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管理
2014/9/5   热度:185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张伯端《悟真篇》有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可见自古以来,《五千言》一直是道家修炼成仙得道的宝典。“道”博大精微,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如果把“道”放出去,可以充满无限的宇宙,卷起来又可退藏于极细微处。它的内容,上自炼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宇宙自然法则,下至百姓日用,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与我们息息相关,所谓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家以出世胸襟,行入世事功,修炼下手尤重炼己持心,特别是尘世炼心,所谓“闹非朝市静非山,对境无心即大还”,要炼就“出世不离世,在尘不染尘”的功夫。历代仙真得道,因慈悲度人,而非欲一己成仙。道家精神在于无私奉献,积功累德,尤贵不为人知的玄德和上德不德的天德,修炼在行住坐卧中实践,功行在贡献社会中圆满。是以有成就者,往往被褐怀玉,和光同尘,坐市居朝。因此,道家是入世的,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它的智慧和理想必在社会各领域中发扬光大。 我自己修为极浅,只是一个望其门墙的小学生,没资格谈修真证道,只能素位而行,谈一些我比较熟悉的话题。我本身是一个大学校长、学者、管理者,曾经著有《心经与现代管理》等书,我感到《道德经》在管理上的应用,和《心经》有异曲同工之妙。王重阳祖师在立教之前,参透儒释道三家,曾说:“七年风害,悟彻《心经》无挂碍。信任西东,南北休分上下同。龙华三会,默识逍遥观自在。要见真空,元始虚无是祖宗。”由此看来,《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和《道德经》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中老氏言:“有、无”,释家谈:“色、空”,似乎是“同出而异名”,均是开启“众妙之门”证果得道的金钥匙。 道家一个“无”字蕴藏无尽天机妙用,如古真云:“若识无中含有象,许君亲见伏羲来。”因此,我愿意和大家分享我对《道德经》在管理上应用的浅见。道家《道德经》通篇谈“有、无”说“虚、实”,实质是谈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事物的相对统一、阴阳的平衡、万物的消长;即辩证法中的矛盾统一,和顺应大环境的客观规律。那么我们应如何在企业管理中,发挥“道”的妙用? 一、管理者必需正确认识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包括企业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客观因素,大宇宙和小宇宙间无穷变化、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关系。 《道德经》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是说任何企业或管理者,只占天地间很小的一部份。因此,优秀的管理者不能狭窄地、孤立地对待企业管理,必须懂得协调这种永恒变化的对立统一,平衡阴阳。 “合道”的管理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说,管理者必须配合企业内部的小宇宙和外界的大宇宙,全方位整体对待问题。例如,作市场调查、民意咨询、可行性研究、研究测试、投试预测等。使企业高瞻远瞩,紧贴市场,在瞬息万变中顺应社会客观形势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迈步向前。 管理者应“有为”而治: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由上而下制订目标、建立制度、组织架构、厘定政策、制定方案、拟定策略、分析形势、提供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计划经济等,同时还要不断地作严格的质量监控,以确保达标。 良好的管理,除了优越的制度外,还要善待员工,提供持续培训,让管理者和员工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胜利。企业整体的成功,有赖每一个员工、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的成功。因此,优秀的管理者,非但“有为”,而且“非常有为”,往往把最好的条件提供给员工,把最大的困难留给自己,无论在任何环境下,均无惧挑战,勇于承担。这种能上能下,纵横无碍的管理者,就如《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管理者应“无为”而治:管理者不以私人而是以企业整体利益为考虑,知人善任,在施行政策时,放手让下属发挥才华。 管理者“无为而治”的态度就是,大公无私,放下自我,不以个人意志和利益为依归,以整体利益为目标,爱惜员工,知人善任,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鼓励创意,放手下属发挥专长、表扬员工的成就、与员工分享成果、集思广益、鼓励团队精神,让员工安心,全心全意为企业作出贡献。这样不但业务蒸蒸日上,员工对企业也会产生归属感,提高士气,使企业取得成功。这是成功企业必须树立的良好“企业文化”。 这种把自己利益放到最后,把众人利益放到最先的管理者,具有一种“有容乃大,无欲即刚”的气度,往往最受欢迎最易成功。《道德经》云:“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无为”的目标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而无所不为”。