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去火防燥更健康
2014/9/5   热度:150
春季为何易上火? 鼻子易出血,嗓子变哑了,嘴里长口疮……温暖干燥的春季,人体内热较旺,所以春季“上火”的人比比皆是。 一般来说,“上火”分为实火和虚火两种,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又反复发作的是虚火。引起“上火”的原因很多,除了气候因素外,情绪波动、劳累过度、饮食不当、消化不良等其他因素都会导致体内产生各种“上火”症状,如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燥、烂嘴角、牙痛等。所以,增强预防意识,人们才会不“上火”。 春季火气大,传统医学认为,春天自然界万物复苏、阳气上升,易扰动人体肝、胆、胃肠蓄积的内热,出现春燥;加之气候干燥,使人们感觉到不适,而此时,人体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呼吸而大量丢失,而且天气变化反复无常,较难保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易致生理机能失调而致“上火”症状。 而在都市生活中,“上火”的症状也突出的表现为“热气”,其主要有三类:首先是休息不够。休息不够会导致体内的阳气浮越而出现“火气”的种种表现,不过这种火气是虚火,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用寒冷的清热解毒类药物或食物,很可能会导致“火气”更加严重。 其次,中医有“七情化火”之说,意思是忧郁、愤怒、思虑过度等都会使身体机能失去平衡状态而生“火”。 第三是饮食不当。如进食煎炸熏烤的食物、过量饮酒、吃太肥腻食物等等,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些热性食物,过量进食又会造成消化不良,食物积聚在消化道内,也会导致“热气”。 “火”分几种 中医不仅借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并认为“火”的病理可分虚、实两大类,常见的“上火”症状有以下几种: 心火: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是人体的主宰,而心火则是温暖全身的主要热量内源。如果心火太旺,便会出现心烦、心悸、失眠、口舌生疮、小便赤黄等症状。常用黄连、莲子心等药物清心泻火。 肝火:古人云:“暴怒伤肝,五志化火”,有些人心胸狭窄,沉郁寡欢,遇事心烦易怒,从而导致肝郁气滞而肝火上炎。表现为头痛、头晕、面红耳赤、口苦咽干、胸闷胁疼。中医常用龙胆草、夏枯草等药调治,可获良效。 胃火:由于饮食不节、嗜酒、过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积”,生热化“火”,以致胃火炽盛。症状为胃部灼热疼痛、口干口臭、腹痛便秘、牙龈肿痛等。多以山楂、生石膏、铁树叶等药物泻胃火。 肺火:或因气候骤然变化,身体不能适应:或由于劳倦过度,消耗了超量的体内阴液,从而引发肺火亢奋,这在老年群体中是比较多见的。其表现主要是呼吸气粗、高热烦渴、咳吐黄稠痰,甚至痰中带血。中医多用黄芩、桑白皮、甘草等药物清肺火。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莲池大师在世的时候,他教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他老人家自己念“阿弥陀佛”,人家觉得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原因?”老法师说:“我这一生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上讲执持名号,名号四个字,我依教奉行。别人未必肯发心求往生,所以叫他念六个字,跟阿弥陀佛结个缘。“南无阿弥陀佛”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皈依阿弥陀佛,恭敬阿弥陀佛。由此可知,“南无”两个字是客气话,对一个真正修行人来讲,那是废话;然而,对没有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来说,“南无”这两个字非常重要!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