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的医学贡献
2014/9/5   热度:209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出身于南朝士族,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平生好学,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十七岁以才学闻名,通晓历代典章制度,与江□(左学右为敲字右半边)、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宋升明元年(公元477年),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后二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公元477~493年),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后拜左卫殿中将军。齐永明十年(公元492年),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创立茅山宗道教,不与世交。句曲山有一山洞——第八洞宫,以“华阳之天”命名,故建馆名“华阳馆”,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萧衍即位(公元502年)后,屡请不出,但念其旧功,“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天监三年(504年),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炼丹之用。天监十三年,敕于茅山为其建朱阳馆以居之。天监十五年又为其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且“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隐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岁,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陶弘景一生经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博学多才,通晓阴阳、五行、山川、地理、方舆、产物、医药、本草、天文、历算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炼丹家、文学家。为我国的古代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本文试就陶弘景在医学、药学、化学等方面所做的贡献进行初步探讨。 陶弘景对医学的贡献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而追求长生则首先须祛除疾病,因为疾病可以损害身体健康,甚至导致人的死亡;人要生存,而且还要追求永生,当然要能够却病强身才能延年益寿,却病是益寿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因而重视养生的道教必然要同医药学发生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道教养生之道有赖医药学;而医药学的发展,在历史上确有不少道教士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此外,道教还有着同其他宗教一样的慈悲胸怀,以广行善事、积功累德、济世利人为务,甚至以之作为得道成仙的条件之一,这也促使道士们不仅关心自身的病痛,而且去拯救他人的疾苦。故学道者往往兼习医术,以致有所谓“十道九医”的说法。陶弘景即是其中之一。 陶弘景祖上十分重视医术,有祖传秘方《范汪方》。这部方书是范汪(公元309~373年)编写的,又称为《范东阳方》,共105卷。陶家几代人都利用此书卫生保健或给人治病,这对陶弘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陶弘景十分重视道教医学养生学的研究,主张道士的修炼应从养神、炼形入手。为总结道教在养神、炼形方面的修炼经验,撰写了《养性延命录》一书。强调养神当“少思寡欲”,“游心虚静,息虑无为”,调节喜怒哀乐情绪,防止劳神伤心;炼形则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避免过度辛劳和放纵YIN乐,辅以导引、行气之术,方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陶弘景读过葛洪的《肘后方》后,十分推崇葛洪的学术观点,对葛洪评价甚高:“葛氏旧方,至今已二百许年,播于海内,因而济者,其效实多……”。又说:“抱扑此制,实为深益……”。然因年代久远,传到陶弘景时代已有缺漏,脱简不全。于是,他就“辄更采集补缺,凡一百一首,以朱书甄别,为《肘后百一方》,于杂病单治,略为周遍矣,昔应璩为百一诗,为箴规心行”。他将《肘后备急方》的内容进行整理合并,在归纳为七十九方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二十二方,共一百零一首,取书名为《补缺肘后百一方》,是一部治疗内外诸疾及论述药物学的专著。全书共三卷,上卷三十五首,主要讲内科疾患,中卷三十五首,主要讲外发病,下卷三十一首,讲“治为所物所苦疾”。他在补缺葛洪《肘后方》时,为了避免后人将其所添补的内容误认为葛氏原著,而把自己所加入的注,以红笔写出来,以示区别,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可贵的。另外,他在补缺《肘后方》时,并不是盲目继承葛洪之学,而是对其缺点错误进行了删改,提高了原书的科学价值。由此看来,他于“补缺”之余,也作了大量考证修改工作。因此,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葛洪学术成就,在很多地方融合有陶氏的学术思想。 他曾在浙江永宁福泉山结草为庐,读书采药,为民治病。群众感其恩,将其所居之地称“陶山”,种药之处称“药齐”,练功之地称“白云乡”。 陶弘景一生著书很多,约二百二十三篇。其中关于医学,除《补缺肘后百一方》三卷外,还有《梦书》一卷,《效验施用药方》五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尺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养性延命录》二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集药诀》一卷等。其中绝大多数均已散失。 陶弘景对药学的贡献 道教的修炼方法有很多,如行气、导引、内观、存想、服食、辟谷、外丹术、内丹术等等,其中服食又名服饵,即服用一些有益于健康的药物以求养生成仙。因此为了更好的服食,就必须深入地研究药物。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道经仙方,服食断谷,延年却老,乃至飞丹转石之奇,云腾羽化之妙,莫不以药道为先。”仙道与医道的异同在于“用药之理,又一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异世法。”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经典之作,到梁代时手抄的版本较多,所载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各不相同,“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且错误很多,“或三品混糅,草石不分,虫兽不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陶弘景将其进行了归纳整理、增补修订,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共七卷。