第二“心清净”,其修习主要从数息观与四界分别观二门入手修定,同时修死随念(念死)、不净观、佛随念(念佛)、慈心观(四无量心观)四着重禅以对治烦恼习气,与北传佛学所修十念内容大体一致。心清净,意谓以正定伏住烦恼之现行,摆脱散乱攀缘心而住于定心。第二别相念住位、第三总相念住位,所修皆为四念处观,属毗婆舍那的初步修习。四念处(住)是以佛法的正见如实观察身、受、心、法,被认为是可以总摄佛法的纲领,《在阿含》第607经中,佛称四念处为能净化诸众生令息灭忧悲苦恼、得如实法的“一乘道”。利根者仅修此观,便可以证得涅槃。在别相念住位,修习者对身、受、心、法一一分别观察,有自相与共相两种别观。自相别观仔细观察身、受、心、法各自的自性:身念处观身体的各个部位、构成身体的四大、造色及身体上的五根,一一皆因缘集起,污秽不净,无可爱乐;受念处观心领纳外境刺激所生的的苦、乐等一切感受,皆悉无常,终归是苦;心念处观自心依缘而起,念念生灭不住;法念处观六识所分别的一切法,没有常一自宰的“我”。北传佛学将四念处的内容概括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共相别观,逐一观身、受、心、法的共性,观其皆悉无常、苦、空、无我。《俱舍论·分别贤圣品》:“一切有为法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为共相。”总相念住位,进一步总观身、受、心、法的无常、苦、空、无我四种本性,由别相念住的一一别观转为总体直观。经过这一阶段的止观修习,修行者能时常住于禅定中,对佛法有了深切的体会,能伏住烦恼不起现行,心态与普通人迥异。别、总二相念住相当于南传七清净中的第三、四以正智仔细观察名色的“见清净”和“度疑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谓通过观察名色,清除了邪见和对佛法的疑惑,获得佛法的正见,确认不疑。 七贤位的后四位,属五位中的第二“顺抉择分”,意谓能决断确认佛法四谛之精义,生起接近于见道证果的有漏善根,故称“四善根位”。又为见道证果前夜的准备阶段,故称“四加行位”。此四位的修习内容,是正修毗婆舍那深观四谛。第一暖位,喻如钻木取火,虽未出火,而木已发热,离出火已不远,《俱舍论颂疏》卷二三:“圣道如火,能烧惑薪,圣火前相,故名为暖。”此位逐一观察四谛的十六行相(特性):观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世间有为法因缘所生生灭无常,具逼迫性,一切执为属我所有者皆空,所执之我亦非真我,为苦谛四相(非常、苦、空、非我);观烦恼为苦因如种子生芽,由因必感果故烦恼的集合能令苦果显现,烦恼的集合令苦果相续不断生起,烦恼的集合令苦果成办,为集谛四相(因、集、生、缘);观诸蕴尽故生死之因灭,烦恼之火息灭故寂静无躁动,没有众患极为微妙,脱离诸苦众灾,为灭谛四相(灭、静、妙、离);观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为超出生死的必由之径,此道契合本来之真理,为可靠的正道,能使人永远超出生死,为道谛四相(道、如、行、出)。修至暖位,一天从早到晚多时住于定中,其观智不断转胜,《禅秘要法经》说此位之人“出定之时顶上温暖,身毛孔中恒初诸香,出定入定恒闻妙法,续复见身体温暖,颜貌熙怡,恒少睡眠,身无苦患。”其心情也时常悦怡平静,不为忧愁焦虑和喜怒哀乐所扰。但至此位,善根尚非坚固不可动摇,还有退失而造作恶业的可能,故称“动善根位”。 第二顶位,意谓到了顶,如山顶或人的头顶,是最高处,具体指动善根位的最高处。《俱舍论·分别贤圣品》:“动善根中此法最胜,如人顶故,名为顶法。或由此是进退两际,如山顶故,说名为顶。”