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被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摧残


2014/9/5    热度:322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做一个让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老师。这个梦想最初来自我对写作文的反感,后来又加进了对中学语文课的厌烦。

我其实很喜欢写作文,但我很讨厌写一种作文,如“一件小事”、“一件好事”、“最难忘的一个人”。也不知从哪儿继承的传统,那时候,写一件好事总是上学捡钱,送奶奶过马路,最后还得来一句“孩子你叫什么名字?我的名字叫雷锋”;写难忘的一个人,一定是跟好朋友闹掰,再赶在人家转学的时候和好;写佩服一个人就是对方背影高大起来,而自己越来越渺小;在很多在文章的结尾,往往还要做上一个梦,变成一只小木船或小蜜蜂。

我后来知道,作文写成这个样子,老师还给打高分,是我们的语文课本和语文教学出了问题。那时的语文教材八股得不行,老师讲起来也教条得可以。课文流行着“一件小事”体、“杨朔体”、“秦牧体”、“背影体”、“吴伯萧体”。老师讲起课来,不外乎“段落大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三种武器。一篇写景课文,说作者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远远不够,还得看出“抒发了作者投身于祖国建设的热情”能给高分。

我上过的语文课给了我这样的印象:写作文就是编作文,语文课文都是八股文,千万别说出你的真实想法,那样老师才会给你高分。孩子们被这样的语文课摧残真是不幸,这就是我为什么想当语文老师的原因。我想教他们说点人话和常识。除此之外,我的语文课还要有一些内容,告诉孩子一些实用的,比如小孩本应该是什么样儿,怎样坚持自己的观点,怎样用演讲表达想法等等。但我知道,在考试至上的当下,在课本和教案千篇一律的环境里,没有人敢找我当语文老师,因为我只会误人子弟。

但是,当我有机会读到民国小学语文的课文,《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本评介》和《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本选粹》,我才知道我追求的一些东西,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有过。但那时候的一些课文,在后来的语文课本里已找不到踪影,课文里闪现的一些火花,也早已连灰烬都找不到了。

这两本书像一个语文百科全书,让我对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有了直观的认识,上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民国时期、国统区时期、解放区时期,不同时期和政府的语文教科书,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小学教科书的变化,与时代的变迁、政府的更迭,以几乎相同的节奏进行着。

在我读来,与当下的课本相比,民国时期的语文课本洋溢着一种开放的精神,有些问题并不设置惟一正确答案,以引导小学生主动探讨问题。比如:1932年出版的《新选国语读本》第一册,有篇课文叫《两个疑问的信》这样说,“平之:先生时常对我们说,进退要守秩序,应对要有礼貌。但是也有人说,秩序,礼貌,是束缚自由的东西。照你看来,究竟应该怎样呢?”这样的问题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深了些,但这种尊重小孩子,并鼓励他们进行讨论的平等思想很让人服气。

再比如1937年的《北新文选》第二册,一篇课文《自由神》的课后问答题:“1、蟋蟀唱什么山歌?2、金鱼流什么眼泪?3、他们为什么要求自由?4、不自由有什么痛苦?5、不自由的人叫什么?6、自由是可以要求得到的吗?”问题从浅到深,逐步推问,后四个问题有很强的开放性与探讨性。你也许会怀疑,孩子们能懂这些东西吗?他们也许似懂非懂,但我相信,经过对小蟋蟀和小金鱼命运的关心和独立思考,有些孩子会把自由这两个字刻在心里。这不正是语文课本启蒙的作用吗?

尤为可贵的是,有些课文不仅告诉孩子们道理,还会教给他们方法。如《高小国语读本》第二册中的一篇,《一个有趣的会》:“课后,我们一级,开了一个自治会成立大会……每一个同学要发言的时候,一定要得到主席的许可……在疑案讨论到分歧的时候,那真有趣极了,譬如,接连有了两个以上的主张,主席就逐一付表决……在这一次会议上,我得到了许多经验,我觉得集会是要练习的。”思考题也问得有水平:“1、议案讨论到分歧的时候有什么现象发生?4、集会要练习吗?为什么?”