在内容上经过“苞综诸经,研括烦省”,兼顾“仙家道术所需”,“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在体例上“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首创按药物性质分类,改《神农本草经》的上、中、下三品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在药物的数量上,是在上述载药数量不等的《神农本草经》中选取了365种药物,再加上汉、晋两代名医所用的药物365种,计730种。365是一年的天数,陶氏云:“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卅名”。该书充分体现了道家“天人相应”的思想,是陶氏在医药学著作中的代表作,是我国继《神农本草经》之后,又一部按照当时较先进的科学方法分类的,有条理,有系统,并有丰富内容的中药学名著。该书对药物名称、来源、产地、形状、药性、鉴别、功用、炮制、保管等均加记述,为我国药物学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书中明确指出药物的产地、采制方法和药物的疗效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还考订了古今药物的度量衡,为我国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隋唐以后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陶弘景对化学的贡献 服饵炼丹是道教重要的修炼方术,陶弘景对此非常重视,积极从事炼丹活动。史载,他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开始,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炼丹实践,在梁天监(公元502~519年)中曾献丹于武帝。在获得丰富炼丹经验的基础上,他撰写了《太清诸丹集要》、《合丹药诸法式节度》、《服饵方》、《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炼化杂术》、《集金丹黄白方》等炼丹服饵著作。 道教另外的一个修炼方法是外丹术,外丹术就是用炉鼎烧炼矿物类药物,企图炼制出令人长生不死之仙丹的一种实验活动,属早期道教中影响最大的、用以追求成仙的方法。较早的炼丹活动是企图得到黄金之类的性质稳定、不易朽坏之物,并希望通过服食之而达长生不朽。后来道教认为,“道”生万物有着特定的程序(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人们只要能够在丹炉中浓缩地再现这个过程,依“道”之造化规律来运用“火候”烧炼药物,令这些药物逆宇宙生成之程序而返回它们从“道”生来时的状态,然后服食之,便可令人长生不死,是即所谓“夺天地造化之功,盗四时生成之物”。道教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性质不稳而比较容易发生变化的物质(如水银和铅粉等),却不能真正认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呈现的化学反应,而是以为一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变化为另一种物质,象征着它从宇宙生化程序的一个阶段返回了另一个阶段,并以为其经过多次“还炼”之后即可回复至“道”的状态,而人若服用了这种经过还炼的丹药(如“九转还丹”)之后,即可随之回复至“道”的境界,永存不灭。六朝时期,道教多以为服食外丹乃是成仙的唯一途径,如晋代葛洪说:“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唐末五代以后,外丹术由于所成丹药多具有毒性而常常令服用者中毒身亡,故开始逐渐衰落而终被内丹术取代。 陶弘景做为道教上清派的实际创始人,对服饵炼丹必然非常重视。他在长达二十年的炼丹实践,获得丰富炼丹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前述如《太清诸丹集要》等多种炼丹服饵著作。其炼丹成就,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后世本草学,推动原始化学的进展具有积极作用,是继魏伯阳、葛洪之后又一著名炼丹家。虽然他在追求长生成仙上遭到了失败,但发现了许多化学反应现象,对古代化学的贡献却很大,对近代化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炼丹术,依方法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加热使固态物质发生反应,称为火法;另一类是通过溶解固态物质再发生反应,称为水法。这两种方法,也是现代化学反应最基本的形态。 古时所说的“消石”实际是硝酸钾(KNO3),“朴消”实际是硫酸钠(Na2SO4),由于两者都是白色晶体,且均易溶于水,当时人们难以识别,陶弘景云:“消石治病亦与朴消相似,《仙经》多用此消化诸石,今无真识别此者”,他提出用火焰法来鉴别硝石(硝酸钾)“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这种将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能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由此可见,远在1400多年以前,陶弘景就已经发现了“焰色反应”,并应用于实际,利用它来鉴别硝石和朴。据西方化学史记载,德国的化学家马格拉夫(1709~1782年)发现“焰色反应”,马格拉夫1758年在一次实验中,将两种“碱”(苏打和锅灰碱)的粉末分别撤在酒精灯火焰上,结果他发现苏打(碳酸钠)把火焰染成黄色,而锅灰碱(碳酸钾)却把火焰染成紫色。陶弘景发现硝石(硝酸钾)存在“焰色反应”,比德国的马格拉夫要早1200多年。 陶弘景在炼丹过程中对化学方面有许多开创性的见解。他提到,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也”,讲的是水银在镀金、镀银中的独特作用。他还说,黄丹为“熬铅而作”,胡粉为“化铅所作”。黄丹即四氧化三铅,胡粉为碱式碳酸铅,这里指出铅及其化合物能相互转换。陶弘景还认为,醋酸能加快铁对铜盐的置换反应:“鸡屎矾……投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鸡尾矾可能是碱式碳酸铜,苦酒是酒作酸后变成的醋酸。总之,陶弘景知识渊博,在道教、药学、医学、化学以及天文、地理、气象、文学等诸多方面为我国的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现代对于陶弘景及其成就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但愿这位曾经造福于中华民族的先贤的科学成就和科学精神,能为更多的世人所知,造福于人类,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执着是见思烦恼。见,你看错了;思,你想错了。什么东西看错了?头一个,把身体当作我。为什么身体不是我?我不生不灭,身体有生灭。就像衣服是我的,又不是我,脏了可以换一件。你就想到身体是我的又不是我的,用几十年不太好使用了,就换一个。你能够这样看法的时候,生死就看破了,就不会怕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