此位在暖位最后所得殊胜善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观四谛十六行相,观智渐次增长,对佛法获得更为确定的体认,从而不会再起邪见。《禅秘要法经》说顶位人“出定入定,恒见顶上火出,如真金光,身毛孔中亦出金光,如散栗金,身心安乐,如紫金光明还从顶入。”但还是有退失善根的可能性。 第三忍位,意谓对四谛能确信明解,完全接受,入不动善根位,善根坚韧不可动摇,故名忍。此位修习,又分下中上三品,下品忍位深观欲界四谛十六行相与色界、无色界四谛十六行相,合观三十二行相。中品忍位就欲界与色、无色界之四谛三十二行相,渐次减缘而观。上品忍位唯以一刹那心观欲界之苦谛一行,进入上一位。 第四世第一位,意谓达世间善法中的顶巅,得世间最殊胜法。《俱舍论·分别贤圣品》:“以有漏故,名为世间;是最胜故,名为第一;此有漏法世间中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此位亦同上品忍位,唯观欲界苦谛,以此一行一刹那心,直趋见道。四善根位观修的内容,大略相当于南传佛学七种清净中以生灭随观智等十四种正智观察四谛的第五“道非道智见清净”、第六“行道智见清净”。此二清净,谓对佛法的精髓四谛深切理解体悟,获得直趋见道的切实正见。 《俱舍论》颂总括四善根位的功德说:“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第一入离生。”谓修至暖位,即便退失善根而造恶业堕于三恶道,但涅槃的种子已经播下,必定不会堕落太久,将来必然会结出涅槃之果。修至顶位,再不会断了善根。修至忍位,即便轮回转生,也必然不再退失善根,不造无间业,不堕于地狱等三恶道,若达上品忍位,得五种“不生”:不卵生、湿生为畜生,不生不闻佛法的无想天与北俱卢洲、大梵天王三处,,不生为非男非女的阴阳人及诸根不全的残废人、畸形人。修至世第一位,即便死后转生,也必定能直趋向上,进入见道位。 四圣位又各分向位与果位,凡有八阶,称“四向四果”,证入者超凡入圣,称“四双八辈”。向位,谓趋向、接近于正果位。四圣位相当于南传佛学七种清净中的第七智见清净,谓亲证出世间的智慧,获得直观真实的正见,清除了不如实知见的迷昧心。 四向四果之第一须陀洹向(初果向),意译“预流向”,谓趋向于进入圣者之流。《俱舍论》卷二三:“诸无漏道总名为流,初预此流名为预流。”由世第一位深观欲界苦谛,观力纯熟,一刹那间亲证苦谛,得“苦法智忍”,进入预流向,继而没有间隔地次第观三界四谛而得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任、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共十五种无漏心,名为见道(亲见圣道);又名“入正性离生”,谓入涅槃圣道而离见惑烦恼;又名“圣谛现观”,意谓以无漏慧现见四谛,现观(梵巴语abhisamaya),谓以现量分明现见,《成唯识论》卷九:“现谓现前,明了现前,观此观境,名为现观。”苦法智等八智,谓由亲证而得现见四谛的出世间智慧,苦法智忍等八忍,则指证得八智的因或前奏,“忍”谓对四谛理认可承受。类智类忍,指关于色、无色界的智和忍,因为类似于先所得的欲界智、忍,故名。至须陀洹向位,因亲证真理,对佛法得到由切身体会所确认不疑的正信,故能于见道之一刹那间顿断三界的身见等共88品见惑,打开直观佛法四谛的智慧眼,名“法眼净”,《杂阿含》第262经佛言:须陀洹得法眼净,“不见于我,唯见于法”,此“法”指四谛、三法印之真理。《阿含经》》说法眼净者“远尘离垢,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瑜伽师地论》解释说:“见法”谓于四谛善见;“得法”谓获沙门果(证果);“知法”谓于己所证能自了知。