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行人欲断魂
2014/9/5   热度:217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如金石掷地,绵绵不尽,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我们应该记住什么?当这样一个问题成为一次聚会的主题的时候,我们在那些嘉宾的回忆叙说演讲中似乎已经找到了最好的答案,更深情的记忆、更温情的表达、更精彩的话语,就在《艺术人生》清明特别节目。 台湾学者傅佩荣谈清明:珍惜自己 善度此生 先在台湾,后在大陆,谈起哲学,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 傅佩荣在现场从中国传统三祭“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说起。他说:“在古代祭天地是帝王的权责,到后来形成国家的祭奠……祭祖先是每一个老百姓最直接的生活的经验……祭圣贤,是因为圣贤是每一个人生命的楷模,圣贤就告诉我们做人应该如何”。 说起人生楷模与圣贤之道,傅佩荣以孔子“朋友死无所归曰与我宾”为例,讲述要重朋友道义的处事原则。另外他还从孔子接受朋友赠物的有趣故事中体悟到圣人重精神价值胜于物质价值的人生价值观。 傅佩荣在现场回忆起自己父母亲相濡以沫的一生,他说父母之间的患难真情影响了他的一生。尤其是在说起起瘫痪在床的母亲时,傅佩荣更是深有感触。儿子向母亲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事,他说“看到妈妈半身不遂,我内心真的很希望她快乐”。可如何才能让母亲快乐呢?是每个月多给几千块钱,还是扬名声显父母?可这一切并不是母亲所需要的的快乐。而母亲希望儿子带给她快乐的要求却大大出乎傅佩荣的意外,那就是陪她打麻将,就是这样一种简单而朴实的陪伴让母亲感到了极大的幸福与快乐。正是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给了他诸多的人生启迪,父母之间的不离不弃让他明白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他说“清明节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是儒家、道家这些传统的智慧,让我们中国人有了目标,有了心灵的方向,人生的价值与尊严才能完全实现。我觉得做中国人幸运的,是幸福的。” CCTV:清明节我们该记住什么?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了,“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所以谓之清明。”清明在中国,是一个很奇特的日子: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它既代表着万物的生,又缅怀着故去的亡。 所以,清明对中国人,真的非常重要:春天的生机中缅怀生命的逝去,爱的追思取代了死的悲伤,在芳草的清香雅致中,让爱穿越阴阳两界,成为逝者与生者的心灵交流之桥。 不是所有的缅怀都要伴随悲伤,也不是所有的缅怀,都要用泪水来作为注解。缅怀是为了铭记,铭记是为了照亮前行的路途。所以,节目组把“清明节我们该记住什么?”作为了整个节目的基础立意。 清明节我们该记住什么?它可以有淡淡的离愁,但决不是泪水浸泡过的悲伤,我们需要的是铭记,是铭记中感悟出的力量。它一定是脱离于小家的大爱,它一定是洞穿历史的传承,它一定是鼓舞我们前行的力量,它一定是超脱于生命的祝福。 基于这样的一个理念,栏目组先后邀请了包括历史、中文、电视、平面以及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在前后两个月的时间里面,开了不下十次的策划会,从各个角度聆听专家的意见,最后将节目的定位所定在了:不同角度、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感悟的清名心语。而嘉宾的人选,也经过了一份长达一百位候选嘉宾的名单讨论后,聚焦在了最后几个人身上:傅佩荣、葛剑雄、马未都、倪萍、刘世龙、唐祖贵、于丹。其实栏目组的目的特别简单,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找寻我们精神世界的华彩,然后用不同的方式,与大家共享。 理念有了,方向有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呈现给电视观众尽量精美的节目了。