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为方便,般若为内涵
2014/9/5   热度:336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法沿丝绸古路一路东传。在其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蔚为壮观的佛教艺术。举世瞩目的四大石窟是早期佛教艺术的恢宏展现,古人借用自然的山石地貌,与宇宙自然充分沟通交融,把内心最诚挚的情感借用艺术这一载体得以表达。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与文明进步通过文化艺术得以反映,并且最终沉淀为文化与艺术滋养一个民族的心灵。 瓷板画千手观音 白陶瓷五百罗汉 南传佛教摄影展 汉传佛教摄影展 藏传佛教摄影展 香云宝山 香云宝炉·六和大愿 心性如虚空,如华藏,能生万物,能化万方,一陶一瓷,一尘一刹,妙悟灵机,五彩焕然,从这些不同材质、不同创作手法的艺术作品中感受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心生种种法生的真实不虚。 弘一大师的“以戒为师” 青花堆塑慈悲智虚公 龙藏 相关文章: 天花烂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佛教艺术珍品荟展 宝光证妙,瓷艺弘法——首届中国佛教陶瓷艺术展 神州佛缘 法海徜徉——中国佛教文物展 艺术为方便,般若为内涵 进入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专题
时空轮转,因缘际会,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佛法的阳光再次普照渴望得到她温暖与光明的人们,并以更加艺术鲜活的形式展现中华佛教文化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
此次佛教论坛,艺术成为触目所及、震撼人心的极大亮点,整个梵宫,就是一座宏大的佛教艺术博物馆,从梵宫的建筑本身来说,融印度风格、西方教堂风格、中国古代敦煌风格、苏州园林风格及现代建筑风格于一炉,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更体现了佛法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博大心胸,这也是本次论坛主题“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在建筑上的突出体现。
艺术元素充溢于梵宫的每一处,从敦煌风格的飞天雕塑到琉璃烧制的华藏世界,从巨大的景泰蓝到精致的黄杨木雕,从白陶塑造的五百罗汉到高温窑变瓷板画,从金银花丝的织锦到皇帝御编的龙藏宝典,从古本经文到现代书画,中华文化五千年的精萃在此尽显无余。
五大展览成为梵宫最灵动的艺术元素,在“清净人间·佛教摄影特展”中展出了南传、汉传、藏传三大语系的优秀摄影作品,南传佛教中斋僧的壮观场面、汉传佛教中礼佛的撼人场面、藏传佛教中辩经的宏大场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佛教生活的神圣与庄严。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在“宝光妙证·陶瓷艺术展”中,一套99件器型不同、釉色不同的《香云宝山》,表达出心香与炉香互相交融献于诸佛菩萨的美好心愿。为表达对此次佛教论坛的的祝福与纪念,景德镇陶瓷艺师专门创制纪念礼器《香云宝炉•六和大愿》:人心和善、家庭和谐、人际和顺、社会和谐、文明和谐、世界和平,表达佛法对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护持,表达全体佛教徒和合众缘的高尚德愿。
末法时代,人心浮躁,诱惑甚多,修道日难,只有恪守佛陀教诫,以戒为师,才能不违佛意、不悖佛理,弘一大师精严高古的持戒风范为佛弟子树立了崇高的精神丰碑。在此次“神州佛缘·佛教文物精品展”中,弘一大师“以戒为师”的手书遗墨再次成为令人深思的警世恒言。
此次精选大师遗墨几十幅,都为大师修行体悟:“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大师一生文艺俱佳,最后舍弃这些世间艺文,一心修佛,只以书法接引众生。尽管如此,他丰富传奇的艺术人生仍影响了无数的文人学士,并接引后学趋向佛法的大道。
斯人已去,风范犹存,先生墨宝,写尽禅意。在“翰墨禅韵·赵朴初先生遗墨展”中,朴老俊朗神秀、深厚圆润的笔锋写尽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对佛法、对国家鞠躬尽瘁的情怀:“不知何处有天涯,四季和风四季花。为爱晚霞贪海色,不辞坐占白鸥沙”;“老人何所好,陈醋与新茶。陈醋助饱食,百忧驱海涯。新茶荡心胸,文思发奇葩。我生曾遇雨,皇帝军阀混。战乱兼外寇,吞噬如狼虎,救亡许我一臂加。幸遇共产党,创建新中华。每过天安门,意气干云霞。虽老不倚老,犹愿献尘沙。北友许我醋,南友许我茶,与君同酸苦,洋洋乐有加。”
诗人情怀,书家风范,禅者境界,于此宛然。
“明月一帘心般若,慈云四壁影娑婆”。艺术对人心的影响总在细微处,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以艺术净化人心,以艺术方便接引,以艺术导归般若。盛世写华章,艺术大兴、文化复兴、佛教昌弘,必将从此拉开崭新的一页。
“湖光万顷静琉璃,返照灵山正遍知。身与云齐施法雨,目垂海底示深慈。泛花圣迹留无锡,随顺群情遇盛时。喜见朋来师子国,和平世界共心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所以无论是饮食也好、名利也好,越淡薄越健康。越淡薄,你的心就越清净清净生智慧,混浊生烦恼。特别是学佛的人、修道的人要经常保持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平等一定觉、一定真诚、一定慈悲。要想保持清净平等,那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一定要看得 淡,淡到全都不接触,这就是真实智慧。世间人拼命争,争夺名闻利养,我有智慧,我也有能力争,不争。你看你们争,争得好累;我不争,我好悠闲,我好自在,我好快乐!我们过正常生活,“与人无争,于世无求”。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奉公守法,做一个好公民、好百 姓,一生过平淡悠闲自在的生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