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抹夕阳格外红


2014/9/5    热度:192   

【编者按】这期入选的文化人物,都出生于1924年,都是响彻当代中国文坛的大家。不过,一个以耄耋之年远赴西洋攻读学位而引人关注,一个以82岁高龄执掌人大国学院而火热一时。他们分别是中国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查良镛(金庸)先生、中国著名的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详情请阅读本期文化人物。

  ■入选人物——八旬冯其庸热授国学

点题: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宣布,邀请著名学者、红学家、81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作为人大国学院院长。此话一出,退休近10年,潜心做学问的先生开始为国学院的未来操心起来。他深知,在没有经验,没有借鉴,没有教学模式的情况下,创办国学院,如今又在全社会的关注下,责任确实深重。他说:“我要做就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地做,不然我要这个名头干什么?”国学院能否顺利开创并形成影响?国学是否能重振?海内外是拭目以待。

  相关信息:

  冯其庸:将学生培养成国学大师——这些年社会对国学内容普遍重视不够,这个国学院的成立可以培养一些专门人才,提高大家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外国文化并非都是好的,不是都适合‘拿来主义’”。

  复兴国学,现在不做何时做——国学之事关乎我们这个民族最敏感的文化心理神经。对于人民大学的计划,反对者有之,支持者也有之,这本是健康社会的常态。但是,有旅美学者以西方文明的强势标准,指责振兴国学“体现了国学派对融入世界文化的不甘心”,让人确实很有些诧异: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背负了多少原罪,值得某些人士如此地鄙夷不屑的字眼冷嘲热讽?

  冯其庸话语:

  ·国学院要做,就认认真真地做,做个三五年之后才能看出它的结果来。一定不能太急于求成。学生们大一大二要好好打基础。

  ·有人问我让小孩子读经有什么用。我回答说,我小学五年级读经,现在觉得还有用。大家现在争论什么是国学,国学包括什么内容。我说我们把传统的精华抓住,一边学习一边研究就行了,这比回答国学概念更重要

  ·没有合适的课程,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国学院不可能办好。国学院请老师,一定要请真正的名师,人大要是自己没有那么多合适的老师,一定要舍得花重金请名师。

  ·我要做就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地做,不然我要这个名头干什么?

  ·做学问是一辈子的事,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一定要肯下功夫,肯吃苦,要自甘寂寞和淡泊。一个真正的求知者,是应该永不满足,永远要奋力探求的。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以字行,号宽堂。江苏省无锡县前洲镇人,1924年生。1948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秋,奉派任无锡市第一女中教师。1954年8月调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并带硕士研究生。1975年至1986年,长期借调文化部主持脂本《红楼梦》的校注并创建了《红楼梦》研究所,任所长。1986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教授。截至目前为止,冯其庸先生已出版的学术著作(包括由他主编的几种)共有近三十种之多,计两千九百万字。】

身着学袍的先生笑受采访(人民网记者施晓慧摄)

  ■入选人物——耄耋金庸求学西洋

点题:06年6月22日,耄耋之年的查良镛(金庸)先生在英国剑桥大学接受了荣誉博士学位。早前媒体已经多次报道,金庸先生已向该校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得批准。消息传出,一时引起外界议论纷纷:有人惊叹他年逾古稀,不图虚名,甘当学生,苦修真学;也有人认为金庸读博,不可当真,说不定又是一番炒作。这么一位当代中国文坛的风云人物,在华人世界拥有无数“Fans”的著名学者,为何81岁了,还要远赴西洋,执意攻读学位?对此,金庸先生说,他特别崇尚陈寅恪的一句名言:“不求学位,只求学问”,他将追随前辈,明志求学,广学博闻,以增见识。这次入剑桥攻读,志在求学,而非为求学位。

  ■相关信息:

  访金庸:《谦谦君子 只求学问》——他是作家,妙笔生花,激扬文字,用侠情打动千万人心;他是报人,捭阖纵横,针砭时弊,一支笔论尽风云变幻。耄耋之年,他喜获剑桥大学“荣誉博士”。81岁,他为何执意攻读学位,重返校园?为探明这个中缘由,记者在初夏静谧的剑河边上拜访了金庸。

