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从口开始
2014/9/5   热度:178
建立和谐世界,必须付诸于切实的实践,从修身养性开始。修身之要,莫过于修口。修口之法,一则减少杀生,避免破坏生态,增强自身健康;二则避免滥情,增进慈悲道德;三则实现正语,尽善尽美,和谐无诤。以此三法,可以去除三毒,出离三界,和合众缘,皆大欢喜。 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早已成为当代人类的共识,但如何完成这一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必须脚踏实地,从具体措施做起,在细节上做文章。要想实现人类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必须从约束自身开始,而要实现自我约束,就必须首先管好自己的嘴巴,和谐世界,从口开始。 人的嘴巴有多种功能,其最重要、最原始的功能当然是饮食,首先它是用于吃饭的。人的生命要想延续,就必须从外部摄入营养,必须吃饭,选择什么样的食物,以什么样的方式饮食,就成了判断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人类也曾经和其它凶猛的动物一样,用牙齿嘶咬弱小的生物,以其它生命残酷的死亡为代价来维护自己的生存。然而,这个时候的人类还处在野蛮的时代,甚至还不能算作人类,因为基本上没有从动物世界里走出来。只有人类学会使用火,有了熟食,并且开始了农业,选择了以素食为主,人类的文明程度才大大提高,人类才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成长为真正的有礼仪、有文明的人。 在食物选择方面,绝大多数动物只能屈从于本能,只有人类才有主动选择的能力,这既体现了人的自由程度,也体现了人的道德水平。人类是生命世界中唯一的超级物种,许多物种的生存权都掌握在人的手中,人类对自身生活水平的过度追求,特别是对口味的噬好,已经使不少的物种永远消失了,而这种追求始终在加剧,至今没有消减的迹象,这是生命的悲剧,不仅是对其他物种,对人类自身也是如此。 人类的饮食文化在不断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似乎是不断追求美味。为了这一追求,人类发明了许多为了保证食物的鲜味而让动物极其受罪的烹调技巧。人吃一口鲜,动物受熬煎,为了人类极其短暂的一种口感,动物要付出长时间饱受痛苦煎熬的极大代价,还要付出自己的生命,这是完全不平衡、不对等的交换。 人类如今正热衷于讨论什么“金规则”,还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最基本的普世伦理,既然是普世规则,为什么就不能普及到其它动物身上?试问谁愿意成为别人的盘中餐,既然大家都不愿意成为其它动物的食物,为什么非要让其它动物成为自己的食物呢? 当生命相互残杀的时候,再谈什么建设和谐社会,就只能是自欺欺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相互之间只能是仇恨和报复,不可能有爱与和谐。更有甚者,有的人还专门爱吃一些奇怪的动物,追求特殊的口味,使得很多珍稀动物为此灭绝。中国古人崇尚“兴灭国,继绝世”,以让人亡国灭种为最大的罪恶,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维护生命的绵延为最大的道德,而这种道德为何就不能稍微扩大一下,让其它动物也跟着受惠呢?物种是绝对不可能再生的生命资源,灭掉一个物种,其损失不知道有多大,而这样做的理由只是要满足个别人一时的口感,其间轻重,可想而知。 为了人类自身身体的健康,为了自己身心的和谐,除了尽可能不杀生、以素食为主之外,还要避免过多地摄取营养、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经济短缺时期,营养不足是最严重的问题,而现代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不是不足,而是营养过剩。人的饥饿感与身体真正的需求往往是不相应的,由于与生俱来的贪欲作怪,人总是想多吃一口,因此当我们觉得吃饱之时,事实上已经过剩了,吃七分饱就已经足够了。肥胖是现代人的一项常见病,相当多的人体重超标,其中不少属于青少年。适当控制食欲,保持合理体重,无论是对人自身还是环境,都是一件好事,都会更加轻松。 饮食的根本目的是营养和健康,是填饱肚子、疗治饥疮,有些人则打着所谓文化的名义对之附加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美其名曰品味。有的人一饭千金,搞什么黄金宴、美女宴,以为这样才够体面,才算有品味,有情调。其实简单健康的饮食生活才是最有品味、最高雅的,浪费与奢侈是最可耻、最没面子的。 除了不合理饮食对自身和环境带来的危害,抽烟与饮酒同样会带来致命的伤害。适量饮酒可能会对人有好处,但问题是一到酒桌上,往往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相互劝酒,甚至是相互强迫,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全部过量。虽然不少酒商强调自己的酒是健康的酒,但靠喝酒喝出健康来的实在少见。过量饮酒导致的恶果人人皆知,不仅直接损害人的健康,还会导致兄弟反目,朋友结仇。过量饮酒还可能降低人的自制能力,引发其它不愉快的事件甚至犯罪。酒后开车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为此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实在太多。饮酒,尤其是过量饮酒引发的冲突是对社会和谐的经常性的挑战。增强自我克制,避免饮酒,无论是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还是社会安定都会有极大的好处。 如果说适量饮酒还会有一些好处,抽烟则基本上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尽管烟草公司和部分烟民拿出许许多多的证据来证明抽烟的种种好处,千方百计为抽烟辩护,但这种辩解都是苍白无力的,而抽烟所带来的种种危害则是有目共睹的。更为可怕的是,饮酒直接受害者是饮酒者本人,属于自杀性行为,而抽烟则会对周围的人带来直接的损害,被动抽烟所受的危害更大,因此抽烟是自害害人,等于是变相杀人。中国的烟民数量极其庞大,其中不少为青少年和女性,据说最近被某国际组织授予烟灰缸奖,这难道不需要引起我们的反省吗! 病从口入,由于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我们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人,伤害了其它生命。