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硕仁波切讲授 佛学夏令营开示
2014/9/3   热度:274
佛学夏令营开示 果硕仁波切讲授 时间:八十七年七月三日---六日 地点:白马山菩提寺 七月三日讲 每个人都应当有人生的目标,让此生活得有意义;众生都有希求安乐的共同点,因此,应当以“众生均能获得安乐”为基础,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 在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若是不经思索、探究,就贸然地追随某人或某种思想,容易导致许多错误产生;因此,必须找寻值得追寻、皈依的思想,并藉由深入地思维、判断,再决定自己是否应追随此思想、法则? 世界上有许多教导我们如何得到解脱的思想、信仰;这些思想与信仰中,又以释迦牟尼佛所讲授的佛法最为殊胜,佛陀以本身修持各种道的过程,乃至最后成佛所获致的心得,教导众生;佛陀来到娑婆世界成佛,祂以出家、苦行…等种种行谊,教导众生如何从修持中证悟成佛的方法;并以具足三十二种妙相、八十种随好的身功德,与圆满的语功德、意功德,具量而真实地呈现于众生面前,是众生可以观察、考究与皈依的,并非轻易产生,而没有任何可以探究、依循的法则。 佛陀以极为善巧的教法,逐步引导众生远离痛苦、获得安乐;因应众生根器的不同,佛陀以各种方法教导众生,使众生能远离痛苦,获得究竟的安乐;对于钝根者,示以浅显的教法,令其受益;对于利根者,则以更深入、细微的教法,令其获得更高的成就;如此,以渐次深入、细微的教法,阐释如何得到解脱、远离痛苦、获得究竟的安乐?且不论佛陀教法的深浅、粗细,均与其他思想----将教理以某种象征或符号表现,而勉强众人去遵守的方式,有所不同。佛陀的教法与外在的物质世界的法则相通,符合科学的原理,以科学的方法阐释成佛之道,值得我们深入去探究与思惟。 当科学家要研究制造某种物品时,必须先探究各种材料的组成成分为何?如何将这些材料组合?制造过程中,会遭遇哪些障碍、如何排除?制造过程的次序如何排定?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过程的因与最后的成果;佛陀所开示的教法,又远较科学家的方法,更为详尽、周密;例如,佛陀首先开示成佛的因与方法为何?从开始修行直至成佛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障碍?如何加以克服?要如何依次序修行,才不致于错乱,而能证得究竟的佛果?佛陀本身即是依此方法而成佛,并且有许多追随佛陀的弟子,亦依此法而证得菩萨、阿罗汉的果位,这许许多多伟大的成就者,证明了佛法的真实与殊胜,没有任何一种思想能与之相提并论,是真正值得皈依的真理。以上,简要地阐述佛陀的教法,为此次藏传佛教之旅揭开序幕。 以下,简单介绍藏传佛教的历史:佛教最早于西元二世纪时传入西藏,至第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的时代,佛法正式开始弘扬,八、九世纪时,佛法更为广传、兴盛;至第九世纪,藏王“朗达玛”毁灭佛法,佛法在西藏趋于衰落,进入黑暗期;度过艰困的黑暗期之后,藏王“智慧光”(耶些哦)派遣许多学者、译师前往印度,学习梵文与佛法,将佛法带回西藏,并迎请许多印度的大成就者莅藏,佛法才再度于藏地弘扬,进入所谓的“后弘期”。 所有众生均有希求安乐,厌离痛苦的共同点,佛陀的教法,也是教导我们如何获得安乐、远离痛苦?既然众生都有共通的特性,就更应当去探究快乐与痛苦的根源为何?感觉依附于何处?如果没有昨天或前一刹那快乐与痛苦的感受,现在的感受将从何而来?是否无缘无故突然生起?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去思维、探究的问题;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必须先提到意识的内涵。 如果我们认为现世的生命是平白无故产生,而没有前世,此生结束后,生命亦不再延续,此时,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会有特殊的看法;但若是能认知此生的生命,是延续前一世的生命而来,此生结束后,生命仍将无止尽地延续,此时,对于如何成办安乐、远离痛苦与生命的意义,将有全然不同的观点。 