正因为一个人“忘我无为”才能产生超然物外的高度智慧,能办一般人认为不可能办的事。这就是“无用之为用,方为大用”的妙用。 管理者必需重视“筑基”,如培训人才,提供资源等,以支持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筑基”,正如修炼界的“百日筑基,三年哺乳”一样。我们必须打好基础,有丰足的资源,才能使企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人才培训和资源提供又可分“有形”和“无形”两部份:“有形”的包括:在职培训、开办课程、专业指导、参观访问、完善设备、跟进支持等等。“无形”的包括:职业操守、道德行为、心理素质、社会责任、和关怀他人等。 优秀的员工和良好的组织架构,是企业“筑基”的非常重要环节,正如《道德经》所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管理者必须“善于变通”,因为世界不断改变,管理者不要在成功时冲昏头脑,执着成果,墨守成规,因为物极必反。管理者必须保持清醒,居安思危,不断充实自己,公正无我。否则,日后情况有变,跟不上形势,私心又多,很易做出错误决定,那就是衰败的开始。例如,一家企业取得成功后,订立五年计划,因循办事,谁料五年后人事全非,招致失败,这就是不识变通。 又或者,我们常遇到一些无可抗拒,无可奈何的事,如天灾人祸,经济萧条,或市场上的不可抗力等。虽然大环境(大宇宙)不能逆转,但小宇宙,如企业本身和管理者,可随机应变,采取因应措施,反败为胜。 “善于变通”符合道家“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之道。“自然”的意思不是放任自流,任意妄为。道家的“自然”代表“变”,随时变、随天变、随地变、随机应变才是“自然”;什么都不做,得过且过反而“不自然”。在管理上紧贴市场,与时俱进,不但最科学,也“最自然”。 《道德经》云:“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谓“圣人抱一”就是说一个良好的管理者,他会全心全意为大众谋幸福,而不与天下人争;故此,能随机应变,曲以全人,反能自得其存;循反则正,循正则反!正是适得其反,不争而胜。 管理者以“德”服人,礼贤下士,并把它带入企业中,成为良好的“企业文化”,结成凝聚力,让企业上下一心,使每一个人具备自动、自觉和自省的能力。企业和管理层的优劣,将直接反映在每一个成员身上。 《道德经》云:“希言自然。”就是说,发乎自然才是最好的品德,不必多言。因此,一个良好的管理者,不在乎说多少,而在乎身体力行,品德修养散发出来的感染力。这种发自内心。朴实无华的气质,与社会上一般巧言令色,轻诺寡信,夸夸其谈的气氛很不一样。履行这种“不言之教”的人,自然、朴素、无为、无我,看来并不起眼。 《道德经》这样描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不言之教”正是“自然”之道,天无言而四时行,非关“语言”;“朴素”也是“自然”。“自然”者,“本自具足”者也。如《金刚经》云:“离一切相”,“不取于相”之谓也。并非一般人以为指“自然风景”的“自然”。 白玉不琢为上品,做人也一样,人到无求品自高。往往最自然,最朴素,最纯真的才是至真。因此道家北宗修炼又叫“修真”,“全真”;得道者谓之“真人”。 最后,我想指出《道德经》博大精深,我们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以一己小聪明,把它狭义看成“工具书”或“必胜指南”。我们应虚下心来,心领神会其中微言大义。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无私精神,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管理企业,则会无往而不利。到时纵使不打出“道”的招牌,道就在其中矣,所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道家有一句至理名言“心死神活”,就是说人要放下私心妄念,放下“小我”服务“大我”,才能开发出超凡入圣的内在智慧,担当大任。这时别人办不到的事,你却“治大国,若烹小鲜”,得心应手,如有神助。这就是“人心死,道心生”的道理。也是“恬淡虚无,清心寡欲,道自来归”的真正含义,这是修行和做人的根本。可惜世人大多背道而驰,“心活神死”,因此,老子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大道简易,本来就不是什么深奥难明的道理。道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何必道在近而求远,道在易而求难?修道和管理并非南辕北辙的两回事,而是体与用的关系,彼此相辅相成。管理与修行的道理也就是做人的道理,我们平常太多私心妄念,智慧不生,颠非为是,不能把事情办好,只要把错误重新颠倒矫正过来,所谓“能于日用颠倒求,大地尘沙尽成宝”道、修行、做人、管理的功夫就在这里。 用道家的颠倒法看《道德经》,颠倒来读就是“得道经”,“德以载道”,“德”就是“道”在世间法的呈现。“道德”之为物,《道德经》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古代“德”通“得”,就是自然获得,方为上品。自然之道,清净而已;清净之道,就是一个“无”字。 因此“无心之心谓之真心”,“上德不德”。道家崇尚的是没有私心的真心以及不做作的自然之德、无为之德。正如《易传·系辞》指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这就是“道”。 “道”本来不可说,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老君《内观经》篇末总结指出:“千经万术,唯在心也。”因此修德、炼己、明心最重要。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许多人都误以为“房子是我的,存款是我的,轿车是我的”,自认为是这一切的主人,却不知自己只是一个过客,自己仅仅暂时拥有使用权而已。一旦无常降临到了自己头上,这些身外之物没有一样带得走。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