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菩萨戒与《优婆塞戒经》大乘戒比较(上)
2014/9/5   热度:566
本文通过比较、介绍《梵网经》、《优婆塞戒经》的内容、特点,说明《梵网经》是一部僧俗共学、为历代祖师大德所重视的戒经,是顿立而可单受、受戒含摄面广大、受持作法完整、深具大乘精神、通契诸部经律、广宣孝道伦理的菩萨戒;而《优婆塞戒经》是一部在近现代逐渐被重视、专为在家居士守持的大乘戒,它有“为沙弥、比丘、菩萨等戒法的受持基础,须渐次受戒且要求严密,在重罪判摄上极为严格,利生戒条不多,舍戒规定与出家戒相通,赞叹出家修行容易成就、激励居士勤修戒法,戒经整体内容前后相贯总明戒法受持、便于居上学修”等特点。最后提出这二部戒经在授受、学修上的状况、疑难,希望引起重视,并有进一步的讨论。 一、简述《梵网经》《优婆塞戒经》 汉译《梵网经》,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又称《梵网菩萨戒经》(以下简称《梵》)。后秦·鸠摩罗什译,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本经内容,上下两卷,分说菩萨修道阶位和菩萨重轻戒相。上卷说释迦牟尼佛问卢舍那佛,一切众生以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之道及所得果是何等相。卢舍那佛为说菩萨修道阶位四十法门。初说坚信忍中舍心、戒心、忍心、进心、定心、慧心、愿心、护心、喜心、顶心等十种发趣心向果;次说坚法忍中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施心、好语心、益心、同心、定心、慧心等十种长养心向果;次说坚修忍中信心、念心、回向心、达心、直心、不退心、大乘心、无相心、慧心、不坏心等十种金刚心向果;最后说坚圣忍中体性平等地、善慧地、光明地、尔焰地、慧照地、华光地、满足地、佛吼地、华严地、入佛界地等十种地向果。下卷叙释迦牟尼佛受教已,示现降生、出家、成道、十处说法,并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佛教门亦复如是,以此说明经题取喻梵网之义。次于菩提树下,复述卢舍那佛初发心时常所诵的一切佛大乘戒——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及四十八轻戒相。 关于《梵》的注释本,相传梁·慧皎曾撰《梵网戒义疏》,似乎本经在梁代即已流行。天台智顗大师为了令学人易于了解受持,特予讲说弘扬,并为该经作二卷《菩萨戒义疏》,而纳入自己的教义体系之中。此外,还有贤首法藏所撰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六卷;新罗、太贤的《梵网经古迹记》等,此三部注释对后世的影响甚大。又有义寂、元晓、玄奘、智周、株宏、智旭等历代祖师大德所作的注释。可知本经在大乘律中深受重视,不断影响于后世,使它成为中国汉地传授大乘戒的主要典据,为诸宗所通用。在唐代,由汉文译成藏文(略称《法大母经》),现存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内;在日本,最澄依据此经在比睿山建立大乘戒坛,并著有《显戒论》。其他另有善珠、空海、睿尊、凝然、凤潭等高僧亦著有注释。 不过《梵》的传播,向来都重视下卷说菩萨戒相部分。这也是作者需要撰文讨论的意义所在,留待下文另作述说。 现在再说《优婆塞戒经》(以下简称《优》),七卷,北凉·昙无谶(公元426年)译。又称《善生经》、《优婆塞戒本》,是世尊为善生长者说大乘优婆塞戒(在家戒)的经典,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现唯存汉译本。全经内容分集会、发菩提心、悲、解脱等二十八品。其中,“受戒品”为本经的重心。 此经以《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善生经》为基础推衍、发展而成。与《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及《善生子经》、《尸迦罗越六方礼经》等经,都是述及六方供养及在家信徒的持戒生活的相关经典。 太虚大师在《优婆塞戒经讲录》中是这样评价“此经在佛法中之位置”的: 甲、五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佛法可分三类:(1)五乘共法,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共法;此五乘共法中,人天善法为出世三乘之基础。(2)三乘共法,同为了脱生死超出轮转之法,即声闻之四谛,缘觉之十二因缘。(3)大乘不共法,即发菩提心、广度众生、修学六度万行成佛之法。此经在三大类中,以名优婆塞戒故,可为五乘共法;以明发菩提心、修学六度、广度众生故,又可为大乘不共法。所以此经可谓为五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因之受持此经之戒者,即为菩萨优婆塞。 乙、在境行果中特重在行:此经在佛法境、行、果中,以说明何者为主?佛经凡说明诸法性相者,为境;说明持戒、修六度行者,为行;说明佛果福智庄严功德者,为果。诸经中,有特重明境者,有特重明行或果者,有兼重若二若三者。此经重在说明受持戒行,故于境、行、果中为特重在行之经。 丙、优婆塞戒中心之佛法:以此经在明优婆塞戒,所以为优婆塞戒为中心之佛法。优婆二字为译音,译意有翻为清信者,有翻为近事者,有翻为善宿者;总而言之,可谓清净正信近事佛法之弟子。塞字,亦为译音,意指男性。在家弟子有男性,有女性,此经因为男弟子善生所问起而说,故题为优婆塞戒经。论其性质,亦可题为优婆夷戒经;夷者,女性也,以优婆戒男女无分别故。此经所明佛法,关涉佛所证所说之一切法;但以优婆塞戒为中心,故应以之为线索而贯通之也。由此点观之,自“发菩提心”至“受戒品”,为明由能优婆塞戒之人而受戒;自“净戒品”至“般若波罗密品”,为明受优婆塞戒人所应修之行,故名之曰《优婆塞戒经》。 丁、在家菩萨中心之佛法:《优婆塞戒经》,最好题为《在家菩萨经》。盖“观集会品”所明: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阿罗汉、辟支佛等果。