意识有着前世、此生与来世,生命的组成是由意识与父精母血(卵子)所组成,如果否定生命必须有意识的存在,而认为只是单纯由父精母血物质的东西所和合而成,则当我们不断地以科学方法加以分析,组成父精母血最细微的成分仍是物质的成分,仍是物质层面的因,如此,将能以科学合成的方式,制造出新的生命,此与事实相悖离;分析意识组成的因,会发现与组成父精母血物质的因,并不相同;相类似的因才能逐次进取,物质组成的东西,必是由物质的因不断进取而来;同样的,意识也是由前一刹那的意识所进取而来,组成两者最根本的因并不相同。 深入探究生命的组成,会发现生命是由意识与物质的成分所组成,如果意识的因与物质的因相类似,我们将可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出组成意识最细微的因,再藉由细微的因组成类似的果,而造出新的意识,此亦与事实相违背,因为组成物质与意识的因并不相同,所以无法造出新的意识。 我们此刻所具有的意识,是前一刹那的意识所进取而来;今天的意识是昨天意识的延续,这个月的意识是上个月意识进取而来,今年的意识是去年意识的延续,以此类推,此生的意识当由前生的意识所进取而来;意识是不断延续的过程,当意识与父精母血相结合,新的生命从此产生。 意识如同种子一般,当种子种入土中,加上阳光、空气、水分等外在的因缘、条件,能相互配合时,种子才能发芽、成长;父精母血如同水分、阳光空气等外在的因缘,当意识与父精母血相结合,才能产生新的生命,若是没有意识,仅有父精母血,新的生命将无法诞生。 从另一个层面探讨意识是不断延续的事实,我们周遭有一些人生来特别聪敏,对于许多新的事物能很迅速地记忆、理解,不需花费很多的时间学习;某些人虽然非常努力,但对事物记忆、理解的程度,却较为迟缓;同样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彼此之间也存在许多个别差异;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每个人的意识,都是由从前的意识所延续串习而来,因为过程不同,而有现今彼此差异的结果产生。 每个人的习气均不相同,有些人贪、瞋、痴的习气非常炽盛,虽然尝试许多方法,欲断除这些习气,但效果不彰,仍然经常发作;某些人却与生俱来有慈悲、随和、虔信的特质,不须刻意令其生起,即能自然流露,个性的差异甚至从小就很清楚地展现。这些现象,均是因为意识是从以前不断延续串习而来,并非平白无故产生;因此,在今生之前确实有前世存在,这是极为合理的事实。 许多禅定修持很好的行者,能于甚深禅定时,清楚地观照前几世生命的过程;另有为数甚多的人能正确无误地忆念前一世的出生地、父母亲的姓名、个人的物品放置于何处。这些现象都说明人的意识不仅止于此生,是生生世世所累积而来。 既然意识是从前世延续到此生,因此,关于人临终时,组成身体的主要成分----地、水、火、风,与最细微的意识,是如何从前世过渡到此生?又将如何从此生过渡到下一世?我们是自主或被动地取得下一世的生命?要如何得到自主性?牵引我们获得下一世生命的外力有哪些?这些都是值得深入去研究、探讨的问题。 心续中的贪、瞋、痴烦恼与善业、恶业,如同助伴一般,是推引我们取新生命的外力,也是导致此生承受福报与痛苦的根源,此与科学的原则相符,并非凭空想像或捏造。 七月四日讲 今天大家聚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要学习新的知识,但是知识并非只是外在现象的知识,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内在真实的情形,更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的领域。如果能了知个体内在真实的情形,则当我们观察外在现象的变化时,将有更深入与过去迥然不同的体验;对于如何运用外在事物的方式也将会有所不同。 有情众生获得生命的方式有许多种,分别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以下,我们仅就人类繁衍生命的方式----胎生,做深入的探讨。 当意识进入父精母血所结合的受精卵之后,便依靠着本身受精卵所具有四大的特质与能力,逐步随着业力而增长;进而气脉等界之形成,乃至最后发展成圆满的四肢、五官。 