首先是场地问题,什么样的一个录制场地能够涵盖我们的理念?什么样的会场,更容易让人体会传承?栏目组的成员们在全国各地的候选地点中仔细筛选,甚至在北京驱车几百公里,看了各种可能的录制现场,最后将场地选定在了清华礼堂。清华,一个承载着近代中国科学和文明先行者的百年校园,面对众多即将步入社会的学子,实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随后是舞美,多个方案的反复比较,甚至斟酌到究竟是该用手写屏还是用纱来展示嘉宾的思想,每一个花束的运用,每一个道具的选择,都是在一次次的反复推敲中来完成。 最后的录制终于如期到来,当灯光点亮,熟悉的音乐声响起的时候,每一个人突然都有了自己的感悟:所有人的生命里都是一部历史。 生命是没有回头路的,希望这样的一个清明节节里,这样的一台节目,能够让我们的生命在缅怀中,寻找到明确的方向和坚韧的力量,而不是在某天,感叹生命的无法回头。只有这样,先于我们逝去的每一个生命才有价值。 马未都:我们的文化给了我们一个抒发情感的机会 聚会的主题演讲,首先是从马未都《中国人的文化怀念》开始的。 马未都说起了自己离开十年的父亲,让我们不禁想到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父亲形象:“怀念亲人的时候,似乎都是些小事,想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十五岁那年第一次回山东老家,路长,在火车的卧铺上,只有一张票,我躺下就睡着了,一觉睡到天亮。天亮的时候我看见父亲默默的坐在那,一宿都没有睡,我心里多少有些歉疚,就对父亲说怎么一宿没睡啊?他说没关系,小时候你爷爷还背着我上学呢。他就用这样的话解释他对爱的一种理解…他曾经给我说在战争期间有一发哑弹打在他前面,如果当时炸了就不会有我了,这是他对战争死亡的一种简单的解释…父亲走了十年,他是我最亲的人,但是没有机会再跟他做交流。他是从战争年代走入和平时代的人,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显然比我们深刻…” “我们将来都会走到那一站,只是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当我们生命有质量的时候,当我们的生命可以为他人服务的时候,就应该燃放自己生命的光辉,这对我们人生是最重要的。清明节是法定节日,说明了国家的重视…我们的文化给了我们一个抒发情感的机会。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有一天,中国能再度成为世界最强国家的时候,一定是依赖这样一种文化,而不是其它。” 是的,这样一种文化怀念已经脱离了简单的感伤,而成为情怀、情愫、情感的寄托与皈依,而深入到一个民族的骨髓,而形成一个民族对后继力量的吸取方式,并成就了我们坚韧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未都还介绍了清明的变迁“二十四个节气里只有清明是节气与节日重叠的,过去在这个时候,为了纪念古人,要禁食、禁火、寒食,寒食节、清明节早期是两个节日,到唐代合二为一。宋代之后,清明节增加了郊游,踏青的内容,清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逐渐演化过来的,怀念亲人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其实,不管有什么变化,有一点是不变化的,那就是中国人的文化怀念。我们一定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于丹:感恩生命 清明,清澈而透明,那种春色初现的感觉让我们心中的怀念也不再沉重,也因此悠扬起来。不久前刚从四川地震灾区什邡学校回来的于丹,是从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说到对生命的感恩。她说到了两个版本生日蛋糕的故事,说到了父亲的很多规矩。她说:“记住的往往是他的严厉,但是忽略了他生命中的另外的温柔。我爸爸从我小时候到我大了,他对我的称呼永远是丫头,因为他只有这一个丫头。他表面上对我很苛刻,内心对我很纵容,他每天每时都在想我,但总是淡淡的说‘你忙吧,爸爸没事,你不用回来。’从在家这么说,到住院这么说,一直到病危还在这么说,说得云淡风轻。”于丹说:“我讲《论语》、讲《庄子》、还讲了《昆曲》,以我的学养基础我不敢讲这些。因为我会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拿着 清明是一个传统大节,“花前洒泪临寒时,醉里回头问斜阳”,其实,有多少发问都是无解的,却让我们在无形之中完成了对生命的寄托和传承。