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业因至要论
2014/9/5   热度:376
学佛的目的是了生死,灭度一切众生,证大涅盘,此佛四谛所摄。其中决定苦与灭的是业因,集业招苦,道业感灭,即是世出世间两重因果。而了生死的第一方便古德所谓径中径者莫妙于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往生关键正在业因。对往生业因的探讨,有助于最极圆顿得度生死。 元音老人《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一文以为:① 散心念佛和纯靠他力,均不能往生,只种远因;② 临终开示十念往生,机会极微,不可依估;③ 深信切愿力行证得一心不乱(“其中尤以事一心,是念佛人必须具备的功行” 。关于“一心不乱” ,具见文后按语),方能往生;④ 带业往生“是指带未尽无明,不是带十恶业。”全文珠机禅语,妙趣横生,高著慧眼,悲智双运。为报佛恩,究畅本怀,本文试从业因角度阐明之。凡我同伦,生死事大,切须慎思明辨苦参猛究身体力行。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决择分中谛品” 谈到,人一生多造无数业因,死后何种业果先熟呢?“重者先熟或将死时现在前者,或先数习者,或最初所引者彼异熟先熟。” 异熟因果,是指善恶业因的果报成熟于来生后世。论中说,决定死后去向的业因有四:一极重业,二临终业,三习惯业,四储备业。以下试详论之: 一者极重业。极重的善恶业因,是决定死后去向的第一力量, 往生西方最关键的是要注重念佛的极重净业正因。《大智度论》说:“业力为最大, 世界中无比。”《业道经》云:“业道如秤,重者先牵。” 极重业即是身口意的极重造作,身应常极虔诚礼阿弥陀佛,口应常极虔诚念阿弥陀佛,意应常极虔诚观阿弥陀佛。《观经》云:“至心阿弥陀佛一声,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至心即是极重业。明白了极重业的重要性,在事修上,我们要重点修精进佛七和般舟三昧。精进佛七就是七天乃至四十九天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克期求证。82年秋,北京广化寺修明大师主持了文革后第一个念佛七。黄念祖大居士莅会讲“《弥陀要解》宗要——信愿持名” (后辑入《净土资粮》中)说,打七就是在七天内证到一心不乱,有人问蕅益大师,证得一心不乱后,又造恶业,还往生吗?大师答, 真到一心不乱之人,更无起惑造业之事,如烧开水,一气浇开就消毒,纵凉了也可放心饮用;若每日只烧五分钟,烧一百年也不是开水。正思以为:不退翁此“烧开水喻”,真如《法华经》“火宅” 、“穷子” 、“药草” 、“化城” 诸喻一般,悲天悯人而复般若甚深!他强调了极重业因的重要性。《弥陀经》中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一段经文,即佛口亲宣,往生正因是极重业证得一心不乱!念老又别号“老念”,晚年日课佛号三万,多时每日超过十万。92年3月27日往生,获舍利三百余粒,比莲宗十二祖彻悟禅师还多。这证明极重业念佛实往生最大因。般舟三昧,亦名常行三昧、佛立三昧。出《般舟三昧经》。律航法师遗著《百日闭关念佛方法》云:“般舟二字,系梵音,三昧为正定。此云十方诸佛悉在前立,故名定意法,又名菩萨超众行。”即克期于三个月九十日内,种种方便,一心念佛,兼重观想,证到现前定中见佛立面前,反观心空,契入真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弥陀经》中临命终时,佛与圣众,现在其前是当来见佛,般舟三昧是现前见佛,尤为不易。《续高僧传·慧思传》载,慧思大师临终聚徒说,若有十人不惜生命,常修法华、般舟、念佛、方等三昧,保证供给所需,如无人修,我将远去。徒众畏难,竟无答者。可见精进之难。广钦上人山洞苦修念佛三昧十余年,证得一心不乱,弘一大师称“此种定境,古来少有”后回寺中,经受住了方丈冤诬其盗功德款的有意考验,无一念嗔心(事一心即断见思惑,所以蕅益大师说一心不乱之人, 再无起惑造业之事。亦即龙尊大士水既已开,凉亦无毒之喻),上品往生,瑞应卓异,真我人师范!佛在经中常说,我七日入定,九日入定,三个月入定。俗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念佛人当深味极重业因异熟先熟之旨,当勤精进,如救头然,誓与一切众生同出生死火宅,慎勿得少为足啊! 