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地、水、火、风与气脉、明点所组成,当四大不协调,例如,火大过于炽盛时,身体会因为发烧而觉得痛苦,同样的,当地大、水大、风大太盛,影响其他器官时,我们也会觉得痛苦;当四大协调时,我们就会觉得安乐;人类具有细微、不坏的意识,此意识是驾驭在风大---气之上;在显教中,较少谈及人的意识是如何安住于气之上?但在金刚乘的教法里,对于此问题就有深入的探讨;藉着了解身体最细微的结构,密法中,有如何运用身心真实的情况修持,得到究竟解脱成佛的方法;因此,于讲解密法前,须先阐述身心组成的情形。 吾人此刻所具有的感受,乃是过去的意识所具有的感受刹那不断地延续与串习而来。当意识驾驭于气之上时,将因累世所串习贪、瞋、痴的习气,而有不同的感受。在显教中,是以不令其生起的方法对治这些习气;但于密法中,因为明了意识驾驭于气息之上运转的情形,所以能运用极为善巧的方法,将贪、瞋、痴等烦恼去除,此为显、密二乘之差异。 以下,将探究人自接近死亡至仅剩最细微意识的过程;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和气脉、明点所组成。在经典上记载,人体全身包含粗、细所有气脉,总共有七万二千个,这七万二千个气脉中,最重要为左脉、右脉、中脉等三大主脉。当吾人接近死亡时,所有气脉中的气,会集中到左、右二脉,再从左、右二脉汇集于中脉,最后由中脉融汇于心间。而当气尚未完全收摄于心间之前,从临终到最后死亡,会有组成我们身心的二十五种成分,逐次隐没的次第。此二十五种成分为五蕴—色、受、想、行、识,四大—地、水、火、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五尘—色、声、香、味、触,基位的五智(具有五方佛智的本质,但尚未完全得到净化)---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修行的目的,乃是为了终究能证得佛陀的果位,亦即欲成就五方佛清净的智慧;虽然众生尚未成就佛果,但基位的五智为每一个有情众生所具足,只要能透过修持,必能将基位的五智净化,证得具一切种智圆满的佛果。 这二十五种成分,于吾人临终时,会分成数个阶段逐次隐没,最后只剩下细微的风心。在第一个隐没的阶段里,有五种成分会隐没,这五种成分是---五蕴的色蕴、基位的大圆镜智、地大、眼识、色尘;地大具有坚硬的特质,当它隐没时,身体会变得软弱无力。眼识的能力消失时,眼睛就会觉得模糊看不到东西;心续中所摄的色尘与基位的大圆镜智隐没时,也会觉得看不到东西;这五种成分具有相近的特质,因此在第一个阶段,会使意识安住于其上的能力逐渐消失。此时临终的人会觉得像是在炎热无雨的天气,从远处观看炙热的沙滩或是道路上,有一滩蓝色的水;另外,因为意识已离开地大,其能力已消失,临终的人会有如同大地陷落而下沉的感受,表现于外在的现象则是身体变软。 其后,当水大与其它相似成分隐没的阶段时,会有如同一团蓝色的烟雾从烟囱排出的感受;火大等成分隐没的阶段时,会有如萤火虫般的火花,从烟雾的细缝中喷射出来的感受;风大的成分隐没的阶段时,会觉得吸进来的气很少,呼出去的气很长,直到最后一口气呼出,再也吸不进来为止,此为风大隐没的过程。此时,外在呼吸的气虽已停止,然而内在的气则开始向左、右、中三主脉收聚;最后,左、右二脉的气会集聚到中脉,将中脉撑开。此时,驾驭于气之上的意识(风心)会从中脉的顶端下降,中脉底部的气也同时上升,汇集于心间。 人的身体是由父精母血所结合的受精卵,所增长而来;来自父亲的精子称为白明点(白菩提)位于中脉的顶端;来自母亲的卵子称为红明点(红菩提),位于中脉的底部—脐间,是人体产生热的来源;当中脉的气往下降时,白明点亦随之下降于心间;此时,会觉得有如同月光皎洁的秋夜,有明亮、洁白的感受;当红明点随着中脉的气逐步上升至心间时,会觉得如同秋天的早晨,旭日初升,一片红通通的景象;这些觉受并非外在现象的变化所引起,而是身心结构的改变,自心所产生的感受。当红、白明点汇集于心间的刹那,会觉得如同头部撞到墙壁,全然没有意识,四周一片黑暗的感受。以上为外在的气断尽以后,内心所产生之现象的三个过程---白色心的“明相”、红色心的“增相”、黑色心的“得相”。当红、白明点交会所产生黑暗的感觉消失之后,最细微的意识—完全没有染杂、非常光明的最细“风心”就会产生,此“风心”是生命基位的光明,在密法中,称为“空明”,也称为“如来藏”,是所有有情众生都具足的;这基位的光明是众生成佛必须经历的“根、道、果”三个历程中的“根”位,若能不断地修习空性、密法,将能获得道位的光明;一位精进修持的行者,于死亡光明(最细风心)出现的时刻,他必定非常熟悉,能藉着此刻,证悟佛的法身(光明的本体);一般未修习佛法的人,在死亡光明出现的时刻,将不知好好把握,而让这珍贵的时刻轻易流逝,是非常可惜的。 