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详解(一)
2014/9/5   热度:774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编者按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春季开始叫立春,夏季开始叫立夏,秋季开始叫立秋,冬季开始叫立冬。)阳历的每年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开始。此时,北风带来的严寒季节就要结束,代之而起的将是和暖的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当长城内外的北国还是寒意料峭的时候,江南一带早已是阳光明媚,春意盎然了,大地草木苍翠,山花斗艳,蜜蜂盘旋花间。休眠的生物,一觉长眠过寒冬,被阳光和风唤醒。春到人间,柳叶争先报春,杜甫诗云:“柳无春光不精神,春无柳色减三分,春风一夜吹杨柳,十万嫩枝着绿条”。接着,迎春花始开,江山含笑,万物将生气勃勃!立春时北方部分地区还受着欧亚大陆的寒冷干燥气流的影响,加上一冬少雪,土壤表面干燥,沙土极易被风扬起,经常是大风黄尘扑面,温度骤减。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出塞》一诗中曾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春,为吉祥的象征。很早就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格言。《礼记·月令》中说:“立春三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天子率公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回来后进行庆祝,赏赐公卿大夫,布德施惠人民。”说明立春是我国人民从古到今非常重视的节气。立春又叫打春,就是冬至数九后的第六个“九”开始。古人习惯制造象征农事的土牛、耕夫、犁具,置于大门之外,立春之晨,用彩杖击牛,也有在纸牛肚里装上花生、柿饼,栗子、核桃之类的干果,立春之日鞭打纸牛,使干果散落,男女老少都来抢果,拾到多者意味着丰收。这些习俗,正如卢肇诗云:“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我国的冬季南北温度相差很大,一过立春就逐渐缩小差距。 雨水:表示少雨的冬季已经过去,天气一天天暖和起来,停止了下雪,雨水开始增多。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自然降水现象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每年阳历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开始。我国华北地区,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的农谚,意指每年农历2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雨水的龙王露头的日子,这一天要下雨,而且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这些说法当然是不科学的。天上并没有龙王,兴云致雨与龙王根本不相干,但是雨水节之后,降水量确实有增多的趋势。这是由于天气渐暖,冷热空气对流而形成的积云逐渐增多,降水量有明显转多的趋势,这时平均气温也稳定回升到0℃以上。雨水是反映降水现象的。降雨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等六个等级。一般根据24小时内雨量的大小划分为:小雨是10毫米以下,中雨是10~24.9毫米,大雨是25~49.9毫米,暴雨是50~99.9毫米,大暴雨为100~199毫米,特大暴雨为200毫米以上。另外,把降雨开始和停止都较为突然,阵度变化大的叫“阵雨”;降雨时还打雷的叫“雷阵雨”;如果只有某一地区有阵雨、小雨和中雨时,叫“局部地区有阵雨、小雨、中雨”等。春季常见的坏天气是寒潮引起的低温、大风,寒潮过境后,暂时回暖,并能持续几天。 惊蛰:就是春雷一声,蛰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越冬的虫卵也开始孵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日惊蛰。”每年阳历3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度开始。我国地域辽阔,在惊蛰季节,黑龙江、内蒙古北部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华南一带,已经绿树成荫,百花争艳了。自然,蛰虫在这个辽阔的大地上并不是都在这几天结束它的冬眠,有的才准备苏醒。雷雨初见的日子在我国愈南愈早。在长江流域3月份就有雷雨,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不藏牛”等农谚都说明这个意思。“九尽杨花开,春耕早安排”,从冬至开始数九,数到“九九”就进入了惊蛰,意味着天气转暖,气温上升,几番风信,催得春色满园。这时华南地区小苗已绿,华北地区正忙着春耕和播种春小麦、豌豆,农忙接近高潮。“惊蛰闻雷米如泥”,惊蛰节是春耕播种的时候,有雨才能播种,冬小麦也需要返青水,因此,这时有雨,粮食就能打得多,粮多价就低,好像泥一样的不值钱。“不怕一冬旱,就怕正二三”,华北地区的冬小麦越冬时,地上部分停止了生长,而地下部分仍有生长,但生长量很小,需水量也随之很小,即使冬季旱一些也没有关系。到了正月、2月、3月,麦子急需要返青水,一旦缺水,就会减产,所以到惊蛰节时,对冬小麦、豌豆要及时浇水。这和上述“惊蛰闻雷米如泥”是一个道理。“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惊蛰不耙地,墒土全跑尽。”这是华北人民抗旱保墒的宝贵经验。这时土壤早冻午消,消融时,表土返浆泥泞,水分蒸发特别快,及时耙地,就可把土壤耙松,切断土壤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耙地后,土壤“上虚下实”,土壤深处的水分潮-上来,到松土层,由于毛细管的破坏,就贮藏在土壤表面,因此土壤常是湿洇洇的,这对冬小麦保墒,春小麦、豌豆的播种是大有好处的。镇压和耙地一样,也是一种防旱保墒措施。镇压的作用是压碎地面上的土块,补实土壤表层的缝隙,减少水汽蒸发。镇压后表土层紧实,土壤导热作用加强,可提高土壤温度。在霜冻发生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可以得到深层土壤中的热量补充,土壤温度不致很快下降,减轻霜冻危害。