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后 《中国不高兴》再惹争议
2014/9/5   热度:216
编者按:13年前,《中国可以说不》一书横空出世。它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争议,并迅速跃升为超级畅销书。 13年后,当年的图书策划人张小波推出了该书的“升级版”——《中国不高兴》。自面世以来,15万册已经一销而空。为什么一部多年前的畅销书,其“升级版”依然红火?两者有什么不同?对此,张小波在接受采访时称,这是在精神气质上遥相呼应的两本书。13年来,中国的国际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和《中国可以说不》相比,《中国不高兴》少了一些情绪性色彩,多了理性成分,但其中不变的是对中国命运的思考。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书写 本书的五位作者都属于中国的“公众人物”——央视和凤凰卫视著名军事评论员宋晓军、中国民族主义领军人物王小东、社会学家黄纪苏、《中国可以说不》作者宋强、资深媒体人刘仰。 关于两本书出来的时代背景,黄纪苏说,13年前,精英界弥漫着一种消极的“沉船心理”,就是中国这条船要“沉”了,大家要赶紧跑,当精英们开始对中国失去信心的时候,民间有一种反思:中国那么差,我们在世界格局中真的就这样了吗?这个时候,《中国可以说不》出现了,把民间的这个声音说出来了。当大家都在“跳船”的时候,有人站出来说“不”,我们要有自信。宋强坦言,《中国可以说不》有客观价值,总体看来利大于弊,书中有光辉的意义,也有非常草莽的东西。 13年后,中美舰船在南海对峙、周边国家声称对南海部分岛屿拥有主权、日本称钓鱼岛适用日美安保条约、圆明园兽首被拍卖、西方国家又借西藏问题说三道四等等事件一再撩拨中国人情绪,《中国不高兴》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因素下催生而出了。 神侃三天集结成书 对于《中国不高兴》的书名,王小东说,这只是一种象征说法,是出版社操作畅销书的技巧性做法,但我们的思想是百分之百纯粹。宋强在接受英国《卫报》的采访时也说,“不高兴”似乎是有点儿戏般的词,但我们谈论的内容绝不儿戏。 五个作者真正集结在一起写这样一本书是在去年。当年《中国可以说不》的出版策划人张小波决定在12年后推出“升级版”,于是去年10月,他把宋强、宋晓军、王小东、黄纪苏、刘仰等召集到北京郊区的一处农家乐一住三天。“这本书严格来说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宋强透露,三天的神侃大会连个讨论提纲都没有,“我们就从去年10月的两件大事开始的,结果三天三夜讨论出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书”。三天闭关结束后,学者们各奔东西,宋强和出版社的编辑们则根据这三天的讨论录音进行分类和梳理,整理成文字资料,“书中99%的内容都是这三天讨论的”。 和《中国可以说不》相比,《中国不高兴》少了情绪色彩,多了理性成分。宋强说,这本书的其他几位作者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专业的见解使得话题可以深入到外交、政治、经济、军事、文艺等诸多领域。 观点偏激易惹争议 在《中国不高兴》中,除对中西方关系的实质演变进行嵌入式分析外,还对国内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现实予以鞭辟入里的观察。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五位作者还在书中痛责龙永图、厉以宁、林毅夫、樊纲、丁学良、崔卫平、朱学勤、余世存、宋鸿兵、马立诚、王蒙、王朔、李银河、周孝正等“当红精英”,着力批判“失败主义”、“万金油式的明白人”、“抖机灵的文化施虐”等现象。 王小东称,《中国不高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批评和建言,“这几十年,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很大进步,而我们的经济精英、文化精英表现还是不够。如果中国的知识分子把中国的一些大的问题看得更清楚一些,中国本来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基于此,五位作者说出了自己的不高兴。 对于直接点名有可能引发的争议,王小东表示,这种分沥和争论本来就存在,“《中国不高兴》等待的是主流知识界对‘国家主义’的解读,也期待着希望积极介入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的思考”。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生活中免不了会有怨恨,怨恨最容易传染和循环。当你遇到“怨恨循环”时,你是继续传递它,还是用宽容和爱心去终结它?也许你忍下了一时之气,那么你是“怨恨循环”的终结者;如果你以善意的理解和关爱,改变了那怨恨的本质,那么你将是“善心循环”的启动者。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