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气血的捷径-打通胃经
2014/9/5   热度:4140
从治病到养生,仿佛是一个从温饱步入小康的过程。要治病,就要知道什么是病。“病”在中医里的含义是“心火”的意思,心里有火就生了病。而心火是从肝上来的,肝的不平之气就是心火的源头。所以,治病从调肝入手,才是治本之法。 中里巴人老师作健康讲座 养生是一个较高的层面,养生就是保养生命。而生命是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体。因此,养生不但要养护身体,更要调适精神,也就是要修炼“精、气、神”。精气神正是养生的目标,也是养生的基本要素。而先天之本——肾脏的强壮,正是精气神充沛的源泉。简而言之,治病从调肝入手,养生以强肾为功。 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基。很多人都知道肾脏功能的重要,想尽各种办法来补肾,以益寿延年、永葆青春。但是人们也发现,肾脏易衰而难补。于是,道家有打坐、意守丹田、还精补脑之法,中医有艾灸关元、肾俞、太溪之方,同时还有许多滋阴壮阳的药疗食补。这些方法使用得当,都会有不错的效果。只是一般人很难分清体质的寒热,把握不好养生方法的火候,所以通常不敢去尝试和坚持。那么,除此之外,有没有更简单安全的方法可以达到补肾强身的目的呢? 其实,所谓补肾,就是要增强肾的功能。简而言之,肾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生殖的功能,一个是排毒的功能。其中,生殖的功能通常在40岁以后就会渐渐减弱。但如果能将生殖的功能保持旺盛不衰,那么人就不容易衰老。如何保持这种精力呢?我们可以借助自身一条不易枯竭的经络——胃经来实现。 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后天的营养给人以气血持续地供应。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所以胃是人体最活跃的器官,也是人体气血最容易汇聚的地方。但气血总是随进随出,并没有真正地保存下来。如果您要想健壮,想长寿不衰,那就需要有足够的气血储备才能实现。 肾脏之所以为先天之本,是因为它能够调动激发出人体的原动力。其实,这种原动力就是生殖的力量。这种生殖力量,也是万物得以繁衍的动力。男性在青少年的时候,通常会有一种“精满自溢”的现象,这也是气血充足的表现。但是过了中年,尤其是在结婚生子以后,这种现象就会日益减少,渐渐地表现为精力不足。这时采用通常的健身方法,往往只是满足于维持身体不至于衰老过快,并不能让身体长久地保持活力。 其实,身体的潜能是无限的,就像大自然的神力,只是需要您去发现和挖掘。而保持肾精的充足,就是点燃天然神力大药库的火把。 肾精就像银行里的存款,生活在温饱水平的人都是随挣随花,没有多余的储备。而没有存款,日常生活也可以维持,只是无法进入小康。人的身体如果没有多余的能量储备,也可以活得很正常,只是不能达到强壮和长寿。如果只是活得长而不健康,也不是什么快乐的事情。所以想要强壮,就一定要培补肾精。肾精就是人体气血的储备。 《黄帝内经》中说,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这就告诉人们,想要使身体强于常人,想要将体能转化为智慧,就要学会开发肾这个人体天然的能量库。道家有意守丹田,就是在积聚肾精,精足随后“还精补脑”,就是要把体能转化为智能。 但是积聚肾精谈何容易,因为肾精不是光靠集中意念于一点就可以生成的。而且,集中意念本身,很多人就无法做到。通常一打坐,就会杂念纷飞。这样何时才能补足肾精呢? 其实,我们可以循阶上梯,借假修真。那就是尽全力打通后天之本的胃经,来补足先天之本的“肾精”。《黄帝内经》中还有一句至关重要的话,也是在告诉我们这条胃经的重要性,那就是“痿症独取阳明”。阳明在这里正是指胃经。后人对“独取”多有歧义,有人认为应该泻胃火,有人认为应该补脾胃。实际上,只要打通胃经,补泻的事情身体自会处理得很完美,无须外力画蛇添足。那什么是“痿症”呢?就像花枯萎了一样,人的气血不足了,血液流不到它该流的地方,脏腑、肢体、肌肉、筋脉自然就萎缩了。所以,要想保持青春常驻,我们一定要在胃经上多费些工夫。 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美容的文章,就是让女性朋友们每天敲打一下胃经,以保持气血对面部的供应。很多人对美容之道有误区,更认为胃经与己无关。其实,世上并没有单纯的美容方,美容的目的首先是要保持年轻,而要保持年轻必须身体健康,要身体健康自然气血要充足,要气血充足就非得让胃经通畅不可。 那如何让胃经通畅呢?知道了原理,方法完全可以自己创造,比如推按腹部胃经(尤其是腹直肌部分)、敲打大小腿上的胃经、在胃经路线上拔罐刮痧,以及练武术的基本动作——蹲档骑马式、跪膝后仰头着地等,都是打通胃经的方便之法。 当您不想只是凑合活着,还想追求精彩人生的话,别忘了还有一条捷径,那就是打通您的胃经。 附:足阳明胃经简介 1.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入上齿龈,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内承浆穴(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发际至额(头维),与督脉会于神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会大椎,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胃,络于脾脏。 缺盆部直行之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入小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首腹里向下到气冲处与前脉会合,再由此向下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膑,沿着胫骨前嵴外侧,下经足背,进入足第2趾外侧端(厉兑)。 经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治胃肠病、神志病和头、面、眼、鼻、口、齿疾患,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 承泣 四白 巨髎 地仓 大迎 颊车 下关 头维 人迎 水突 气舍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伏兔 阴市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下巨虚 丰隆 解溪 冲阳 陷谷 内庭 厉兑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供养就是放下,能把一切放下,心就清净了。我们想修清净平等,为什么得不到?心里头有牵挂,放不下!佛教菩萨要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普贤菩萨修供养,也是教我们统统放下。从哪里放起?从身外之物放起。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没有贪恋之心,没有取舍、没有得失,你就自在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