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爷爷奶奶姓名 “80后”、“90后”数典忘祖?
2014/9/5   热度:165
最近,起点中文网以“80后”和“90后”为主,进行了一次家族状况网络调查,在面对“你知道你爷爷或奶奶的姓名吗”这个问题时,有42.1%的调查参与者选择了“不知道”。另外调查还显示,有62%的参与者不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有71%的参与者的家人起名不再遵循辈分。(据4月8日《文汇报》) 这几项调查数据,最为让人惊讶的是,有四成多网民不知道爷爷或奶奶的姓名。很多人对此的第一反应是,怀疑这项调查结果的真实程度,笔者开始时亦是如此。但直面问题所指静心去想自己奶奶的姓名时,才发觉印象深处除了留有一个“李氏”外,真的不知道奶奶的姓名是什么。一名“70后”尚且如此,诸多“80后”和“90后”不知爷爷奶奶姓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确认不知奶奶的姓名之后,内心有一种愧疚感油然而生。我想,这愧疚情绪中,应该还掺杂着失落感,这种由愧疚和失落合成的复杂感觉不该只是个人的,更是一种集体情绪,因为有这样一个事实需要我们去面对:被传承了几千年的家族观念正在淡去,作为民族优良传统之一的“尊老爱幼”,如今已演变成了“轻老重幼”。对孩子近乎畸形的溺爱和对老人日渐淡漠的关心,已经成为近年来颇受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 “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我们似乎不应该再用这个类似万金油的说法,当作解释忽略对老年人关注的理由,但事实真的有可能是这样,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三位一体”的小家庭结构的普及,是导致三代人亲情被割断的主要原由。热播剧中《王贵与安娜》中的王贵,由一个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继而成为大学教师,在城里娶了一个小资的媳妇安娜,在王贵与安娜的一次对话中,王贵有一句台词,大意是说结婚后的十多年,只回过一两次家。在这种状况下,王贵的子女怎么有可能知道爷爷奶奶的姓名? 有了互联网之后,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能够通过网络让自己的物质欲望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SNS网站的流行,也让他们满足于虚拟的社交关系。互联网让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而年轻人与祖辈之间,却因为物理距离的存在以及生活环境以及观念的不同,而形同陌生人。大多数年轻人与爷爷奶奶之间的交流,只在逢年过节时进行,这种带有应付之意的交流,不但难以知道爷爷奶奶的姓名,就连生日、身体健康等基本状况,恐怕也难以知晓。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血浓于水……由这些带有浓郁家族精神构成的家族观念,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增强宗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抵御困难、创造成就方面,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今天,家族观念虽然已经非常淡化,但它的核心价值仍不容我们遗忘。在国家强大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家族观念的作用将更多地转向文化传承和亲情延续,最近几年来,社会上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热,但同样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家族文化,缘何被冷落到现在? 诚然,家族观念中也有着“为尊者讳”的意识,出于对长辈的敬畏,后人通常会避讳打听长辈的姓名,但中华5000年文明史一脉相承地书写下来,有根有据,少有无名氏,足以证明我们对祖先姓名的重视。 “数典忘祖”是一个常被用于比喻某人忘掉自己本来情况或事物本源的词汇,从这个角度看,不知道爷爷奶奶姓名,的确有点数典忘祖的意思在里面,好在中国人的寻根意识根深蒂固,在同时进行的调查中,76%的人希望重新通过互联网等方式重建家族谱系,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就很让人欣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于佛教徒来说,吃斋要求更严,吃斋就是修行。首先吃斋饭时心要清净,吃斋饭的时候不能说话,大家知道说话容易让我们分心,容易让我们心理产生杂念,这些都是不利于我们心清净的,其次我们不能要求斋饭做得美味、品种丰富等,我们要求斋饭有多好吃,这是我们贪心之表现,是增长我们贪欲的,我们修行时贪心是有很大危害的,所以很多学佛的朋友在朋友圈晒素食美食,一方面引导未吃素的朋友吃素,这是有好处,是一件有功德的事,另一方面,增长人家对美食的贪欲,这也是有恶业的。吃斋的原则是能吃得下去就好了;最后吃斋时要求我们不能有一点浪费,一般做斋饭的地方,都有来自十方的供养,特别是免费提供给我们吃的时候,不能浪费一粒米、一口汤,甚至一滴水。其实不仅是吃斋要这样,平时我们吃饭,喝水也要注意这些,不能有任何浪费,这是为自己积福。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