马未都、于丹怀念父亲,我们和他们一起在怀念中,记住自己的根,感恩一切的遇见,这片土地、一份生命、每一个人,让我们因为这种感恩而更多理解自己的心,更多理解今天还来得及懂得的人。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当我们在追思中,看到那些隐藏在细小中的关怀、那些不起眼的呵护、那些记忆深远的爱与付出,我们也许真的要感谢生命给予了我们能够经历的一切,包括失意,包括亲人远去和他们不曾离去的爱。怀有一份感恩的心情生活,我们就能在懈怠时看见责任,在平凡中看到不同,在失败时激发勇气。 倪萍:人走了还能回来 倪萍从电视主持人转行到演员,走得生动而精彩,《美丽的大脚》、《浪漫的事》全新的形象塑造了一种质朴的表演风格。“5·12大地震"她在中央台《爱的奉献》大型晚会现场一百万的捐赠,不仅表达了她的拳拳爱心,一段平实的自白"灾难不可以分担,苦难可以分担,日子还得过下去”更是鼓励了众多在灾难中奋斗的人。如果说倪萍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女性,应该没有人会提出异议。而在她内心也有一个女性-姥姥,一直影响着自己的人生。 倪萍出场时,出乎朱军和观众意料的穿了一件红装,当朱军问及原因的时候,倪萍的回答非常简单:“姥姥说了,人死了别哭,遇到悲伤的事就要穿得喜庆。”倪萍又问朱军:“还行吗?”朱军很感慨:“很漂亮。”这是一种最好的追思。 倪萍说到姥姥,很朴实的话:“去年姥姥九十九岁走了,我们说怎么不挺过一百岁。姥姥说挺不了了。这个清明节是姥姥走后的第一个清明节。” 倪萍的姥姥五十多岁在部队当连长的小儿子,在执行任务时,为救战友牺牲了。“一天黄昏,姥姥说她正准备做晚饭,坐在门坎上就看见远处走来了部队的人,后面跟着我妈、大舅、大姨。她说我心里咯噔一下子,知道出事了。那个认识的政委把手举起来敬礼的时候,心里就什么都明白了,她摆了摆手说先别说,然后姥姥就在门坎上坐了一宿没站起来,一滴眼泪都没掉,第二天早晨,姥姥整个后牙、上牙、下牙全部都碎了、粉了,就是多大的痛苦,坚硬的牙齿都成了沫了…姥姥说,儿子和妈的那种心啊,说了就记着,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亲加起来,其实最靠得住就是生你的那个人和你生的那个人…以后的一个月,姥姥还是没哭。” “很多人问我以前捐钱为什么不说?我说那是受姥姥的影响,在我小的时候就看姥姥给生活不如她的人送一些吃的,姥姥从来都是一句话‘我吃不了了,你帮着我吃吧。’我觉得特别奇怪,大了以后才了解,姥姥觉得给别人东西的时候还要知道为别人保存一份尊严。这一切(影响)都是在自然中成长的。相互搀扶,相互帮忙,没什么值得炫耀和骄傲的,也没什么值得表扬的,应该的。我相信姥姥说的,要是真想她就能看见她,真想和她说话就能和她说话。所以说姥姥的时候,我特别相信姥姥在这里坐着,能听见我说话。” 葛剑雄:先人的足迹 不知道复旦大学 “每当清明我都会想起逝去的亲人,就像倪萍说的,人走了还会回来。我思念最多的是我的老师谭其骧先生,我一直保留着对他的记忆,因为他改变了我的人生。”葛教授的话题是从清明是一个民族延续群体记忆的承载,说到了对先师的记忆。 谭其骧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他被美国传记研究所列为最近25年间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500位人物之一,其功绩载入英国《牛津名人录》,是葛剑雄在研究生时的导师,“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花费了三十年,1982年又开始主编国家历史地图集。他一直跟我说,我恐怕时间不够了,也许来不及完成,但你们一定要完成。1991年在我最后一次跟他交谈时,他告诉我,人死了不要留下什么东西,所以我死了以后,就把我的骨灰 与其说是我们在听葛剑雄怀念自己的先师,回忆师生之情,还不如说我们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沐浴。师道尊严,老师的记忆会贯穿我们的一生,老师为我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饮水思源,因为是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们人生价值观念的主干。 刘世龙:铭记精神 激励斗志 刘世龙已经很老了,很难从历经岁月的脸庞看出曾经的荣光,甚至很少有人能把他和王成联系在一起。