又每品末,皆谓:在家之人发菩提心,种种之难于出家人。是此经虽贯通于一切佛法靡不穷尽,然究以在家菩萨为其中心。而其赞叹在家之人发菩提心,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尊得人天之师。又以出家之人不事生产,受人天供养,于布施波罗密反难圆满;故此经乃特为在家菩萨之所宗也。 综合大师的见解,认为《优》是一部教导在家居士发菩提心、持菩萨行的经典,因此它有兼容五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重菩萨戒行、通用男女居士、为在家菩萨修行根本等四种特点。 二、《梵网经》菩萨戒特点 正如上文所说,此经最受重视的部分,是下卷所说的大乘戒。《梵》所说的戒,称为梵网戒。它有以下几个特性: 1、顿立而可单受的菩萨戒。这是从受戒的要求上说的,如《梵网经》卷下说:“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者,尽受得戒”。由此可见,这部戒经对于受戒者的摄受面非常宽广。一是超越戒法次第,不需要经过三皈、五戒的受戒次序,可以直接受梵网菩萨戒;二是统摄人天僧俗,不论什么身份,人道、天道、鬼神道、畜生道都可以,并无在家与出家的区别,而以开发众生佛性为目的。因此,这种戒也称为“佛性戒”。是站在佛子自我觉悟的立场上,来劝人孝顺父母、师僧、三宝以及开发众生慈悲心的,所以有“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之说。 因此说,“但解法师语”是一个正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受戒者无论是否接触过佛法,只要能懂得授戒法师的话就可以求受梵网戒。当然,还有一个内在的要求,如经中所说“若现身有七遮罪,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这是说受戒者必无七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僧轮、杀和尚、杀阿阇梨)之遮障,而这二点也是对于受菩萨戒者的最基本要求,同时更显示了梵网戒“普度众生”的摄众特点。 2、受持作法完整的菩萨戒。梵网戒对于受戒的作法、大乘布萨的集会作法以及忏悔戒罪的作法等都有非常完整的说明,这也是梵网戒的特性之一。 首先是关于受戒的作法,《梵》列出二种受戒方式:一是“自誓受”,“若千里内无受戒师”,“若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 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二是“从师受”,“若现前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时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 再在从师受戒方面,《梵》还有具体的要求:一是先受菩萨戒者作为教诫法师(教授师)时,“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阁梨”,由师问遮难,“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授戒”。二是“与人授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YIN男、YIN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应教身所着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 其次是布萨集会的作法,“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亦诵。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若诵戒时,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及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座,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 还有忏悔罪障的作法,“若有犯十重戒者,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者。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长受戒益。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 由上述可知,《梵》在受戒的作法方面,有“自誓受”和“从师受”二种规定。“自誓受”是在附近千里之内无授戒师的前提下方可进行;而“从师受”有教诫法师代请和尚、阿阁梨二师,也就是现在的和尚、羯磨阿阇梨、教授阿阁梨三师授戒的模式。另外授戒师要问受戒者遮难,有七逆罪者不得授戒;授戒师不能按照受戒者身份的高低贵贱来予以拣择,要一视同仁的平等对待;还要教受戒者着坏色袈裟等。在布萨集会的作法方面,规定了诵戒的时间,每半月一次;诵戒的方式,戒本由一人诵出,诵者高座,其他人在下面坐,都披搭三衣等。在忏悔罪障的作法方面,规定犯十重戒者要在佛像前忏至见好相始为灭罪,犯四十八轻戒在其他人面前忏悔即可除罪。因此说,梵网戒的受持作法比较完整,有利于菩萨戒行者受持。 3、深具大乘精神的菩萨戒。依上文所说,此经在梁代以及隋唐以来一直都颇为流行,有历代的大德高僧为之作注撰疏,究其原因自有多种。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是梵网戒中具有非常深厚的大乘精神。 (1)将三聚净戒的精神融人诸戒条文之中。以十重戒之一,杀戒为例:“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为摄律仪戒;“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为摄善法戒;“方便救护一切众生”为饶益有情戒。