既然已经明了身心的特质,应当把握珍贵难得的人身,利用此生短暂而有限的时间,运用极为善巧的方法,达到究竟解脱证得佛果,如此,才算是不虚此生,不枉此行。 七月五日讲 人在临终时,当驾驭在气之上的最细“风心”一动,下一刹那,就是意识迁移的时刻;牵引意识的力量,来自以前所不断串习的业力,业力是自然与法界的本质,并不是佛教所独创的名词,无论是否信仰佛教?它都是牵引众生意识流转,决定众生往生善趣或恶趣的力量;业力同时存在于外在物质的世界与我们的内心之中,其根源来自于前一刹那的因,牵引出下一刹那的果,此法则于吾人的内心中,远较外在世界更为详尽与细微。如果否定因果的法则,则诸多吾人所努力追求的目标,都将失去意义。例如,吾人每天到学校求学,是为了学习更高深的学问,而高深的学问是一天一天累积而来,昨天的知识,是今天的基础;今天的知识,是明天的基础,如果没有前一刹那的努力,就没有下一刹那的收获;这是非常清楚明白的道理。 每一个人都有“希求快乐、厌离痛苦”的共同特质,但是我们是否曾经去思维,如何才能得到快乐?怎样才能远离痛苦?这其中隐含着因果的道理;每个人都希望将来有很好的学问,有很高的成就,为了要达到此目的,我们就必须深入去探讨,如何才能达成目标?这是非常现实而直接的问题。 在探讨心续当中的因果法则之前,先以外在世界的例子加以说明。如同一株植物开花结果时,它所结成的果实里有许多的种子,这些种子具备了将来长成相同植物的能力。于行者的心续中,也包含着许多过去所累积的业---带给他人安乐所造的善业、伤害其他众生所造的恶业;这些业力的种子均收摄于心续之中,随着时间而增长,最后将]长成与先前所造的业,相同甚至更多、更大的果实。吾人将因过去所造的善业,而获得安乐;因恶业而感到痛苦。是故,归纳因果的法则具有下列特性: 一、业果是肯定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要获得他人的尊敬,必须自己先学会谦虚,敬重别人,处处为他人着想;如果反其道而行,必然会遭致相反的结果。在我们生活的周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因此,如果想得到安乐的结果,就必须在身、语、意远离十种恶业---“身”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与他人和乐相处,不犯杀生、偷盗、邪YIN三种恶业;“语”不犯恶口、两舌、妄语、绮语,多赞美、鼓励他人;“意”不犯贪、嗔、痴三毒;能够远离十种恶业,并积极地去做利益众生的事业,将来必定能获得安乐,远离痛苦。 二、业果会增长:如同一颗很小的果树种子,种在泥土中,受到水分、阳光、空气的滋润,经过几年,它就生长得枝叶繁茂,并结出的累累果实,每一颗果实中又有许多种子,这些种子过几年又将长成许多结实累累的果树,如此快速绵延不绝地增长。而业果在心续中增长的情形,又远比外在物质世界的现象更为详尽、迅速。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细微的善行,为吾人所忽略,却常不经意犯下许多看来微不足道的恶行。这些目前看来非常细小的善业、恶业,假以时日,将增长成巨大的业果,远超乎吾人的意料之外。因此,即使是细微的善、恶业,均不得轻忽,必须竭尽所能去行善止恶。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尽量带给他人安乐,避免造成伤害,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与目标。当吾人伤害其他众生时,立刻就使自己身处不愉快、不自在的状态之中;并且因为有伤害别人的嗔恨心留在心续里,将来必定会被此嗔恨的业力所引导,而必须承受同样为他人所伤害的痛苦,所以伤害他人的意念与行为,会令自己在当下与未来,承受双重的痛苦。 三、无因则无果:既然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快乐,远离痛苦,就必须努力去种下将来会令我们安乐的因,避免造作招致痛苦的因;这才是达成愿望最直接的方法,若是一方面希求安乐,厌离痛苦;一方面却不断地造作恶因,不知积极行善;与原先的愿望背道而驰,是不可能有达到目标的一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再造做许多善业与恶业,善业与恶业的定义,并不是某些人所发明独创,也不仅止适用于佛教徒,它是根据最后所会感得的乐、苦果报加以归类,所以它是法界自然的法则。 