二者临终业,又名近死业,即临死时现前的业。佛典有云:“临终片刻,能胜多时。”《弥陀经》中在讲了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之后,紧接着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故临终亦是决定死后去向的关键,净业学人尤应注重临终关怀,与助念等事。《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谓:“子若逃逝,虽忆何为?”俗云:“药医不死之病,佛度有缘之人。”临终一念,随业受报,不可不慎。元音老人说:“白天做不得主,梦中一定做不得主,临终时更做不了主。之所以强调精进佛七般舟三昧极重业因,是因为证得了一心不乱,临终就不起见思二惑,心不颠倒,一定往生。临终助念等,正为确保心不颠倒。《净土资粮》后附谢秀营女居士往生记实(并附其坐化遗像)称谢居士不识字,茹素念佛,78岁大病后日持佛号八万。88岁上预知时至,断食八天跌坐念佛往生,舍利30余粒。《弥陀经》讲往生的二大因缘是“一心不乱” (极重业)和“心不颠倒” (临终业)。日持八万佛号就是证得了一心不乱,断食八天念佛即是证得了心不颠倒。由是极重业,临终业异熟先熟故,决定往生。尤奇者,临终断食八天跌坐昼夜念佛,可谓临终业果异熟先熟之美谈。不退翁说,八天不吃饭,端坐往生,何等定力。何种神奇力量使其不倒,现代科学没法解释。关于临终救度,前人有《饬终津梁》、《临终须知》、《临终舟揖》、《念佛救度中阴法》诸书, 可资奉行, 兹不赘叙。 三者习惯业,即一生常作成习的业。念佛正以“一向专念,万行回向”为宗。要养成一心念佛,普皆回向的生活习惯,就象顿顿吃饭、天天睡觉,刻刻呼吸一样,道不可须臾离也。习惯业的著名故事是王打铁念佛,打一下铁念一句佛,“叮叮当当,百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此习惯业果异熟先熟成就了一段香光庄严佳话。关于“一向专念”应注意:① 至少应保持每日晨朝十念(尽十口气念不计佛号多少,借气摄心);② 若所办之事不重要、可分心者, (如聊天、洗衣等)可一边做事一边分心掐珠念、默念;③ 若所办之事不能分心者如工作、写文章等,往生信愿之意念可默护令不间断;④ 营事已毕, 无事之时(如走路、休息等), 可散心念佛(即不计数);⑤ 每日入睡宜吉祥卧念佛入眠;⑥ 随己闲忙每日要定数念佛, 一定持满此数。关于“万行回向”应注意:① 做了毫发善事, 也回向往生西方;② 做了天大恶行,亦忏愿往生西方,誓不再造;③ 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临命终时,一切皆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十大行愿之归结在“普皆回向”,如《普贤行愿品》说:“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 无诸病苦(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又号安乐国,此即愿诸众生生西方义)。……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普贤菩萨正惟普皆回向,圆满华严海会菩提佛果;净业学人全赖普皆回向,不间断往生西方信愿之意念,常在系念不乱的弥陀愿海和念佛禅观之中,俗云三天不摸手艺生,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习惯业之所以成为死后去向之主因,关键在平时薰染。《楞严》所谓:“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观经》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陆放翁诗云:“老死爱书心不厌,来生恐堕蠹鱼中。”正明此也。 四者储备业,又名累积业,即宿业积累储备,未生果报而于临终最先成熟的业。多生业因此时一齐异熟先熟成为死后去向的决定力量。《无量寿经》称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前法藏比丘发48愿, 此即为我等植下甚深增上业缘(他力接引), 而净土往生有位登不退、生齐补处、横超三界、圆净四土之妙。《弥陀经》中“阿稗跋致”即不退转,一生补处即最后身(下生便补佛位,候补佛地位)菩萨。