因为十重戒随着菩萨的“心无尽故戒亦无尽”的道理而成为十无尽戒,因此在一一戒中就已包含了法界的一切善戒,而四十八轻戒自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了。所以说梵网戒慈悲利他的大乘精神是贯穿在每一条戒文当中的。 (2)禁食肉及五辛等规定体现大乘佛教思想。在四十八轻戒中有禁食肉及五辛的规定,如“食肉戒”中说“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食五辛戒”中说“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这二条戒文内容与《大涅槃经》、《首楞严经》思想相通。 (3)放生、追善、供养、修福慧等行仪显现大乘佛教特色。如“不行放救戒”中说“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当行放生业,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这是劝菩萨戒行者常行放生、救生之事;并通过请法师讲戒经律的方式来超度亡故亲人。而“不修福慧戒”中也要求菩萨戒行者引导众生福慧双修:在财施上“建立僧房、山林园田”供人修行,“立作佛塔”供人瞻礼等;在法施上“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而且在“一切斋会、求福、行来治生(到处奔走、经营资生事业)”以及遇难、除罪、对治习气毛病时也要“读诵讲说此经律”。再对于大乘经律要求“一心受持”,以七宝香华等“如法供养”。对于外来的大乘法师、同学等也应“日日三时、礼拜供养”。总之,以上所述的放生、追善、供养、修福慧等行仪与大乘六度万行精神相符,显现了大乘佛教特色。 (4)抑小扬大激发众生大乘菩提心。在四十八轻戒中,有多处呵责习学小乘者,其实这倒不是完全排斥小乘,而是为了打却众生的厌离心,激发菩萨戒行者的菩提心。如在“不发愿戒”、“不发誓戒”中要求菩萨戒行者常发“常教我大乘经律”、“愿一切众生成佛”等菩提行愿;如“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的“背大向小戒”;如“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而菩萨以恶心瞋心,横教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的“僻教戒”;如“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学修习,而舍七宝,反学邪见二乘”的“不习学佛戒”;如“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的“暂念小乘戒”;如“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的“不化众生戒”,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弘扬大乘戒法、长养众生自利利他的菩提心的条文。 4、通契诸部经律的菩萨戒。关于《梵》的菩萨戒法,在中国汉地较之瑜伽菩萨戒更为流行。这是由于《梵》所说的内容和其他经律有很多相契之处:如关于菩萨重戒条目,北凉译《菩萨戒本》和《菩萨地持经》中菩萨不共重戒只“毁、悭、忿、谤”四条,刘宋译《菩萨善戒经》多了和声闻戒相共的“杀、盗、YIN、妄”为八重,《梵》十重戒在包括以上八戒的基础上,还含摄了《优》六重中的后二重“不酤酒、不说四众过失”戒;又关于菩萨轻戒条目,《菩萨戒本》举四十二条,《菩萨善戒经》举五十条,所说大体相类。《梵》轻戒四十八条和上二本条目有些出入,如(3)食肉戒、(4)食五辛戒、(27)受别请戒、(32)畜作非法戒、(33)观听作恶戒、(34)坚持守心戒,及(36)不自作誓戒所举的十二愿等,都是上二本所没有的,而和《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所说相契。又如(28)故别请僧戒、(43)故毁禁戒戒,据唐·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说和《比丘应供法行经》(今佚)有关。又如(46)说法乖仪戒、(47)非法立制戒、(48)自坏内法戒,都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嘱累品”所说相契。至于经末“明人忍慧强”偈颂,说:“能持如是法,安获五种利”,与《菩萨地持经》“戒品”末后所说“依戒得五种福利”相契。还有该颂中所引用的“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等八不偈语也是出自大乘中观思想。 5、广宣孝道伦理的菩萨戒。特别是《梵网经》强调“孝顺心”,认为“孝名为戒”,宣扬“孝顺父母三宝师僧、孝顺至道之法”,要求菩萨“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这些理念很适合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思想,而有利于本经在当时社会的传播。因此此经在中国佛教界流传甚盛,宋、元以后汉传各宗出家比丘受菩萨戒多依此经的菩萨戒本。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动物有六根六识。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迷了六根根性就叫做六识。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动物有分别、有执着,所以他有报复心。植物没有六根,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嗔恚,所以它没有报复心。我们吃植物,实在讲它是牺牲奉献,我们对它要感恩,不能够随便糟蹋,糟蹋就有罪过!我们今天需要饮食,这是什么?业障。自己吃的时候要生惭愧心,对这些食物要生感恩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