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师之祖鲁班
2014/9/5   热度:353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他生于公元前507年,姓公输,名班,因为是鲁国人,所以人们称他鲁班。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出来的。 就拿锯的发明来说吧。有一次,鲁班在完成一项紧急的建筑任务时,领着徒弟上山一连伐了好几天树,但因伐木工具落后,所以他们起早贪黑,挥动斧头,可是木料还是供应不上,他心里非常焦急。一天天刚亮,鲁班在干活时,一不小心被丝茅草的叶子划破了。他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生满了锯齿般的牙齿。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把毛竹劈削成条,在上面刻了很多像丝茅草叶和蝗虫板牙那样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锯出一道深沟。可是时间一长,竹皮上的锯齿不是钝了,就是断了。鲁班想,如果用铁条代替竹条,就会很坚硬耐用。于是他马上请铁匠打了一个有锯齿的铁条,再用它去拉树,真是锋利极了。这就是锯的发明。 鲁班创造了木匠划线用的墨斗,那是他看到母亲裁衣服时,用一个粉袋划,受到启发的结果。 墨斗刚做好时,鲁班每次弹线,都得请母亲帮忙,捏住墨线的一头。有时,母亲正在做衣服或煮饭,也不得不放下,赶来帮忙。有一天,鲁班母亲对他说:“你做个小勺子,不就可以代替我捏着墨线了吗?”鲁班一听,对呀!他很快做成了一个。从此,一个人就可以弹墨线了。直到现在,木工师傅们还把这个小勾子叫“班母”呢。 鲁班的妻子也是一位巧妇,经常帮鲁班干活,鲁班刨木料时,妻子在对面抵着。这样,浪费人力,有时还抵不住。于是她在鲁班的工作凳上钉了个木橛子,顶住了木头。鲁班再刨时,稳当多了。这样,她也可腾出手来干别的活去了。后来,人们把这个橛子叫做“班妻”。 鲁班是个木匠,使用斧头砍木料的技术很高,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又平又光还是很难的。为此,鲁班又做了一把薄斧子,磨得很快,砍起来比以前好多了,可还不理想。 一次,鲁班见农人用耙子把地耙得很平,他从中受到启发,回家便制了一把平刃平面的刀,上面盖了块铁片,这回鲁班不砍了,他用这把刀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来薄薄一层木片,推了十几下,木头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过去用斧头砍可强多了,可这东西拿在手里推时既卡手又使不上劲,鲁班又做了一个木座,把窄刀装在里面。刨子,就这样诞生了。 鲁班长年四处奔波,给人干活。这一天,他忙了一天,坐下来休息等东家做饭吃。但见这家人拿来麦子,放在石臼里,用沉重的石杵去捣。捣麦的人累得满头大汗,才捣碎了很少一点。因为麦粒是椭圆的,用劲小了,砸不碎;劲大了,又把麦粒砸跑了。真是有劲使不上。当时,人们都是用这种办法将麦粒捣成面粉。鲁班看在眼里,想着改进这种笨重的捣麦方法。 又一天,鲁班来到另一个地方干活,恰巧看到一个老太婆捣麦子。老太婆年岁大了,举不起石杵了。她扶着石杵,在石臼里研着麦粒。鲁班走过去一看,石臼里的麦粒有不少已经磨成了粉。鲁班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回到家,他找来两块大石头,把石料凿成两个大圆盘,又在每个圆盘的一面凿出一道道槽,其中的一个大石盘,上面凿个洞,并安上木把,将两个石圆盘摞在一起,凿槽的两面相合,中心装了个轴。他在圆盘的中间洞上放麦子,然后转动上面的石盘,麦粒从洞眼漏进两个石盘之间,很快从两石盘缝里转出来变成面粉。这就是两千年来,在我国农村曾经广泛使用过的石磨。 鲁班并不是生来就能发明创造的天才,而是因为他生活工作在劳动人民之中,他的发明创造,也就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鲁班的名字,是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象征。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大家都希望长寿,长寿要健康才好;如果长寿不健康,常常生病,那是很痛苦的。如果寿命长,不知道学佛,年岁大就非常寂寞。尤其在外国,外国现在老人自杀非常多,一年比一年增加,为什么?太寂寞了。长寿又健康,老而不苦,这个很幸福!这种幸福也只有在佛门里面才可以求得到,不是佛门很不容易求到。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门当中,如理如法地去求,自然会有感应。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