此外法眼净者还有于佛法僧如实遍知、于自证无惑、于他所证无疑、不籍他缘宣说圣谛、一切他论所不能转等殊胜利益。《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说预流分顿渐二种出离,渐出离者见道后依次渐证二三四果,顿出离者见道后依未到地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而证阿罗汉果。 第二须陀洹果,意译“预流”,又名“初果”。从预流向十五心后,无间隔地证得第十六心“道类智”——亲证色、无色界道谛的智慧。从此证须陀洹果,开始进入修道位。此位圣者得“位不退”、“信不退”,若寿命长,继续进修,可以即生直证阿罗汉果,即便来不及继续修证而再入轮回,也不会退失对佛法的信仰追求,不会犯戒造杀盗YIN妄等恶业,不会堕入三恶道,至多只在人天二道往返七次,最后必定得涅槃。一般说须陀洹断身见、戒禁取见及疑(对佛法的疑惑)三结,欲界烦恼相当淡薄。《治禅病秘要经》:“不贪世间,达解空法,豁然还得本心,破八十亿炯然之结,成须陀含。”《楞伽经》卷四:“须陀洹断三结烦恼,离贪嗔痴”,由住三昧之乐,离性嬉戏及性需求。《清净道论·说智见清净品》列举须陀洹所断烦恼和恶业有:身见、邪见、戒禁取见、疑、悭、引生三恶道果报的欲贪和嗔恚,以无常、以无我为我的想、心、见之颠倒,杀生、偷盗、邪YIN、妄语、邪业、邪命(以不正当的手段谋生)及其他由于烦恼而不应有的行为(“不应行”)。《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九说初果人“虽复有欲等者,道共戒力,性离邪行,他境自妻,一切不犯。”“虫常任运离刃四寸”,虽有事中与烦恼相关的独头意识生起,而了法本空不计其有实性,虽能润生于欲界而不生修罗、鬼、畜、地狱四道。但此位圣者尚未断能引生人天果报的欲界贪、嗔等烦恼,YIN根、情根未断,当遇到特别有吸引力的境缘时,虽然不会做出违反戒律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事,但还可能生起贪爱嗔嫉慢等有漏心,可能见色起意甚至堕入情网,因此未能免再生于人天。《修行道地经》云:“其修行者已得初果道迹,知诸五蕴皆归无常,不能尽除。……长夜修习离于爱欲,适见好色,YIN意还动。”《大智度论》卷二八:“虽得初果第二道,犹为欲染之所蔽。”质言之,初果圣者在见地上是圣人,在本能性欲望上有时还是凡夫。 第三斯陀含向,又称“二果向”、“一来向”,以所见之道继续修持,断欲界共九品修惑(随思而起的贪嗔等烦恼)中的下三、四品,烦恼较初果更为淡薄。断三品修惑者还会于人天中来降生三次,称“三生家家”,断四品修惑者会于人天中降生两次,称“二生家家”,其中皆分来往于人中的“人家家”和来往于人、天二处的“天家家”。 第四斯陀含果,意译“一来”,谓因断了欲界九品修惑中的下六品,贪嗔等烦恼更为淡薄,只须再来降生于人中一次,即必定证得阿罗汉果,故名。又称“二果”。《清净道论》说此位圣者之智能断(粗的)嗔,不会因遇拂逆而发大火。此位圣者的人欲尽管非常淡薄,但还遗留有三分未断,还有对特别境偶然生起贪爱等的可能,《修行道地经》:“得往还道斯陀含人,若见外形端正姝好,YIN意还动。若说恶露瑕秽不净,YIN意即灭。”其烦恼比初果人要淡薄得多。 第五阿那含向,又称“三果向”、“不还向”,进而断欲界九品修惑中的第七、八品,人欲几乎断绝,但因只余一点人欲未断,尚须于来生才能证得阿罗汉果,故名“一间”(有一生为间隔)。 第六阿那含果,称三果,意译“不还”,谓断尽九品欲界修惑,不会再来欲界受生。