当年的《英雄儿女》中“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不仅成为最经典的台词之一,王成也成为中国最激动人心的英雄形象之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刘世龙老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兵,七十年前,就参加了新四军,先后历任勤务员、通信员、班长、排长、宣传队员、文工团员、长影演员… 这位让人心存敬仰的老兵在现场说到了牺牲的战友:“不久前我到四川浦江参加一个烈士陵园的活动,我们十六军48师牺牲的战友都迁移到里面…六十年以后,我们还记着这些战友们给他们一个最好的归宿,给他们建立一个漂亮的烈士陵园,让我们六十年不会忘记他,再过六十年,我们也不会,一百年我也不会忘记,让我们这一代,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永远怀念他们,向他们来学习。” 这让我们不禁想起毛泽东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撰写的碑文:“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岁月没有忘记当年的壮怀激烈,是无数先烈的牺牲换来了共和国的新生,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因为那是我们的来处、那是我们精神的根。 朱军:祝福未来 “5·12汶川大地震”很快就要一年了…今年的清明节,在缅怀亲人的时候,没有忘记那些在大地震中离去的人们,一年之后,当在失去亲人的在京川籍大学生为远去的亲人献上心灵寄语和鲜花的时候,我们的眼泪再也无法控制。 在特别节目现场,东汽中学的 如果说离去是黑暗的,那么在黑暗中我们依然留存着电影一样精彩的记忆,这种记忆给予我们的不只是伤感,更多的是在生活中传承的动力。曾经的牺牲给予、灾难眼泪、汗水坚持,都在多年以后成为了铸就我们品质的基石。 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热泪,因为我们爱得深沉。因为他们的苦难、牺牲与无畏的信念,因为他们的正直、善良与无私的付出。这一时刻,我们与记忆同在,这一时刻,与历史中的圣哲、牺牲的英雄和远去的亲人相对。这一时刻,我们为逝去的一切而感怀,为未来的一切而准备。这一时刻,我们心怀祈福“让逝者永享安宁,让生者前行。” 清明,我们记住了那些已离我们远去的人,也许他们名不见经传,也许他们太过平凡,但在清明我们依旧心怀感恩的说起那些看似琐碎的记忆,因为对我们而言,那是最重要的,那都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人生。当马未都、于丹、倪萍、傅佩荣、刘世龙、唐祖贵…一个个嘉宾捧着花束慢慢放到镜框前,深深鞠躬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不单单是一个人对逝者无法割舍的真情、亲情、感情,更是每一个人心中对生命、善良、牺牲与希望的敬畏和向往。 正如朱军在节目所总结的那样:“如果说清明是对亲人的祭奠之日,那么我们同样应该以生生不息、永葆厥美的感恩之心去祭奠整个民族的先贤、先烈、先哲…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节日习俗,习俗在不断的变化,民族的传统精神却没有变,这就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我想这便是我们节日的主题,我们也为此而过节,好好活着,祝福未来。” 所以,在清明,我们除了缅怀之外,更明白了清明的另一个含义,那就是生命对希望的渴求。就把记忆还给岁月,把希望留在心底,把鲜花写在脸上。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改变我们的信心,没有什么可以阻碍我们的步伐。因为,一切的缅怀、一切的铭记,都将变成我们后来的勇气,都将变成我们在路上的坚定与梦想。
· 葛剑雄: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
· 人生能得几清明?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古人别学苏东坡,今人别学梁启超,这两位居士是佛学家,他们搞的是佛学,不是学佛。这两个人在佛教界里头,都很有名气,但都没有成就。提到佛学,他们样样都通,说得头头是道,一句也没做到。他们的烦恼习气没断,只是在经论上去研究,没有真正的修行功夫,佛法真实的利益,他们没有得到。所以佛学和学佛,这是两码事。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