其他课文还有《学生自治》、《儿童节演说》等等。读者都是明白人,当然清楚这样的课文,对于大国之中的寡民,是多么稀缺的珍品,对培养我们的独立思想的小国民,又有着多么巨大的价值

最能够体现当时孩子的神采的,是这样一篇应用文,1922年《新教育教科书国文读本》第一册,“《致某校足球会书》:“某校足球会诸君公鉴:经启者,会自组织以来,只有两月,素乏练习,无从观感。久仰贵会热心体育,成绩卓著,原定于本星期六午后三时,拟约贵会诸君,在公共体育场比赛足球,俾得取法大雅,并以联络感情;想诸君亦必乐于赞同也。如荷俯允,请先示复为盼。此上,即颂健安。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足球会谨启。”这就是当时孩子们的日常应用文,这样的温文而又自信,健康又有气度,让你情不自禁地赞叹。

当然,上面这些课文,在民国小学教材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在份量上颇有不足。不幸的是,三十年代以后,随着蒋介石强化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小学课本里爱国爱党的内容明显多了起来。仅1934年的《国语读本》,第一册《他是谁》的内容就是:“他是谁,他是谁,他是孙中山。”在八册课文里,一共出现了七篇有关孙中山的课文。说明当时的党化教育已经侵入了小学语文课本,向孩子们单纯的小脑袋进军了。

而1947年的解放区,也在小学语文课本这块阵地上,与国民党展开了争夺。比如《柳树屯儿童团宣言》就说:我们多么高兴啊!在民主政府的培养下,我们活泼地成长起来了。可是卖国贼蒋介石,又领了美帝国主义闯进中国,要把我们重新抛回地狱里去。这是多么可恨!我们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发挥我们的力量,同卖国贼及帝国主义斗争!保卫我们的民主乐园,解放全中国。”

看来执权柄已经意识到了,儿童是一块泥巴,他们以后拥护哪个政权,全看小时候被捏成什么形状。儿童能不能自然蓬勃地生长,全看大人们是不是心藏恶念,而事实是,大人们经常对语文课本痛下辣手。孩子们的遭遇很像《病梅馆记》所描述的:“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这些被摧残得变了态的梅花,不正是那些被致“脑残”的孩子的写照吗?

阅读这样两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使我走过了一段寻梦又失落的历程,我仿佛回到过去,寻找到了失落的小学语文,却又发觉那只是昙花一现。当语文课本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当好一个语文老师的理想,什么时候才能够实现呢?

在文中列举了这么多好课文,依然意犹未尽,抄录1935年的《复兴国语课本(高小)》一篇课文作为收尾。

第四册第十一课:《飞鸟和笼鸟》:狂风急雨,打得我好苦。毁掉了我檐下的破窝,淋湿了我美丽的羽 毛。我扑折了翅膀儿,睁破了眼珠,也找不到一个栖身的场所。窗里一只笼鸟,依靠着金漆的阑干,斜着眼只对我看。我不知道他是忧愁,还是欢喜。明天一早,风雨停了;和暖的阳光,照着鲜嫩的绿草。我和我的同心朋友,双双飞得正好;忽然看见那笼里的兄弟,正扑着双翅在那里昏昏的飞绕,要想撞破那牢笼,好出来重做一个自由的飞鸟。他见了我们,忽然不飞了,对着我们不住的悲啼,他好像是说:“我要出了牢笼啊,不管他天西地东,也不管他狂风暴雨,我定要鼓着翅膀,飞他一个海阔天空,直飞到精疲力竭,水尽山穷,我就请那狂风啊,把我的羽毛肌骨,一丝一丝的都吹散在那自由的空气当中。”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您必须能够转化三业,依著这个法就能转化你的三业。怎么转化呢?譬如说我过去很悭贪,学了佛法之后,还是不肯施舍。请您不要误会,说我要求他布施钱,不是这样的涵义,这个意思太狭小了。我所知道的道理,能够布施给别人,转施给别人;我所听到的佛法,我就马上转送给别人,让他也能知道。这比你供养他好多财物,功德还要大。我经常跟道友说,供养师父不一定给红包,你要是在家念部经供养他,他也得到利益,大家不一定给红包,你要是在家念部经供养他他也得利益,你也得利益,大家共同成佛,这叫法施,以法布施。法施的功德比财施的功德还大,就是把自己施舍了,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