此位圣者命终后,往生色界,于彼处继续修持,证得阿罗汉果,按其所断色、无色界修惑的不同而证涅槃的形式有别,分为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行无色、现般涅槃七种。此位圣者中成就禅定者,能入受想灭尽定,能发诸神通。《清净道论》列举此位圣者所断烦恼和不善业有:细的欲贪、嗔恚、恶作(后悔)、邪思惟、以不净为净的颠倒想,两舌、恶口。《修行道地经》云:“阿那含果,不退还世,以脱爱欲,无有诸碍YIN鬼之患。”但还有与色、无色界相应的色贪、痴、慢等未断。《大智度论》卷二八:“虽离欲染第三果,余残痴、慢犹覆心。” 第七阿罗汉向,又称“四果向”,进断色界、无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八品,最后入像金刚石摧碎一切一样能破坏一切烦恼的“金刚喻定”,断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有顶”)的第九品修惑,同时引令能断尽三界一切烦恼的“尽智”,即证无学位阿罗汉果。 第八阿罗汉果,称“四果”,阿罗汉(巴利语arahat)意为不生、杀贼、应供,谓断尽三界一切烦恼贼、不再轮回转生,因而应该受世间供养的圣者。〈摩诃般若经〉卷二:“断色染、无色染、无明、掉、慢,得阿罗汉。”《清净道论》列举阿罗汉道智所断的烦恼有: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痴)、昏沉、睡眠、无惭、无愧、(对名誉和称赞的)随贪、以苦为乐的想与心之颠倒、邪智、邪精进、邪念、邪解脱,绮语。阿罗汉又有两类六种之别。两类者,一慧解脱阿罗汉,唯依初禅未到地等浅定或顿观顿悟而发的无漏慧,断尽三界见、修一切烦恼,此类罗汉未必成就深定尤灭尽定及神通。二定慧俱解脱阿罗汉,不仅依无漏慧断尽三界见、修一切烦恼,而且成就禅定神通,能入灭尽定。六种者:1、退法阿罗汉,道力较浅,遇缘(如生病等)可能会退还至下三果。2、思法阿罗汉,常害怕退失果位。3、护法阿罗汉,精进防护所证果。4、安住法阿罗汉,虽不防护,亦能不退。5、堪达法阿罗汉,能迅速达到不动法阿罗汉。以上五种阿罗汉根钝,必须具备衣食具足、环境适宜等条件才能入定及解脱,名“时爱心解脱”(时常爱护所得法,在具备条件时得到解脱)。6、不动法阿罗汉,为最利根者,不为一切境缘所退动,不依赖任何条件而得入定及解脱,名“不动心解脱”。一般讲阿罗汉,都指不动法阿罗汉。 关于小乘道的修证阶梯,《大乘同性经》等说声闻十地:受三归地(归依佛教)、信地(依人而信)、信法地(由了解、理解佛法而信)、内凡夫地、学信戒地(持戒)、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其中第六八人(忍)地,相当于须陀洹向见道位。又说缘觉的修证也分十地:昔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八圣道地、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证寂灭地、六通地、彻秘密地、习气渐薄地。其中第七证寂灭地,相当于阿罗汉果,第八六通地证定慧俱解脱。一般说缘觉道的极果辟支佛不仅断三界一切烦恼,而且进断一分烦恼习气,其解脱、智慧皆超胜于阿罗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一定要有慈悲心,一定要有真诚心,这个很重要!所以在家里面做荤腥给家人吃,你自己最好吃肉边菜。最初的时候,他们也许会认为你吃素营养不够、没有体力,比不上他们,但过了几年之后,他们吃肉食常常生病,你素食比他们健康,慢慢地他们就会觉悟到素食殊胜。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