只要多一点节制,少一点放纵,口下留情,心中无贪,我们就能挽救自己和其它生命,保证生命世界的和谐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人的嘴巴不仅是饮食器官,还有表达感情的功能。传统的中国人比较内敛,只有和至亲的人在私密场合才会有这种亲密关系。西方人则相对开放,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吻传情。如今西风压倒东风,西方流行的就是最时髦的,年轻人缺少辨别能力,往往会跟着潮流走,接吻大赛在中国也不算新鲜事了。其实中国人也不是不懂感情,古代也有举案齐眉的佳话,只是觉得要讲场合和环境,不能只顾自己,不考虑周围的感受。接吻有好处,也有坏处。接吻大赛是完全不必要的,因为传递的不再是感情,而只成了交流细菌的过程和对名利的追逐,对身心健康反而有害。佛教强调中道,适度运用来表达感情,增强亲人的相爱并不是坏事,但要注意应着眼于情而不是欲,绝对不能滥用。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关系很近的人才可以用这种方式表达感情,必须顾及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绝对不能勉强对方接受,否则就成了严重的失礼,甚至是侵犯和犯罪。 人的嘴巴还要用于说话,用于表达思想,这是除了吃饭之外最根本的功能。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言语不慎,实非小事。佛教强调正语,将之列入八正道,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正语包括很多方面,如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等。不妄语为五戒之一,是作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表达的主要手段,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根本途径。说假话,相互欺骗,就没有办法交流,也会使交易的成本大大增加。因此诚信,说实话,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个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然而可悲的是,在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思想中,有太多的为妄语、不守信用辩护的依据。中国特别强调礼仪,强调文明,强调对自然本性的克制和雕饰,道德文明本身就包含着虚伪和虚饰的一面。而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连续文明的大国,在我们的传统中自然就有很多脱离本真的内容和技巧。另外,中华民族又是一个特别强调变通和灵活性的民族,孔子就惟恐有人过于执着,对“言必信,行必果”不甚肯定,以为这是“硁硁然”而不知变通的小人之行,孟子也主张“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孔孟的言论其实并没有错误,是反对执着的,但后人却偏偏对这种主张不执着的说法执着起来,变得过于油滑,甚至是毫无原则。因此说谎就不再是一种错误,而成了一种习惯性的礼貌,无原则、不讲规则也不是问题,而是有智慧和善于变通的体现。 中国传统既强调“诚意正心”,以诚为天道,又讲“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如果能够正确领会,把握中道,在诚的原则上适度变通,则是最为合理的选择。现代社会是一个重合同、守信用的社会,一方面应当慎重,不轻诺,而一旦有了承诺,就必须信守,即使如此受到损失也要咬牙接受,要做到言不轻出,出必有信,因为失去了信誉是最大的损失。 不两舌也是非常重要的,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就是制造矛盾、破坏和谐。有些人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总喜欢来回传话,甚至添油加醋,无中生有,通过破坏别人的关系来给自己找乐甚至谋取个人不正当的利益。这种人表面上也不一定有多大问题,其内心也未必全是恶意,但所造成的危害则特别大。 不恶口也是正语的重要内容。有些人内心里可能是好意,但说话不讲方式,出口必然伤人,得罪了人自己还觉得委屈,以为是好心当成驴肝肺。当然还有一部分是故意恶语伤人,对他人进行诽谤打击,以言语杀人。俗话说人言可畏,很多人受不住流言蜚语,为此精神崩溃甚至自杀。用语言来攻击、刺激伤害他人,同样是一种大错甚至犯罪,其危害十分深重。 不绮语也是一项重要的道德要求,它包括不讲没有意义的话,也包括不传播黄色段子等。很多人热衷于讲一些低级趣味、毫无意义的话,以此来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心力,这也等于是谋财害命。还有的人喜欢制造和传播一些黄段子,觉得这样很有趣。这么做对自己和他人都是极不尊重的一种行为,降低了自己的品味,毫无必要。现代是信息社会,好信息坏信息传得都快,往往是坏的传得更快,网上到处都是垃圾信息,对人特别是青少年危害极大,这种现象值得好好反思。 总之,正语要求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当纯正适当,做到语言美,尽可能说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说软善语,即使是批评别人,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骂人,更不能恶意毁谤他人。要经常自我反省,不要轻易说人是非。 对于口舌这一最重要、功能最多的身体器官,必须合理使用。五味令人口爽,口嗜于味必然受伤,故能食不足道,少食不食才最可贵。即使获得世界接吻大赛冠军也算不上多大的荣誉,能够洁身自好,富有爱心,才是真正的光荣。万语不如一默,百动不如一静,大音稀声,天何言哉,以言传意,不如以心传心,能言,还要学会不言。 口不嗜于味,则不贪;舌不迷于情,则不瞋;言不堕于辩,则不痴。不贪,则不为物役,不落欲界;不瞋,则不受情惑,不落色界;不痴,则不随意转,不落无色界。如此只要咬紧牙关,不失口风,就能去除三毒,出离三界,和谐世界的建设也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孟子教人“反求诸己”,遇到一切挫折、不如意的事情,回过头来想自己,不要想外面的人,与外人不相干。业因果报,稍稍有一点深入的话,你就觉悟了,你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肯定有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别人看得很清楚,你自己也明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