四、因果的种子将永远存留于心续中直至成熟:吾人所种下的因,需待它成熟为业果之后,才会消失;若是尚未成熟,纵然经过百劫,依然存在于意识,或是唯识派所谓的“阿赖耶识”中;除非以忏悔力净除恶因,让恶因消失或以另一种方式承受业果;或是善因受到瞋恨心的摧毁,而无法成熟为善果的例外。 七月六日讲 现代科学非常发达,科学家对于外在物质世界组成的原理,已有详尽的研究分析,但对于人的意识、心的内涵,则尚未达到透彻了解的境界;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的脑力发展,决定其所学习获得的知识的增长;若依此推论,当人脑力衰退时,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应随之消失,此与事实并不相符;人的意识并不仅只是脑力,大脑是由来自父母亲的受精卵所增长而成的器官,当脑力衰退时,我们从前所习得的知识与各种体验,并没有完全随之消逝;科学家目前所研究的身体与心的关系,仍仅止于探索部份的影响,而没有得到全盘完整的了解;例如,当身体感到不适时,内心却极为平静,这种情形是存在的,若是以现代科学的认知—什么样的生理状态会产生相同的心理状态,去推论身心处在不同状态的现象,将发现与实际情形并非完全相符。 意识具有不断延续的特质,藉着此种特质,我们可以积极行善,在心续中让善业的种子不断地串习增长;并藉着忏悔力将恶业的种子拔除,随时提醒自己避免再造做恶行。如果能不断地行善止恶,在此生未来的日子与无尽的生命流转中,必能因此串习力获得极大的利益。所以前一刹那种善因,后一刹那享受安乐果实的因果法则,是值得奉为圭臬的准则。虽然吾人心中尚有远近亲疏的差别,对有恩于我的众生,感到非常亲切;对曾经伤害我的众生,则极为疏远,并视其为敌人;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在无数次生命流转的过程里,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是吾人之母亲;而现在伤害我们的众生,过去也曾有恩于我,就以众人此刻能聚在一起,一同学习为例,若非有许多人出钱出力,将不可能有此机会。一个人能活在世上,是需要其他众生供给许多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才能安然活着,并非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如此,因此,对一切众生要心怀感谢,更应当以平等心观待一切众生,远离爱恶亲疏的差别,让心处在绝对平衡的状态之中 若能以慈悲心对待其他众生,不只众生能得到安乐,本身也能因为时常生起慈悲心,而使内心的烦恼、痛苦逐渐减弱、止息;因此,心怀慈悲对待一切众生,才是所有众生获得安乐的根源。 大乘佛法的精神在于要去利益众生,令众生得到安乐,证得究竟佛果的菩提心;菩提心生起的根源是慈悲心,如能以慈悲心、菩提心为基础,精进地修持,将来必能证得具一切种智的佛果;如同在坚固的大地上,按部就班地努力建设,将来必能完成一座雄伟的庄严的宫殿,此为可以理解与预期的结果。 吾人生活周遭,有一些人,别人见了他就非常欢喜;当他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会尽力去协助他度过难关,此人必然经常以慈爱的心关怀他人,故能令人欢喜、乐于亲近他;相反的,有一些人,令人望而生厌,当他遭遇困难时,别人都冷眼旁观不肯伸出援手,甚至暗自窃笑不已,此人平时必然极少对别人付出爱心与关怀,纵使能力再强,依然无法获得他人的尊敬。因此,以慈悲心待人做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时时去忆念此法则,是每个人需戮力以赴的目标,也是仁波切对大家的期许。 问:生命是从何而来? 答:“意识”是刹那、刹那地延续而来,如果不断地往前回溯,将发现意识的流转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过程;任何一刻的意识,都是延续前一刹那的意识而来,无法明确界定意识起源于何时,虽然无法得知意识的起源,但我们却能知道意识有终究圆满的结果----证悟成佛。