北方农民将耙地和镇压结合运用,先镇压、后耙地,既能防旱保墒,又能保温防寒。 春分:古时叫“日中”,又称“日夜分”。春分的“分”意义有二:其一,白天黑夜相等,都是12小时,平分了昼夜,其二,此当春季90天之半,平分了春季。正如《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所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每年阳历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开始。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了春季生长阶段,所谓“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雪,闹麦子”,华北地区春分下雪危害极大。我们知道:冬小麦具有“不怕严冬冷,却怕春暖寒”的特点,一般小麦可以忍受-20℃的低温而生存,可是一到春天就不那么抗寒了。因为小麦秋播后逐步进入冬季,这阶段白天比较温暖,夜间特别寒冷,小麦白天生长,一面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一面通过叶子利用太阳光能制成所需要的养分。这些养分贮藏在分蘖节里逐步变成糖,糖可以防寒,所以冬小麦冻不死。另外,冬天温度下降后,冬小麦细胞原生质的水分会减少一部分,使原生质变浓,再加上体内糖分的增多,形成了冬小麦高度的耐寒力。可是到了春天,天气一天天暖和,小麦昼夜生长,体内糖分逐渐减少,原生质水分增加,变稀,冬小麦的耐寒能力逐渐降低。一旦遭受春雪袭击就会造成冻害。活下来的麦苗,也叶黄秆瘦,活力极弱,麦田里杂草丛生,因此有“冬雪宝、春雪草"的农谚。 清明:表示春末时节气候渐暖,草木荫动,冬季萧条的景象完全改变了。一眼看去,自然界清而明。“清”表示百草发芽绿青青;“明”表示春光明媚好年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每年阳历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此时,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以上。冰河解冻,大雁北飞,庭院里的玉兰花、迎春花,田野里的诸葛菜、遏蓝菜等相继含苞吐蕊,接着紫荆、樱花、桃花、杏花,梨花等一齐怒放,争艳斗绿,祖国大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人们的心情很愉快。杜牧写了一首有关清明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明清明时节,气候虽有些转暖,但一遇阴雨,颇有寒意。这时,自然想喝一杯热酒,就联想到产名酒的杏花村了。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写有:“清明无雨少黄梅,月内有暴雨,谓之桃花雨。”清明时桃花盛开,故称桃花雨。长江中下游的两湖地区,春雨很多,会出现桃花雨,但华北地区此时降雨依然很少。清明,大雁北归燕子来。这是因为北方地广人稀,春暖时白昼时间长,有充足的捕食时间喂幼鸟,因此,候鸟“南飞慢吞吞,北飞心切切”,越接近繁殖期,飞得越快,越往北,产卵越多,后代越兴旺。正如诗人所说:“莫怪春来就归去,江南虽好是它乡。”古人曾把北方看作候鸟的老家。“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不见青”和“二月清明桃花开,三月清明定不开”是一个意思。二月清明时,山明水秀,桃花怒放,蝴蝶翩翩,蜜蜂嗡嗡,鸟语花香,春意很浓;而三月清明时,百草才在生芽,花不开,蝶不飞,比较孤寂。为什么三月反比二月寒呢?这与打春迟早有关。如是年前打春,春来得就早,气温回升也早;年后打春,春来得迟,气温回升也晚。二月清明春意浓,就是因节气提前暖得早的缘故。我国劳动人民非常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在种植上采取了相应的办法:“二月清明麦在前,三月清明麦在后”,遇二月清明庄稼就种得特别早。“雨清明,好年景”。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这时春雪停止,雨量渐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每年阳历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开始。这时,除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温度较低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12-16℃,长江以南雨量可达100毫米,故有“清明明,谷雨淋”的农谚。谷雨正值暮春季节,杜甫诗云,“杜鹃暮春到,哀哀叫其间。”杜鹃又名布谷,它的到来与时令的关系很大。“布谷鸟儿叫,种谷时间到”。此时柳絮飞舞,犹如万点梅花从天而降,堪称奇观。宋代诗人苏轼在《密州五绝》中吟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欧阳修在《采桑子》一词中写道:“飞絮蒙蒙,垂柳栏杆尽是风。”柳絮是送春的物质,到谷雨节,白杨、垂柳抽出长长的柔荑花序,下垂在枝梢上。这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在这个节气里,我国由南到北都可先后种植水稻、棉花、玉米、春小麦等。华南开始插秧。长江流域开始播种早稻,黄淮流域已是播种棉花和其它春播作物的大好时光。终年炎热的海南岛,已进行早稻的田间管理。“谷雨种棉,要多三根丫”,丫是丫杈,树枝分杈的地方。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往生传》里面讲的张善和,这个人一生杀牛,杀业非常重。他造的是十恶业,临命终时,一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念佛求生净土,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他,这就是善根成熟;虽然是恶人,比一个普通的善人,他这个力量还要强大。莹珂法师三天往生,那是个不守清规、破戒的出家人,也是罪业很重的,他之所以能得救就是他信愿真切,他信得真,他愿切,所以念了三天就把阿弥陀佛念来,六天就往生,因此我们决定不可以轻视恶人。恶人回头,他的心力勇猛,我们学都学不到。所以佛在《八大人觉经》里面就告诫我们,教我们“不憎恶人”,不要轻慢恶人,人会回头的,他一回头,成佛了,将来是我们的老师,怎么可以轻慢?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