   金庸剑桥读博:身穿红色学袍的查良镛先生谦虚地说,剑桥大学授予他这一学位是非常高的荣誉,他觉得自己的学问还够不上。这是他在得知这一荣誉后提出要在剑桥攻读博士学位的原因。耄耋之年的查良镛先生早已是当代中国文坛的风云人物,以金庸笔名写下的15部武侠名著少长咸宜,拥有众多的金庸迷。据说,剑桥副校长理查德女士去年阅读了金庸撰写的《鹿鼎记》英译本,赞叹不已,亲自向剑桥教授会提名推荐查良镛。先生在仪式说的一句话是“旦夕毁誉何足道,百年成败事非清”。先生1981年就因为新闻与文学方面的成功荣获了女王授予的英帝国第四等勋章(OBE)。目前他已是英国剑桥大学鲁滨逊(Robinson)学院的院士,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金庸的精彩话语:

  ·我是不求学位,只求学问。我在浙江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人家说我学问不好,不够做院长。别人指责我,我不能反驳,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学问。我向浙大请了假,来这里读书。

  ·别人批评我,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个人总是有缺点的。读书总是对自己有好处的。

  ·旦夕毁誉何足道,百年成败事非清。

  ·综合一生,我觉得自己还行,也蛮快乐的。我念书做学问都感觉很开心。如果真有上帝,我觉得他对我不错!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于浙江海宁。早年在香港《大公报》、《新晚报》和长城电影公司任职。后创办香港《明报》、新加坡《新明日报》和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形成《明报》集团公司。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写作连载性的武侠小说。到七十年代初写完《鹿鼎记》而封笔,共完成十五部。他曾用其中十四部书名的第一个字串在一起,编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他的小说赢得海内外亿万读者的喜爱。金庸不仅是杰出的小说大师,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社评家。他曾被人赞誉为“亚洲第一社评家”。(收录时题目、文字略有改动)

【09最新阅读】——

冯其庸耄耋之年出《瓜饭集》忆老友

  冯其庸在八十七岁之际,出版了他的最新个人散文集《瓜饭集》,书中对亲人、对朋友、对祖国表达了颇多眷恋之情。冯其庸在2009年2月10日的座谈会上说,“人老了就总是想到过去,但又觉得还有很多没做完的事情要抓紧”,他自觉学问做得还不够深入,更是得到很多人的启发。《瓜饭集》的内容,侧重于对家乡亲人、师友的热诚眷恋和深挚怀念,对祖国山河的讴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倾心热爱。书中回忆了与刘海粟、郭沫若、钱仲联、启功、张伯驹、林默涵、冯牧等人的旧交。

  身为著名国学家、红学家和书画家的冯其庸,曾最先建言西部开发,并从1986年到2005年的20年间,西出阳关、十赴新疆,翻越冰达坂,三上帕米尔、二进罗布泊,取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与丰硕的研究成果。最后一次他时年已83岁,穿越罗布泊宿营楼兰,随后又取道龙城、土垠、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到敦煌,被他称为“生平最快意的一次考察”,让他弄清了玄奘的确切路线,“在我的学术领域里,真正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十次赴新疆的丰富经历,从本书首次发表的《西域纪行》中可略知一二。(来源:大洋网)

金庸获“2009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中国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政治及新闻评论人金庸先生获得“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该奖于09年3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中颁出。盛典由凤凰卫视发起,全球十余家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主办。

据香港媒体报道,金庸先生表示自己“能获得这一殊荣很开心。如果说能在弘扬中国文化方面做一点事情,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精彩,我也觉得很欣慰”。目前85岁高龄的金庸正在修读剑桥大学的博士课程,专攻唐代历史。他透露自己将在明年修完博士课程后,把目光重新投向封笔多年的武侠小说。(来源:新华网)

【进入冯其庸专栏】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业是一切善、不善的造作,正在造作的时候,古人称为事,造作完毕之后就称为业。所以事业,事是因,业是果。事有染净、善恶,果报千差万别。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