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净土法门即最极圆顿、无上了义,我等今值得闻弥陀愿海,正是无量劫中修来,今生即是最后身,来生便是多生业因一齐成熟,以此业因,生极乐国。《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当中就含有储备业。《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一老人八万劫前上山打柴遇虎,逃上树,惊乱中念佛一声,八万劫后值佛出家证阿罗汉;又有五逆十恶,善知识开示,临终十念往生者;又如《水浒传》鲁智深浙江坐化偈:“平日不修善果,只知杀人放火。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此俱是储备业果临终时异熟先熟。明此,知今生果积念佛,可参研《西方公据· 莲图记数》一书。初机者不可圆滑,总以掐珠记数笃修为要紧。莲图记数正是修储备业往生正因。 如上所明,《观经》“净业三福”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我等应信往生因果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极重业、临终业、习惯业、储备业四种业因其中尤以前二种至要为往生果报之正因。《观经》又说:“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而《弥陀经》中有“一心不乱” 与“心不颠倒”之说,我认为这就是强调极重业与临终业是往生与否之关键。而极重业与临终业,事修上就体现为精进佛七、般舟三昧、百日闭关、莲图记数、十万佛号、临终助念、普皆回向等。由极重、临终二业可知:净土非纯他力教,实为自他二力合力教。佛的悲愿越大,我的心志越苦,净业之因越重,越能不可思议感应道交。故蕅益大师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偈云: 普劝十方,同生莲邦,广结莲社,建念佛堂,定课记数,习以为常,精进佛七,助念莫忘,真念佛人,圆发三心,不乱不颠,决定往生,极重临终,习惯储备,四业至要,普皆回向! 正思按:关于“一心不乱”,① 元音老人以为事一心是“摄心归一”,历历分明,绵密不断既不散乱,亦不沉没。而理一心是见性境界。并主张起码应证摄心归一的事一心不乱方能往生。黄念祖本玄奖译本“系念不乱”,以事一心为断见思惑,理一心为破无明,都是甚深境界。主张一心不乱不是事一心理一心,只要真信切愿力行,心不散乱,绵绵密密,就能往生。藕益大师分一心不乱为断见思惑的事一心与见本性佛的理一心两种,事一心感化身佛现,生同居方便二土,理一心感报身佛现,生实报寂光二土。② 三人皆以事一心理一心现生都可证到。元音老人说不是高不可攀,是打消行者畏难情绪;黄念祖说是甚深境界,是接引学人不要得少为足。③ 关于事一心理一心及一心不乱,三人理解之界限似有出入。正思以为可据圆瑛大师《弥陀要解讲义》一心不乱条参究。总之,元音老人的“摄心归一”与黄念祖的“系念不乱”,正思以为均未达藕益大师所论的事一心理一心境界,而倒觉得略似古德所谓“未能一心,先求不乱(不散乱、不昏沉、不颠倒之禅境)”境界。以弥陀愿力宏深,果土加持,他力接引殊胜,只要能具此定力,再加深切信愿力,三力相合,决定往生。虽知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净业学人对自己还是应以藕益大师所论一心不乱为要求,因为对自己标准越高,往生希望越大,品位越高,补佛位、了生死、度众生就越圆顿,娑婆逆境修行,比极乐顺境修行更可贵。此符合黄念祖大士“烧开水喻”及本文“极重临终二业乃是往生与否至要关键”论点,亦与《阿毗达磨杂集论》四种业果异熟先熟观点相符。 元音老人: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二) 元音老人: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三) 蕅益大师: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 印顺:生•死•临终助念•带业往生 印顺:鬼与地狱•经忏法事(一) 印顺:鬼与地狱•经忏法事(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