“意识”是众人所习惯使用的名词,其本质并非是许多人所认知的灵魂…,若仅凭个人的想像,认为意识与某物相似,将落入另一个名相的巢臼当中。 问:是否将“无始无明”净除,转识成智后,便能趋入佛智? 答:意识的本质是“唯知唯明”的个体,并非混浊、不净的;只因众生刹那的贪、嗔、痴烦恼污浊,使得意识的本质无法彰显;因此,唯有将意识“唯知唯明”的本质显现出来,方能转识成智,证悟佛果。 问:日常生活中,除了持戒、诵经、持咒外,有哪些方法能使自己更精进的修持? 答:每个人的根器、因缘以及累生累世在心续中所累积的习气均不相同,因此,如何使自己更趋入精进的修行的方法,也因人而异;但若能深入思维在生命的流转中,我们所处的悲惨境地,过去世沉沦于三恶道中,承受无量无边的痛苦;纵使曾经具有极大的福报,但是现在又如何呢?当我们如实观照轮回痛苦的本质,将能够生起厌离轮回、希求解脱的出离心;进而生起欲证得具一切种智佛果的菩提心,如此对个人修持,将有极大的助益。为什么我们经常觉得勉强而无法以欢喜心修持?问题根源在于每个人从无始以来,都具有“常执”的偏见—执着自己所拥有的财富、妻子、儿女、亲人与轮回中的短暂安乐,认为自己今天不会死、明天、下个月乃至明年生命都不会结束,甚至身罹重病,依然执着生命不会在明天结束;总想着等目前的工作完成,累积许多财富、生活无虞,再努力修行;殊不知生命是无常的,死亡随时可能到来;这种执着生命恒常存在的心,是修行的最大障碍,如能经常观修“死无常”,必能令自己生起勇猛精进修持的心。 问:当临终时,死亡光明出现的下一刹那,是否即进入中阴身的状态?在此状态中,要如何祈请上师救度? 答:死亡光明出现后即进入中阴身的状态,某些情况确是如此;希望在这个业报已趋成熟,可说是一种类似被动的中阴状态,要得到救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最好能趁着目前还能自主的时候,专心修持,将来才能因自己所累积的善业,而往生善处;人在临终时,各种成分逐次隐没的过程当中,依次出现白色光心、红色光心、黑色光心、死亡光明;进入中阴状态时,顺序则相反,依次为黑色成就心的“得相”、红色光明心的“增相”、白色光明心的“明相”;中阴身的意来自最细风心的心,身则来自最细风心的风;一般将人的生命的流转过程,分成生有(活着的时候)、死有(死亡光明)、中有(中阴,死与生之间的时刻);中阴归类于下一世的阶段,一旦最细风心受业力的牵引进入中阴的状态,即是下一世的开始;所现出的身形也是下一世投生之处的形象,将往生人道者现人形,投生畜生道者现畜生形…,到此阶段已经很难去扭转;除非是藉着对上师、三宝的虔信力、本身的修持或某些特殊的因缘,才可能得到救度而改变即将投生的下一世;但是若上师具足能力,加上亡者生前对上师信仰的心,可以在此时藉助密法修持的力量超度亡者,助其净除业障,圆满福德资粮,将其勾招往生净土。每个人在中阴状态的遭遇不尽相同,没有具量肯定的准则可以说明中阴的情形;让自己得到救度最好的时刻,是在死亡光明出现的刹那,如果生前就能精进修持空性或密法中的光明,在死亡光明出现的时刻,将能藉助“道”的力量,让自己有好的因缘与机会,决定往生何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今天社会上,很多人起心动念,总是想尽方法欺骗别人,所作所为都是亏心事,违背了道德,违背了自然的法则。我们骗得了众生,骗不了佛菩萨;我们起心动念,连天地鬼神都知道,何况是佛菩萨!我们起心动念,天地鬼神、诸佛菩萨都知道,所以我们的心行一定要正。我们一个善念、妄念,统统周遍法界;若不周遍法界,佛菩萨如何会知道?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尽虚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心性变现出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妄想分别执着程度不同变现出来的境界。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叫佛。还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叫菩萨。还有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没有执着,叫阿罗汉。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